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视角,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及其政治价值。清朝对众多族群和文化,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分类的原则是与清朝关系的亲疏远近,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文化和情感方面。通过礼仪教化各族群,是礼部施政的总原则。教化之道,一是仪式本身,展示的是清朝的观念、态度;一是仪式所必须的符号性的工具和手段,包括食物、冠服、仪仗、印信、金钱、乐器,也包括文字、音乐和舞蹈等。策略上则通过在礼仪制度上优遇蒙古作为"教化"境内族群的样板。清朝礼制的最大特色便是浓郁的多元化族群色彩。在许多仪式中,边疆族群已经由旁观者或配角成为主角之一。这种礼制上的新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清朝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了来自北方的统治族群满洲对于本族及其他边疆族群的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清代前期"夷狄"观念的第一次转换,是清朝礼仪制度更新、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陈宏斌 《神州》2014,(8):228-228
在所有礼仪中,婚庆礼仪无疑是最浪漫、最温馨、最感人的,为了在婚礼现场将气氛渲染到最高点,就需要专业婚庆礼仪主持人的作用。可以说,一场婚庆礼仪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礼仪主持人的现场发挥能力和综合素养。礼仪主持人早已有之,在现代社会中又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现代婚庆礼仪主持人需要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如何正确主持婚庆礼仪?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索质、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训练,对于职校学生来说,礼仪教育既是一种文化素养,也是一种职业技能。文章先阐述了在职校加强礼仪基于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职校学生礼仪的缺失,重点阐述了职校礼仪教育的几个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4.
祭孔礼仪(旧称释奠礼)制度的形成,有赖于历史上的一些王朝和君主在整饬与统一礼仪标准方面所做的努力,其实施在古代也主要凭靠政府的支持和推动。20世纪以来,祭孔礼仪在东亚各地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与风貌,在基本形制上主要出现了古礼和今礼两大类别。在追求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祭孔礼仪的"在地化"势在必然,而新一轮"标准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政府的介入,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世界各国崇孔尊孔者之间的思想与文化交流,建立在他们对于释奠礼仪及其信仰表征的本真性的自觉追求之上。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必须把网络礼仪养成教育作为一项课题加以关注。在浩瀚的网络交流世界里,健康的网络礼仪彰显个人良好的网络人格道德素养,也能展现个人的网络人格魅力,同时,对于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又有不可轻视的现实社会教育意义。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已经到了课改的亟待时刻,而且,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必须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网络礼仪养成教育应该成为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清代国家祭礼分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其礼仪要素具有普遍性,但也有较大的等次差别。群祀与大祀、中祀存在巨大的礼仪鸿沟,大祀与中祀之间也有礼仪等次差异,同一坛庙不同祭祀和不同神位之间礼仪等次差别明显。清代国家祭礼的等次差异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理清清代国家祭礼礼仪要素共性基础上的等次差别,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国家祭礼,也有利于透彻地了解特定的坛庙祭祀。  相似文献   

7.
从15世纪到19世纪,惟一与日本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朝鲜,曾有六十多次派遣使团赴日,这些使团中的文人留下了约四十种类似出使日记的有关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笔谈、唱酬和绘画。这一庞大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朝鲜与日本近世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在日、韩学界很受关注。可是,这些文献资料至今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看上去只是记录日、朝之间往来的资料,对中国学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本文指出,这些文献资料的意义是双重的,它既呈现了这几个世纪日本与朝鲜的政治关系与文化比赛,也让我们看到在近世东亚的政治与文化上中国的存在,日朝交往中,无论在政治领域的名分、礼仪、文书上,还是在文化领域的衣冠、风俗、学问、艺术上,现实上的“明清”虽然缺席,但历史上的“中国”却始终在发生影响。因此,在朝鲜通信使文献中,尽管看到的主要是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也可以看到中国在通信使文献中,仿佛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  相似文献   

8.
礼仪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溯源郝文勉礼仪是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礼节形式,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礼仪无所不有,无时不在,是社会管理、交往和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礼仪形式有着漫长的演进过程。探讨礼仪的起源,对于掌握和运用现代礼仪,改革旧的落后的礼仪,建设...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记载,古代日本有“贵人三年殡于外,庶民卜日而瘗”的习俗,这个习俗反映了古代日本等级制度社会中,殡礼仪的执行时间长短与死者的社会地位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此外,646(大化2)年颁布的薄葬令中规定“凡王以下,及至庶民不得营殡”,①明确地将殡礼仪举行的权力局限在王族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在古代日本殡礼仪的进行不仅与生死观、灵魂观有关,而且与政治社会的秩序也密切关联。古代日本殡礼仪所透示的意义是多重的。②一敏达大王的殡丧与王位继承进入6世纪,在大王③的殡丧礼仪中,开始出现诔仪式。④据《日本书纪》载,585(敏达14)年8月,敏…  相似文献   

