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试析汝窑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窑自1986年在宝丰清凉寺发现以来,经过八次考古发掘终于取得了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找到并确定了汝官窑瓷器的烧造区.本文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史料记载,结合宝丰的历史沿革,认为汝窑的性质是官窑,其烧制宫廷用瓷时间约在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徽宗宣和末年.张公巷窑址应为金元时期的仿汝窑址.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和发掘,可谓中国陶瓷考古学史上一件大事。现在,即便掌握了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所谓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但是对于重新讨论,则是个很好的时机。作者将关注点置于清凉寺汝窑出土品中的陶范。它们制作极为精致,马上令人联想起关于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著名描述。作者认为,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目的不单是实现产品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满足朝廷制定的规格——"样"(官窑)。"澄泥为范"应该作为考量官窑的一项重要指标。若看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的陶范,以碗、盘等器种的外模为代表,泥料极为致密,表面相当光滑,做工精细,生动诠释着"澄泥为范"的含义。实际上,南宋官窑的"澄泥为范"在北宋末期已经现身于汝窑,也就是说从汝窑开始到之后的官窑,构成了一个"澄泥为范"的谱系。汝窑窑址的发掘说明了当时生产不仅有陶范成型,还存在素烧成型、制品单一、满釉支烧、次品瘞埋(次品集中处理)等,都体现后世官窑的主要特征。《负暄杂录》、《坦斋笔衡》所记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目前也无法结论,暂先不说北宋官窑的问题,重要的是,单看以上分析,汝窑实质上已经具足了作为官窑的条件。目前,虽无法断言汝窑的性质,但从本文所选的"澄泥为范"这一视角来看,至少可以确信,汝窑是宋代官窑青瓷谱系中应该靠前定位的一处重要窑场,真正意义上的宋代官窑青瓷发端于汝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研究史的角度回顾了历来北宋官窑的研究情况。指出有关北宋官窑建置的宋代文献只有两笔,而宋元时期的汝窑记事亦仅十余则。其次,与北宋官窑相关的瓷窑考古,则包括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和汝州市张公巷窑。在这样窘困的条件之下,当今学界有关北宋官窑的种种推论和比附,其实无一说可予证实或证伪。宋元时期文献所见汝窑是否即今日所俗称的汝窑?已难实证。将传世的一群优质青瓷命定为汝窑,且留下图像可供检验的最早案例是十八世纪的乾隆皇帝,问题是,影响及今日的乾隆皇帝之判定是否正确无误?同样无从证明。  相似文献   

4.
宝丰清凉寺汝窑由于应用了北方钧窑乳浊釉与南方越窑青瓷釉相结合,以及独到的玛瑙配釉技术而烧出的瓷器改良品种,在北方诸窑一举夺魁,并被朝廷命烧贡器。然而,由于宫廷对用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汝窑在质量和御制器的设计上似乎跟不上宫廷的需要,以至于在政和年间朝廷便自置窑烧造官窑。这种从无到有的“自置官窑”,按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所理解,当  相似文献   

5.
秦大树 《华夏考古》2020,(3):90-103
宝丰清凉寺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是汝窑遗址,2000年在清凉寺村发现了天青色汝官瓷烧造区。根据汝官瓷生产区与清凉寺窑址大窑区的关系,以及汝官瓷生产区的特点,表明汝窑是在高度发达的民窑基础上形成的贡御窑,是在北宋后期官府采购制度变革以后出现的由官方"置场"进行生产的,代表承包购买制度的手工业作坊。可能承担了"六尚局贡"的任务向宫廷贡瓷器。拣选后的瓷器仍可出售,不具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丰富的古文献资料与传世文物,结合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讨论了汝窑的定名、汝窑的性质、汝窑遗址所在地、北宋宫廷“弃定用汝”的原因以及汝窑的烧造时间等问题。汝窑即文献所说的“北宋官窑”;“汝窑”之名只能用于北宋时汝州境内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瓷窑。北宋宫廷“弃定用汝”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于“以定州白瓷有芒”,其更深层的原因是因汝窑瓷器迎合了宋徽宗赵佶的审美趣味;汝窑烧造宫廷用瓷的时间不足20年。  相似文献   

