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4):41-44
陕北秧歌剧 地方剧种,因源于陕北秧歌而得名。 陕北秧歌分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大场秧歌以群众性的歌舞表演为主;小场秧歌以纯舞性的踢场子为主,常与竹马、早船、狮子、高跷、二人台等形式组成演出。唱词多为四句一联,后两句由秧歌队帮腔咏唱。唱腔在传统秧歌调基础上,吸收陕北民歌、迷胡、碗碗腔、道情等多种唱腔创造而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面大了,所以欢度元宵节各地自有各自的玩法。比如在东三省及河北,一般以秧歌为主,而且分“步秧歌”、“高跷秧歌”、“寸跷秧歌”三种。步秧歌,即是东北城市街头常见的’由阿婆、阿伯们上浓妆、穿艳服,头上还插花的那种攻闹得意了年纪的“街舞”。而高跷秧歌则以辽南一带最具代表性,被人称作东北大秧歌。大秧歌集歌、舞、戏、杂于一体,由最初的渔、樵、耕’读等四伴相,发展到如今有人物有唱腔有伴奏的戏本表演。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2007,(7):59-61
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城关附近。 洛川老秧歌是在农村流传的老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扭为主,步伐较小,双膝颤动,脚跟拧地,上下起伏,近似一种地秧歌。给人以新颖别致、细腻优美、风格淳朴之感。  相似文献   

4.
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洛川老秧歌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城关附近。洛川老秧歌是在农村流传的老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扭为主,步伐较小,双膝颤动,脚跟拧地,上下起伏,近似一种地秧歌。给人以新颖别致、细腻优美、风格淳朴之感。  相似文献   

5.
白石 《神州》2012,(35):26
作者从东北秧歌道具手巾的功能性出发,从承载文化信息;扩大舞台表现力;可舞性的艺术效果;以及便捷性与适应性等几个方面,阐释选取手巾为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道具形式的成因,从而更加完善课堂东北秧歌教学的手段,并积极探索舞蹈道具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香玉 《神州》2014,(1):46-49
<正>"扭秧歌,没有丑,不如调头回家走"。满族秧歌以丑为特色,是满族民间艺术中最通俗、最普及的民间舞蹈。满族秧歌因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反映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艺术缩影而独具价值,它是我们研究满族民间风俗鲜活标本。  相似文献   

7.
定襄高跷秧歌叙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襄素以“两高一铁”称誉内外,就是农业上盛产高粱,工业上锻造铁件著称,文艺上高跷秧歌享誉.高跷秧歌俗称唱秧歌,男女角踩着木跷又扭又唱;它是全县群众最为喜爱最为普及的一种广场表演艺术.全县一百五十来个村庄,很少没闹过这种红火的.每年元宵节期间,有半数村庄唱秧歌,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不下千人.少年男女,花甲翁妪,士农工商以至政府官员,比比皆见能扭会唱者.它已成为一种民俗风情,呼之即出,出则可唱,年年如此,代代相因.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七。 一场雨夹雪的到来,并不会挡住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山丹村这个有着4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子迎来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与往年一样,他们将在这个晚上进行本年度秧歌最为独特的一场表演:请将祈福。事实上,这也是武山一带秧歌的尾声,它预示着从正月初九开始的所有秧歌活动将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10.
只要提起“秧歌”,很多人会想到,它是中国民间舞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最能代表我国汉族民间舞的特点。从秧歌的发展历史来看,已历经几个朝代,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代舞队、元代社火、到了明清时代的秧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么久远发展而来的民间艺术,的确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着一方民族精神。那么,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56个民族中,东北大秧歌舞蹈如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与整个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东北地区曾经居住过许多少数民族,如肃慎、契丹、高丽、蒙古、汉族等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  相似文献   

11.
郭慧娟 《沧桑》2011,(3):109-111
太谷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对如何从太谷秧歌中挖掘、提取舞蹈元素,进行创新并加以有质的量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志奇  闫莉莉 《沧桑》2013,(4):108-110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陕北秧歌的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07,(8):16-16
大朗镇大井头社区龙舞。民间又叫“耍龙”,形式品种多样。它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有龙出洞、龙抢宝、龙背剑、龙叹气、龙砌塔、龙抱柱、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舞龙套路,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一在浩瀚无垠的西北高原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舞蹈,它就是兰州太平鼓舞。一场舞姿优美、气势磅礴的太平鼓舞,舞碎了母亲河上的粼粼波光,舞醒了白塔山上的朵朵野花,舞亮了华夏都市的万家灯火。它燃起我对这片美丽的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美好向往。兰州位于九州山下的黄河两岸。走近它,亲近它,你会发现,这块充满神奇魅力的天堂,不但蕴藏着悠远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灿烂的文化,而且随处可听到舞了600多年的太平鼓舞。兰州是太平鼓舞的起源地。兰州市博物馆里保存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它是鼓的  相似文献   

15.
龙全忠 《旅游纵览》2013,(10):74-75
每到傍晚,滦州古城的万家灯火不但把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映照得如同白昼,大街小巷演出的各种秧歌舞蹈,在阵阵鼓乐声中更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人驻足观赏.月月有节庆,天天有活动,是古城旅游景区最大的文化特色,其中冀东大秧歌是古城每晚必演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民俗文艺节目.让冀东秧歌走出冀东,舞出身姿,扭出水平的组织倡导者就是滦县当地普通农民,43岁的秧歌高手杨国梁.  相似文献   

16.
邓芳 《丝绸之路》2013,(4):65-66
舞马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马戏中的一种。隋唐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发达,社会上习染胡风,贵族无论男女皆好骑乘,出游狩猎、打马球及舞马等与马有关的活动十分盛行。由于舞马表演是脱离了民间的乐舞,这注定它的命运必定和大唐贵族同沉浮,留存于历史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17.
石芳  王文仁 《丝绸之路》2010,(18):50-51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曾是中国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唱响着《西凉乐》的遗音,流溢着敦煌乐舞的神韵,更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小戏。河西民间小戏以敦煌曲子戏、民勤小曲戏、凉州半台戏、秧歌戏、木偶戏、皮影戏和眉户戏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浙江是秧歌大省,文章借助“口头程式理论”,以《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收集的秧歌词为对象,对浙江秧歌词作一文本分析,以解释浙江秧歌创作的规律,提供理解浙江秧歌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秧歌只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这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是不一定对。地处江南水乡的江苏金坛市谈庄村一带,至今流传着传统秧歌与花灯相结合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盛行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只是在其后的岁月里经历了起起落落,一度销声匿迹。那么,谈庄秧歌灯是如何幸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呢?  相似文献   

20.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3):38-39
回族宴席舞主要流行于甘、青、宁地区和新疆昌吉回族聚居区,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在喜庆佳节时所跳的一种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