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志书如何反映本性,凸现个性,从而赋予生命的问题,涉及地方志的性质与特点。对于方志的特性,当代一些方志学家都已概括得很全面。比如著名方志学家仓修良教授概括为“突出的地方性”、“编纂的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记载的多样性”和“鲜明的时代性”5个特点;韩章训教授则概括为“整体特性”(包括公益性、行政性、地方性、时代性)、“编纂特性”(包括艰巨性、学术性、普遍性、连续性)、“文本特性”(包括资料性、纪实性、惯例性、商品性)和“接受特性”(包括社会性、实用性、创造性、承传性)4个方面。还有其它的概括法,不一一例举。…  相似文献   

2.
志书如何反映本性,凸现个性,从而赋予生命的问题,涉及地方志的性质与特点.对于方志的特性,当代一些方志学家都已概括得很全面.比如著名方志学家仓修良教授概括为"突出的地方性"、"编纂的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记载的多样性"和"鲜明的时代性"5个特点;韩章训教授则概括为"整体特性"(包括公益性、行政性、地方性、时代性)、"编纂特性"(包括艰巨性、学术性、普遍性、连续性)、"文本特性"(包括资料性、纪实性、惯例性、商品性)和"接受特性"(包括社会性、实用性、创造性、承传性)4个方面.还有其它的概括法,不一一例举.不管如何概括,都离不开真实、详尽的资料性和鲜明个性化的地方性.这是志书的本性、个性所在,离开了它,偏移了它,轻慢了它,都会使志书短命或失去生命.  相似文献   

3.
讲究志书语言的简洁、凝炼,是我国修志工作的优良传统。历代方志学家都强调志书语言要“文约事丰”、“文约忌广”。当代不少方志学家在论及志书美学观时,一般都将语言美列为方志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语言美包括准确性、鲜明性等诸多因素,而讲究语言的简洁性、浓缩性,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林浩 《福建史志》2007,(1):23-25
志书篇目是方志体例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体现特色,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因此篇目设置历来被方志学家和方志编纂者所重视。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李泰橥(《方志学》作者)认为:“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瞿宣颖(《志例丛话》作者)也提出.一部志书的优劣.“但阅其门目,  相似文献   

5.
方志作为资料性著述,历来由撰述和记注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志书的著述部分,后者是重要的原始资料的辑存。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将志书构架解析为“志”、“掌故”和“文征”三部分,其中“志”指方志著述主体,“掌故”、“文征”指的是一地的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著名学者章学诚,不仅是杰出的史学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方志学家。他主张方志应是一方全史,编纂形式应符合史裁;方志既要成为有独断别裁的一家著述,又必须为国史提供充备的资料,一方之志,要同时立“志”、“掌故”、“文征”三书,各为一书,相辅  相似文献   

7.
《汉唐方志辑佚》(以下简称《辑佚》)一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书前有傅振伦老先生的《序》和撰的《前言》及《编例》。《序》称撰为“中国献学家、方志学家”,“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多年,或书立说,·或编纂省志,成绩卓,蜚声全国”。《前言》自云:“十  相似文献   

8.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中指出:“辞不雅驯,难以远行。”意思是说,方志著述一定要有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追求,在“雅”上做文章,不然,就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作为清代著名方志学家,在方志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方志学编纂理论上,他提出编志须遵“循史家法度”,指明了编志的原则;在方志的撰述范围和门类分别、方志的义理、方志的体例、方志的论断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详尽的要求;主张“文人不可与修志”对编志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理论直到今天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戴震是我国清代伟大的方志学家,他长期应聘志局,纂修地方志,硕果累累。他纂修的《汾州府志》详审核博,远胜古人,堪为方志楷模,为清代名志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戴震形成的方志理论较为完整系统,他提出方志要“重沿革”,认为“古今沿革,作志首以为要”;要“重民生”,以切民用,明政事为修志目的;要“重考据”,主张考辨求实,留信史于后。戴震的方志理论,对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打开新近出版的无锡市《东亭镇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该志之“考”。考,这种体裁古亦有之,清方志学家章学诚曾大力倡导过,章氏独创的“三书四体”的“志”中就有“典籍法制宜作考”之论;缪荃孙总纂的民国《首都志》全书处处见“考”,仅“金陵嬗变”就“考”了32页之多。然新方志编修以来虽注重述性,  相似文献   