7.
俞天 《收藏家》2002,(3):35-37
宝丰清凉寺汝窑由于应用了北方钧窑乳浊釉与南方越窑青瓷釉相结合,以及独到的玛瑙配釉技术而烧出的瓷器改良品种,在北方诸窑一举夺魁,并被朝廷命烧贡器。然而,由于宫廷对用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汝窑在质量和御制器的设计上似乎跟不上宫廷的需要,以至于在政和年间朝廷便自置窑烧造官窑。这种从无到有的“自置官窑”,按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所理解,当应设在汴京城西北隅的皇宫后苑。  相似文献   

8.
汝官窑,一个总是令藏家渴慕而心悸的亮点;一个近千年来,久已变得朦胧而神秘的窑口。自宝丰清凉寺汝官器被偶然发现后,舆论震动,玩家关注,本刊也收到各地热心读者的不断探问和各抒己见的文章。时至今日,对汝窑的认识应掀开崭新的一页了。为飨读者,本刊自这篇报道后,将连续刊载来自河南宝丰清凉寺一线考古专家对汝窑的全新诠注,相信醉心于鉴赏、收藏古陶瓷的朋友和热心读者,将对汝窑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王霞 《考古与文物》2007,(1):103-106
对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是近20年来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不仅确定了宋代生产天青釉汝窑瓷器的窑场,而且在器类、器形、纹饰内容和装饰方法等方面出土了大量的新材料。新见器形有折沿盆、梅瓶及盖、宝珠纽碗盖、花口杯、盒盖、套盒、莲瓣纹碗、莲花形香炉等,装饰工艺有划花、刻花、贴花、印花等,纹样有莲瓣纹、莲花纹、鹿衔灵芝纹、龙纹等,说明汝瓷并非都是开片素青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汝窑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汝窑乃至两宋之际的瓷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自1987年开始试掘宝封清凉寺汝窑遗址,历6次调查、钻探及大规模发掘,我们终于可以将北宋汝官窑的基本面貌告白干天下了。一、北宋汝官窑窑址确切地点及绝对年代今宝封清凉寺村庙以西200米,发掘面积475平方米,清理出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及水井1,并出土了大批形制完整、品种丰富的汝官窑瓷器残片和大量窑具,说明这里就是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的汝官窑所在地。由于在第四层御用瓷堆积层出土一枚“元丰通宝”铜钱,所以,汝官窑烧造的上限当在1078至1085年间。二、清凉寺遗址的定性  相似文献   

11.
宋代官窑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相关历史文献的理解不同以及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致使在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诸如何为北宋官窑,北宋朝廷是否在都城汴京设置过官窑,北宋官窑是否就是汝窑,河南汝州张公巷窑是否是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称谓是否准确,南宋官窑是否只有郊坛下官窑一处,何为文献上所说的内窑,老虎洞窑是修内司官窑还是文献上所说的续窑,等等。本文在对专家学者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进行疏理的基础上,指出对宋代官窑瓷器的研究离不开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考古发掘资料,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开展综合研究,才能最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场为北宋末年官府设立的一处官窑,开创了烧制天青色、玉质感强的厚釉青瓷先河。宋室南迁之后在浙江上林湖地区和杭州分别烧制出类汝窑的低岭头类官窑和南宋官窑青瓷。为了科学揭示汝窑、低岭头类官窑和南宋官窑之间在制釉技术上的传承关系,本文对三座窑的釉层元素组成、制釉原料和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1)三座窑瓷器的青瓷釉层主、次量元素组成类似,制釉技术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2)低岭头类官窑和南宋官窑青瓷可能采用了高K_2O低TiO_2含量的瓷石或长石类原料,同时石灰石和草木灰类原料按特定比例配釉以达到与汝官窑青瓷极其类似的元素组成特征;(3)低岭头类官窑和老虎洞南宋官窑并未采用南方传统越窑青瓷的以草木灰和瓷石的配釉技术,而是承继了北方汝官窑青瓷的核心制釉技术,创造出与浙江传统透明青釉瓷迥异的青瓷新产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汝窑对宋室南渡后的宫廷用瓷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南宋官窑就是在继承汝瓷的基础上进而发展成为中国青瓷的颠峰。张公巷窑不是北宋官窑,它是金海陵王为营建汴京而命汝州烧造瓷器的窑场,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特点,既反映了金代制瓷工艺的成就,也是不同民族融合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汝窑遗址的发现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对汝窑瓷器的研究只凭借少量的文献记载和不多的传世遗物,既没有墓葬出土的瓷器,又缺少窑址发掘的印证,因此研究的成果是很有限的。近年来,随着汝窑遗址的发现,对于汝窑的探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无疑是可喜的。一、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汝窑遗址在哪里,一直是汝瓷研究中的一大问题。研究者以往根据文献记载,以为窑址应在临汝县境内(宋代州治所在地),  相似文献   

