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了牛大勇同志的文章《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 (以下简称《美国对华政策》),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主要论点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本文拟进一步探讨北伐前夕和整个北伐战争时期美国  相似文献   

2.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在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击溃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军,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3.
试析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国内有许多侵略理论。这些侵略理论配合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从理论上说明日本侵略的“合法”性,并煽动日本国民支持侵略战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亚联盟论、东亚协同体论和大东亚共荣圈论。这些理论在实现日本独霸东亚、称雄世界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其手段有所不同。东亚联盟论主张以王道主义为指导,以”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为条件,建立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论则主张以协同主义为指导,用协同主义代替中国的民族主义;大东亚共荣圈则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名,扩大侵略,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其中,东亚联盟不仅限于对理论的阐述,而且成立了东亚联盟协会,形成东亚联盟运动。汪精卫集团也大肆鼓吹东亚联盟是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发展,在其统治地区组织了东亚联盟组织。东亚协同体论组织的昭和研究会在日本新体制运动开展后,参加了大政冀赞会,大东亚共荣圈被日本政府直接表述为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4.
北伐战争时期的奉张宁蒋议和陈铁健,黄岭峻北伐战争期间,尤其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中国政局中一度出现南北妥协、奉张、宁蒋议和的呼声。对于这件曾令当时舆论界广泛瞩目的大事,以往论者常简单斥为“蒋介石为了反共倒汪,不惜与北洋军阀通好”,至于它...  相似文献   

5.
值此邓演达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作为在河南工作的农工民主党成员,我们谨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撰写成此文,以表达对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党外亲密战友、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6.
邱帆 《世界历史》2020,(3):1-12
中法战争爆发前,日本政府在面对法国同盟邀请时,基于本国财政、海军以及修约等问题的考虑,选择了示好中国,婉拒法国的立场。而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转而采取两手策略,两面下注投机。一方面,在中法问题上亦步亦趋地追随英德美三国;另一方面,私下依旧在设法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此举目的在于应对战争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即如发生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或战争最终和平解决都能获利。日本政府借助中法战争,提高了本国国际地位,促进了内政外交难题的解决,加速了军备扩张的脚步。中法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预警信号,客观上导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7.
赵士国 《世界历史》2007,2(1):91-97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人民是反法西斯阵营中一支强大的主力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八年的艰苦作战,终于在同盟国的配合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百年来第一次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三个大的战场组成,即欧洲的大西洋战场;北非的地中海战场;亚洲的太平洋战场。中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9.
阿博特执政时期,澳大利亚重视对华政策与中澳关系的发展,其对华政策具有接触和防范双重性质。在经济领域,以深化接触为主,包含小心防范色彩;在安全领域,在大力对华防范的同时,采取小步子接触的政策。阿博特政府对华政策的双面性特征,使中澳关系呈现经济层面联系日益紧密、安全层面适度接触的双轨发展趋向。总体而言,中澳关系在阿博特执政后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积极方向迈进,并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态势,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中国自信的新型外交理念是推动中澳关系的主要力量,澳大利亚逐步探索确立自身在"亚太世纪"中的适当位置是中澳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美国护持亚太霸权的行动是阻碍中澳关系前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在1936年8月全面确立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对华政策,随后即初步付诸实施.西安事变的爆发打乱了其侵华步骤,也使得"一致抗日"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国内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事变期间,日本最初采取"沿续并促进"的方针,企图趁机继续实施以往的对华政策;在明确情况后,被迫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却又坚决干预中国的"容共"问题.事变的迅速和平解决,最终打破了日本的阴谋.事变后,中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迫使日本统治集团重新认识中国,日本政局也出现大动荡.林内阁期间,主要以"佐藤外交"修改以往的对华策略,但并未根本放弃既定的对华政策."佐藤外交"夭折后,近卫内阁又回归于广田内阁时期的对华政策,最终在"七·七"事变后走向全面侵华之路.  相似文献   

11.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沈予日本某些论著强调,当年卢沟桥的战火"是在没有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点燃的"①,意谓卢沟桥事变是"无准备无计划"的"偶发事件"。本文拟探讨卢沟桥事变前,1934-1937年上半年期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基本脉络,并揭...  相似文献   

12.
北伐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夏,以国共合作为背景的北伐战争开始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原本胜利进军的国共两党彻底决裂,而国内政局却从南北政权分立的态势走向统一,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史学界对于这一历史大变局的种种成因,自然怀有浓厚的兴趣,不断从各个角度加以研究。这一时期列强的对华政策,尤其是英、美、日对华政策在这一变局中产生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焦点,海外史学界对此也有代表性论著。可是,尽管对该专题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却缺乏从学术史角度深入细致的总结,①以致有人只是被这个眼花缭乱的大变局引发兴趣而投入研究,却未能…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臧运祜中日两国学者在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中,其最大分歧或争论的最终焦点是有无计划及预谋的问题。①这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研究之外,在近代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与研究卢沟桥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乃是重要环节或关键所在。鉴...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战,并及时提供大量的援助。然而,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在对华政策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已有所表现,这就是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希求以国民党的力量拖住企图东进的日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倾象日趋严重,为了避免全线出击,腹背受敌,苏联与日本签订了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方面现存的档案史料,论述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在实施“满蒙政策”的同时,制定并实施的“对中国本部政策”;1933—1935年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华北事变的发动;广田内阁期间,日本以华北分治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政策的全面确立,以及“佐藤外交”对于该政策的调整与失败;七七事变前夕的近卫内阁,继承了上述政策,并最终发动了“中国事变”。以华北分治为中心的日本对华政策,是日本政府与军部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日本局部侵华行动的指导与依据。从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看,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经由华北事变,迅速走向“中国事变”,包括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内的这个历史过程,并非偶然;它不但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而且构成了日本侵华“十五年战争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英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5——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1926年夏开始的北伐战争,标志着中国大革命运动进入高潮阶段。这场革命动摇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与经济势力,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的英帝国主义更是首当其冲。当时英国采取  相似文献   

17.
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傅玉能广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心是所谓的"富国强兵",并以此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本来,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日本是把"强兵作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①。它宣称要"安抚尔等亿兆,开拓万里波...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顾莹惠[本栏目特邀顾问:孙宅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讨论日本对1960年代中苏分裂带来的冷战政治转型的反应,揭示日本两派政治家们对中苏关系的看法:"保守主流派"的政治家认为,中苏关系将会分裂,并预感到中国将加入西方阵营对抗苏联。而"反吉田派"政治家则认为,中苏关系是稳固的,并重视日本同苏联的关系。虽然两派都影响了1960—1972年间的日本对华和对苏外交,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所有首相都来自"保守主流派",因此,"亲华反苏"的路线在此时期的日本外交中相对更为重要。虽然从总体上看,日本对这一时期的美、苏、中三个大国之间的国际政治影响甚微,但是田中角荣的亲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对国际秩序乃至推动中国融入西方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近卫文内阁的对华政策沈予卢沟桥事变爆发已经60年了,但战后日本某些历史论著歪曲了对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例如,在日本有相当影响的堀场一雄著《支那事变战争指导史》论述中日战争的起因,持“中国对抗日本重建东亚”说,认为:觉醒了的日本感到近代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