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买地券(地券文碑),是中国古人安葬亡人时使用的一种明器。作为随葬品,它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是生者为死者在阴间买下的一块栖身之所的证明。它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唐宋以后传布于大江南北。它系由买地契约演变而来,一般还包含镇压鬼神的文字符箓等内容,其主要功能是给死者买地作宅,使死者得到安居及活动之所,同时还带有保佑生者  相似文献   

2.
镇墓罐也叫镇墓瓶 ,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随葬物 ,流行于东汉中后期 ,陶制。罐上有朱书、墨书文字 ,多有固定题文 ,其作用在于使生者家宅安宁 ,死者冢墓稳定。以“天地使者”的名义为主人解罪 ,为死者求福 ,安慰并约束亡灵 ,使其认识生死有别 ,勿事纠缠。罐上除了这些题文外 ,还要详记死者姓名 ,卒时年、月、日、时 ,纪年准确 ,可考古断代 ,有极高的补史、证史作用。东汉晚期 ,巫道盛行 ,镇墓罐应与巫术有关。1980年 ,在敦煌市佛爷庙头层台一夫妻合葬墓中 ,出土了两件朱书镇墓罐。其中M3∶15镇墓罐上有朱书题文 :“麟嘉八年闰月 ,甲辰…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作祟的畏惧,排斥死者亡魂的表述在东汉买地券、镇墓文中比比皆是。买地券、镇墓文强调死生有别,通过直接的、委婉的、决绝的或含蓄中带决绝的语句,要求死者不得返回阳间与生者交往。日本学者池田温认为买地券、镇墓文中畏惧与排斥死者的内容"五、六世纪以后逐渐消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排斥死者的文字在隋唐以后确实减少了,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长期存在于丧葬仪式和随葬文书中。  相似文献   

4.
李胜军 《文博》2007,(5):48-53
在古代灵魂观念影响下,为死者安魂和为生者祈福是古人建造墓葬的两个功利性目的。其中心思想就是辟邪求吉,在辟邪求吉思想的支配下,古人在建造墓葬时,从墓  相似文献   

5.
东汉镇墓文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墓文是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用朱砂写在镇墓陶瓶陶罐上的解殃文辞,目的主要是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为地下死者解适祛过,免再受罚作之苦;同时也是为了隔绝死者与其在世亲人的关系,使之不得侵扰牵连生人。对东汉镇墓文的数量、著录、内容、功能、书体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以朱书板瓦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华北、黄河中下游一带,南方地区罕见其俗。并非所有墓葬都随葬朱书板瓦,死者大多比较年轻,或许与墓主乃非正常或意外死亡有关;大部分墓主身份、等级不高。明清墓葬出土朱书板瓦乃道教之"煞鬼镇墓"符,其含义是三台星君、北斗星君奉道教主管神祇的敕令斩杀诸鬼,保护墓主尸魂不受邪魔侵扰,确保死者平安。以朱书板瓦随葬的习俗不晚于北朝,但广为流行则是在明清时期,反映明清时期道教对社会下层和一般民众丧葬习俗的强烈渗透,同时说明,亡者平安与生者寿夭祸福有密切关联,这一观念在明清时期的丧葬实践中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7.
姜启梅  张群 《黑龙江史志》2013,(13):316-316
针对目前中国的墓价飞涨,生者不能安宁,死者不能安息。由此而引发了中国人死后到底能不能入土为安。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死者能否立即入土为安,从"天价墓地"和入土时间上来分析;二是能否永久入土为安,以河南周口市的平坟事件为例来论述的。上述两种情况引发了或许进行墓地改革的时候到了。  相似文献   

8.
夏娃勃梯是古代埃及人给墓葬小雕象所取的名字。夏娃勃梯象与死者一起葬在墓内,每当死者被传唤担当任何强迫性的工作,如挖掘运河,灌溉田地,自东界往西界搬运沙土时,夏娃勃梯就代替他的主人来完成工作。据说只要死者诵念咒文,雕象当即复活以替主人服务。由于一个奴仆不能把一切必须做的事情全都做完,因而人们认为在国王和达官贵人的墓里就有必要多放几个夏娃勃梯象,通常部放三百六十五个,以使一年之中每天有一个夏娃勃梯在替他的主人服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丧葬文书大致经历了遣策、告地书再到买地券的发展历程。告地书的内容是死者从居住地向地下世界迁移所需要的相关证明资料,其行文格式完全仿照官府文书。告地书的内容及行文格式证明秦汉人心目中的地下世界具有着与地上世界同样严格的户籍登报制度,迁徙时也需要完备的通关文书,墓主人的去世也不过只是在阴阳两界的迁徙。丧葬文书形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告地书在这一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0.
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墓葬中,福寿堂款的书写和预营坟室的修墓题记时有出现;同时,"东仓西库"和"香花供养"的壁面装饰题材也层出不穷。这些题记和图像一并反映出宋元以来"神灵安、子孙盛"的墓葬文化传统,共同构建了一个祈愿"富贵长命"、"福寿永延"的墓室环境。这种通过营坟治葬活动来表达对逝去祖先的祭奉行为,实际上反映出祖先与子孙、死者与生者以墓葬为媒介所进行的"互酬性"沟通:孝子贤孙预营寿坟来祈愿墓主富贵寿考,又借由为死去祖先营造永久供奉的乐安之堂,冀求祖先对家族在世子孙"福寿延长"的庇佑。  相似文献   