15.
宋代官窑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是中国古代官窑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政府对瓷器生产的介入程度空前提高,官府窑场也开始出现。考察历年来对定窑、汝窑、越窑、湖田窑、修内司窑、郊坛下窑等窑址的考古发掘材料,可以发现宋代官府窑业制度的建设存在一个与历史共进的动态过程。本文拟在现阶段学术界对该问题认识的基础上[1],从考古材料出发,对宋代的官府窑业制度进行更进一步的考察。一官府干预瓷器生产的方式北宋早中期,皇室用瓷主要通过传统的贡瓷和税收来实现[2]。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前就有的监越州瓷窑务官[3],是目前所知宋代中央派官员干预瓷器生产的嚆矢。…  相似文献   

16.
复议宋官窑青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记载宋代有汴京、修内司、郊坛下三处官窑,由于北宋晚期有诏令汝州造青窑器之记且宫内大量使用汝瓷,遂有汝官窑之说。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已发现了汝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三处窑址,极大地丰富了研究两宋官窑的材料。且有人把新发现的汝州张公巷青瓷窑址和北宋官窑联系起来。本文不仅是作者对考古所发现新材料的思考,也是对近年有关两宋官窑研究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郭灿江 《收藏家》2012,(3):41-44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在宋代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烧造而名。对于汝窑创烧的起因,南宋叶真在《坦斋笔衡》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记载,说明汝窑是在接受宫廷的任务后,开始重点烧造供宫廷所用青瓷器的。正是由于皇家和官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修内司窑的正名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瓷器生产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宫廷所需瓷器由官办瓷窑生产,简称为官窑。宋官窑创烧于北宋徽宗时期,南渡后,“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据文献记载北宋官窑有汝窑、钧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窑与郊坛窑,凡四种。 近年来,因北宋的汝窑、钧窑,南宋的郊坛官窑等遗址的陆续发现,使宋代官窑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而对于南宋修内司官窑,由于缺乏对有关文献记载的研究,又因其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则往往被加以否定,故对修内司官窑及其产品的特征,目前尚缺乏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从官手工业制度看汝窑——兼论宋代的官府窑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中国古代的官手工业制度出发,结合我国古代官府陶瓷窑业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最后论定宋代只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官府陶瓷作坊而不会有如明清两代般专门生产御用瓷器的御窑。也就是说,曾经生产官府用瓷的宝丰清凉寺汝瓷窑场仅可能是官府具资、“和雇”陶瓷匠人进行生产的一个官府瓷器作坊。  相似文献   

20.
中萱 《收藏家》2006,(3):85-85
此器口径7.8、足径5、高7.5厘米。口内收,足外撇成喇叭形并成双阶式。整器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莲瓣上另贴塑锥形八瓣小花,近口部的莲瓣则如细密小齿。此物造型颇似佛家的宝座莲台。釉色青润如酥,宝光内蕴,意蕴幽雅。观之不禁有嫩荷菡露、莲香远逸之感。早在宋代就有“汝窑为魁”的说法,此后的文人笔记中也屡屡提及,然而直到1986年发现河南宝丰县清凉寺遗址,并出土专供宫廷使用的完整瓷器后,我们才了解汝窑的真正面目。宝丰县,宋时属汝州,故称当地窑口为汝窑(又称汝官窑)。从出土的标本看,汝窑除烧制青瓷外,亦兼烧黑瓷、酱釉瓷及钧釉瓷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