12.
陈华 《宁夏史志》2005,(2):8-12
我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已经拉开帷幕,但对于此轮修志应采取何种编纂形式,重点是续修,还是重修,方志界存在争论。有些主张应以重修为主,如浙江大学教授、方志学家仓修良认为重修“是我国古代方志编修所共同采用的方法或形式”,“历史上许多方志精品,无不是建立在前人成果基础之上”。此外,湖南岳阳史志办的何培金也认为“‘重修’的形式值得肯定并应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4,(4)
篇目,在旧志中称为“门类”、“门目”,它既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化,又是志书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直接关系到志书质量的优劣,受到历代志书学家的高度重视.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说:“志体坏于标题不得史法”;民国初年方志学家李泰芬在《方志学》中也说:“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可见,一部好的志书,首先应有一个好的标题.因此,我们在制定篇目时,要反复推敲其标题,看其是否规范、科学、准确、精当.笔者最近翻阅了北京铁路局、沈阳、通化、丹东、包头、洛阳、成都、徐州、南宁、乌鲁木齐等铁路分局共计十部局(分局)志篇目,自我感觉,这些篇目从总体上说,都反映了各局(分局)建局以来的真实历史情况,再现了铁路职工在运输生产等领域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然细观其篇目之标题,又觉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志书的整体质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地方志的特性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特性,众说纷纭。有的专家归纳为“四性”。即“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可靠性”:有的学者概括为“五性”,即“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有的研究者总结为“八性”,即“地方性、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百科性、连续性、著述性”。  相似文献   

15.
清代嘉道年间的蒋湘南是回族历史上第一位修志者,也是中国方志史上重要的方志学家。纂修方志是蒋湘南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在蒋湘南看来,方志具有地理和历史两大属性,前者要求方志重视地图,后者要求方志具有史法史例。在两大属性认知基础上,蒋湘南提出“图经”与“史法”的方志观,给清代的方志学注入新的思想力量,也是继章学诚之后中国方志学的一大发展。蒋湘南以该方志观为指导纂修的方志也成为清代志书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周应合为南宋著名的方志学家,其主纂的景定《建康志》被誉为地方志佳构,该志的体例为后世许多志书所效法。周应合在修志实践中,提出了“分事任”“定凡例”“广搜访”“详参订”等方志编纂学理论。在现代志书编纂学语境下,其理论被再次解读后,将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方志批评     
《沧桑》1993,(3)
在我国志苑中,志书多评论少,志评专著更少。新方志编修十多年来,也是志书多评论少,专论志评的文章更少。缺少的东西,恰是方志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 (一) 方志批评,或称方志评论,应当是一门社会科学性质的、对以方志志书为中心的一切方志范畴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断评论的科学。方志批评的对象,涉及方志领域一切范畴。包括方志志书,方志学家,方志思潮,方志流派,方志理论,方志实践。一切方志范畴都是在志书基础上产生的,又随志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方志批评要以方志志书为中心。方志批评与方志,是同时出生的“双胞胎”。  相似文献   

18.
<正>“编史修志讲用语,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修志名家特别讲究看重的大事,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宋代方志学家王象之在其名著《舆地纪胜》中讲到:“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清代方志巨匠章学诚曾主张:方志记述要做到“简”、“严”、“核”、“雅”,即规范、典雅、精当、简明、高尚、风趣,成为文汇精品。方志作为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语言有它的特殊要求,它不同于文学作品强调感情色彩,不同于议论文章要求鲜明生动,而是力求朴实、准确、简练、流畅。当前第二轮修志已开始启动,志书的语言文风是编辑工作的大事, 它是大量资料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是全书之根、成书之本,须下大力而为之,笔者认为续志语言应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志书分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分类不仅便于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更能增强志书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因此志书分类历来被方志学家和方志编纂者所重视。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李泰菜认为:“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一部志书的优劣,知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别之力。这说明了志书篇目的设置及其重要,而志书分类又是篇目设置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陈挺 《福建史志》2007,(4):17-19
编纂地方志书.被视为著述大业。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曾指出“志中文字俱关史法”、“全书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不可忽也。”可见前人修志已充分认识到行文表述与志书质量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志书行文.这对编修新方志也有重要的借鉴。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一些新编志书.对地方志特别是新方志的语言表述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