10.
考察明清时期“宗族”的历史 ,应该超越“血缘群体”或“亲属组织”的角度。华南地区宗族发展是明代以后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宗族的发展实践 ,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 ,改变国家礼仪 ,在地方上推行教化 ,建立起正统性的国家秩序的过程和结果。文章概括讨论了宗族意识形态通过何种渠道向地方社会扩张和渗透 ,宗族礼仪如何在地方社会推广 ,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汉唐时代,士大夫在饮宴时,除了即兴歌舞外,还有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这便是史书上多有记载的“以舞相属”。这种舞要求前一人舞罢,顺邀另一人起舞,即为属。属者,邀请之意也。当时,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客人再舞回报。这种交谊舞,有严格的礼仪规矩,姿态仪容都很有讲究,否则就是失礼。  相似文献   

12.
先秦至秦汉时期,单纯的跪在多数情况下不是礼仪行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肢体动作。当跪与其他肢体动作组合所形成的动作才具有礼仪性质,即为跪拜礼。跪拜礼之"跪"已经完全没有"坐"的意义,不是人们为休息身体而采取的一种姿势,而是表现人们之间的特定关系,表达特定情感的一种体态。先秦时期只有顿首比较多见,九拜之礼真正形成系统是在汉代。秦朝的官僚机器只有强制性的行政制度,而缺少官场礼仪的润滑剂。而两汉的官僚制度与官场礼仪的结合,使各级官员在行政时,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国家机器中的位置,而敬上意识的加强,又使整个官僚机器上下关系更加顺畅。跪拜之礼在培养官僚敬上、位置、职责等意识方面的作用,姑谓之"以礼养官",此可谓是一条成功的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朱金龙 《收藏家》2016,(7):73-74
中国古代崇玉、赏玉的观念深入人心,佩戴玉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玉带饰是独具一格的玉器品种,是古人服饰腰带上的玉饰件,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从唐代开始,玉带饰与国家礼仪制度相结合,形成一套严格的玉带使用制度,成为封建社会冠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统治阶级用以表示职位高低、地位尊卑的礼仪用器,也是用来区别佩戴者身份、等级和财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讲,重视和崇尚礼仪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标准,礼仪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民国时期乡村婚丧礼俗都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是传统中国社会礼俗的继续。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婚姻和丧葬礼俗也趋向带有时代特色的变异内容。  相似文献   

15.
帛画是楚汉时期楚文化流行地区及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区丧葬礼仪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画幡,文献中未见有对其名称的明确记载,马王堆汉墓遣策中所称的非衣只是帛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称谓。楚地帛画与中原地区的铭旌从图像形式上来说是源于各自文化系统所固有的信仰意识,由于两地在不同时期死亡观念的不同,因此帛画在丧葬礼仪中所起的功能也不相同,帛画的主题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卤簿是体现天子身份、地位和车马等级的一项重要礼仪,自汉以后卤簿亦用于储君、诸侯王,但各有差别。汉代储君卤簿是汉代储君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储君卤簿构成、乘车规格、储君卤簿出行限制以及车马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梳理和探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储君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国之根本"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汉、唐之间,儒家礼学传统不仅指导礼仪制度的发展,也形塑了政治上的权力关系。唐初诸帝恪遵汉魏以来形成的礼制惯例,并依儒家理念而视文武大臣与宗室诸王为帝国象征性的共治者,进而与他们分享权威和尊荣。然而自高宗重组权力结构之后,正后与嫡子在仪式上成为皇帝新的共治者,高级官员和大部分的宗室成员则悉数被边缘化。此种结构性的改变,造成诸多如皇陵陪葬墓锐减、武氏与李氏太庙分庭抗礼、拟皇帝和拟太子充斥等现象。礼制上的突破代表新的国家礼仪思维与传统礼学相对抗,使皇帝在其私人领域获得较大的自主性,也促成日后在封禅、郊祀、明堂等国家礼仪中诸多非正统做法之衍生。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墓葬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自然是古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其中,中国古代帝王墓葬——陵墓,作为政治集权和礼仪规范的重要载体,更是古代丧葬礼制研究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中国古代陵墓及其相关制度反映的不同时代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乃至礼仪化的行为方式,对认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趋向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奚玥 《丝绸之路》2021,(2):84-87
丧葬文化一直都是众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故有丧有葬之说.丧,谓之亡也,每逢家中有逝者时感伤而怀念之,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丧葬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终结的一种处理方式和心理态度,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的确立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0,(8)
正中国玉器历史悠久,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器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环等,距今大约9000余年。在这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程中,玉器不仅是实用品和装饰物,而且在宗教、礼仪、政治道德观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先秦时代,玉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和规范制度,《左传》中曾记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玉器的使用也逐渐走向世俗化,摆脱了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