11.
唐代家祭仪式中凶祭所使用的家用桌椅几筵,从中唐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民间砖室墓葬的图像中,经历五代逐渐成型为宋金中原地区仿木构砖室墓中普遍流行的砖砌桌椅以及逐步发展为宋金时期的"墓主人对(并)坐图",其象征含义是在墓室中为死者安置的灵座.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古代墓葬中的画品,总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画是要给人看的,将它们置于密封的墓室,除了死者之外没有人看得见,这样做有何意义呢?与此相联系,墓主人必然是绘画所预设的欣赏者吗?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所发现的遗物或许为此类问题给出了答案。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轪侯(卒于公元前一八六年)墓(二号墓)相关,墓中遗物分别属于轪侯夫人(卒于公元前一六八年之后)和她的儿子(卒于公元前一六八年)。本文要讨论的画作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在尤溪城关公南山坡发现了一座宋代长方形砖室合葬墓,整个墓室由主室、前室、后室组成,后坚处开一“凹”字形龛.墓内除出土陶执壶、陶瓶、陶俑、青瓷盏、酱釉钵、铜镜、铜钱等随葬品外,还在主室内东、南、北三面墓壁上发现壁画,以绘制于东壁的《升仙图》、南壁的《墓门图》和面壁的《仪卫图》较有价值.《升仙图》的画面以一群人物腾云驾雾为主体,云彩下有龙和虎,构成一幅主人立于云端身归仙境的虚幻场景,以此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祝福和愿望.  相似文献   

14.
李海 《收藏家》2002,(4):51-53
1984年4月,杭州市发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墓,出土文物14件,有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文具,印章等,也有墓主人生前的收藏品。这些出土文物显示了墓主人生平品行和学识修养,它们不仅是鲜干枢艺术活动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十三世纪中晚期杭州文化艺术史的重要资料。南宋建都,杭州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138年,成为士大夫的生息之地。他们的喜好,为杭州的文化艺术积淀了丰厚的基础,除皇室收藏外,士大夫收藏古物的风气也非常盛行。1275年秋,元帝国大将军伯颜大举南下,焦友直收复临安乾坤、宝典经籍图书、书画的奏本被批准,说明元代统治者对宋内府之所藏已是有备而来。翌年二月伯颜攻入杭州,立即封存南宋内府国宝,冬十二月运往大都,而民间收藏依然如故,且有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日写了一篇关于甘肃墓葬出土简牍的短文,主要是探讨甘肃墓葬出土简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经过对出土简牍的排比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甘肃墓葬出土的简牍大体以汉代为界,汉代以前(包括汉代)出土的简牍文书以死者生前用品为主,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死后作为随葬品一并埋入墓中;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是为了陪葬而做成的简牍,或称“遣策”、或称“衣物疏”。  相似文献   

16.
<正>墓道坊,又称陵墓坊或墓坊,是牌坊建筑系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古代墓葬等级制度,以及地方葬俗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的设置,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且还蕴含着诸多文化内涵。福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繁荣,在科举教育制度下,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吏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他们百年之后,经地方政府上报中央批准,家族为死者营造了豪华墓园,以供后人瞻仰追思。这些林林总总的古墓葬,历经岁月的洗礼,保存至今的屈指可数,尤其是地面附属建筑墓  相似文献   

17.
孙玉祥 《文史天地》2005,(12):60-61
所谓“谀墓”是指人死后,家里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去请一个有名的文人用生花妙笔将死者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丰功伟绩歌颂一番,再将这等文字刻在石碑上,让死者借文字之力永垂不朽。因为这等文字乃无原则地说墓主好话,所以称为“谀墓”——谄“谀墓”主。  相似文献   

18.
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的铜器铭文"且埶"二字,以周代铭文表达之惯例,"且"字应表示祖先之"祖","埶"字应表"设"。此器应是墓主灵魂所凭依之物,楚、曾等国称之为"祖埶",依传统的礼俗则可称作"祖坐"或"神坐",若以"三礼"所载,其应是死者之子为其所设灵魂依凭的"重",或称"祖重"。在举行丧葬礼仪时,"祖埶"代表死者接受祭奠,最后随棺柩一起葬入墓内。  相似文献   

19.
正抗战大后方的贵阳,自上海来避难的沈家在兴隆东巷安了家。沈家阿婆的一生都围绕着沈家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的死并没有换来成全,日子依旧如此,悲剧无法避免……一"沈根生";"生者出,死者入棺木"!"沈沪生";"生者出,死者入棺木"!"沈吉生";"生者出,死者入棺木"!"沈祥生";"生者出,……"  相似文献   

20.
朱磊 《中原文物》2013,(1):46-51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仰韶文化时期以蚌壳堆塑的龙、虎及北斗图案。其所表现当为星象,但是在墓中布置出星象的意义值得反思。由于墓葬的宗教功能在于实现对死者的"终极关怀",墓中的蚌塑星图之意义既是用来标明墓主死后的归宿,同时又希望得到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帮助,接引墓主之亡魂升天。墓中另外三具"人殉",实为祭祀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供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