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丝路掇琐     
一、唐代归化人罗好心罗好心的事迹,由于学术界研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的撰述者,而被探索了。但罗好心的出生国籍如搞不清楚,就对他推荐景净、般若二人译经的意义,不可能作出透彻的说明。罗好心的祖国,桑原骘藏的《隋唐时代来往的西域人》曾说: 罗姓似俱摩罗之略,或西印罗罗。换言之,或即因罗荼之地名而名者。冯承钧先生在所著《唐代华化番胡考》亦漫言罗好心为印度人。二说都不够具体。按归化  相似文献   

2.
山水格局与龙脉气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堪舆学中的龙脉观念及其自然观,在某些方面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借鉴,中国山水画的进步与繁荣也浸润着社会心理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当我的心中之苦,通过山水表现出来的时候,欢喜会自然流淌”  相似文献   

4.
丁山 《收藏家》2004,(8):i006-i007
画,与其说是画出来的,不如说是感悟出来的,流淌出来的,自画家心底涓涓流肆出的感人乐章。不仅是美,还有姜婉,壮烈、苍凉,悠远或者汹涌喧器,气吞山河。所以,诗和画是相通的——诗中的画会在人眼前浮动,画中的诗也会在人心中徜徉、流连与激荡。  相似文献   

5.
《羊城今古》2000,(2):31-32
  相似文献   

6.
阳朔山水     
田瞳 《丝绸之路》2012,(11):62-64
桂林山水,是挂在中国大西南的一幅绚丽多姿的彩画,令天下人为之神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来到桂林,方知桂林最美的山水是在阳朔。“桂林的山呀桂林的水,山山水水这样美……”诗人贺敬之的美丽诗句早已让我们认识了桂林,桂林如画的山水也成了我们多年的向往。今天,这幅瑰丽的山水画终于在我们面前展开了。  相似文献   

7.
8.
陈华强 《丝绸之路》2012,(10):68-69
山水写生是中国厕的重要形式,其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美术的传统精神。本文从历代中国山水画论的概括提炼出发,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体会,阐述了山水写生师造化、写意境、写生命三个层次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9.
(一)唐人李延寿之《南史》与《北史》,合称《南北史》,凡180卷。其中《南史》,叙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之事,合四代之正史《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而成南朝史,凡80卷;《北史》则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之事,合《魏书》、《北齐书...  相似文献   

10.
翁同騄以书家之笔作画,写文人意境,山水间有清音,平淡处见天真  相似文献   

11.
当代山水画题材的选择形似其本身所带有的审美情趣是否为人所接受,是值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由于题材的变化,当代山水画的物象造型、形式结构等也与古代山水画不尽相同,其中的保留与传承、发展与创新以及和题材、时代背景的相关性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乃增删、抄撮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八部正史而成,然其增了哪些,删了哪些,所删之当否,所增之价值,皆治南北朝史者所不可不悉心探究的。高敏先生的《南北史掇琐》,即在这方面做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高著将《南北史》对于八书的删削和增补处依卷次及行文之先后一一尽数列出,加以考辨,并列举异文,增补校勘,因而大有益于南北朝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徐涛 《文博》2001,(1):53-57
山水画出现于六朝时期,隋代即有完整的山水画流传于世。五代之际,出现了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大家,将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推向成熟。现代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据画坛之首,直至清初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折扇起自宋元,兴于明清,扇面绘画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盛。明清书画家上承元代山水画的巨大变革,师法前贤,使折扇的扇面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的又一载体。本文考述折扇的由来,将其与“便面”团扇作区分,对折扇及扇面在明清的演变作了阐述,并以一些典型作品为例,列举、赏析了明清两代较为常见的一江一岸式、一江两岸式和山石林立式三种扇面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赫俊红 《收藏家》2000,(3):10-16
1999年10月,“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所展列先生各时期的画作似在默默地言示着其艺术的心路历程。还是以李可染晚年(1979年)分别补书于早期(1943年)作品《早期山水》和《松下观瀑》的两段题识为引:“此幅由废纸堆中检出,当为吾三十余岁时所作,忽忽四十年矣,是时钻研传统游心疏简澹雅,尚能得见前人规范,与今日所作迥异,判若两人。早年旧作尽毁于战乱,得此半鳞亦可略见半生行程足迹。一九七九年六月九日可染记。”(《早期山水》补题,图1)  相似文献   

16.
山水     
大自然的山水蕴育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髓。诗词里,从《诗经·蒹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到王维的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从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  相似文献   

17.
年已92岁的著名画家龚柯先生,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画坛。龚柯擅长画山水画,被誉为继黄宾虹、汪采白之后中国又一山水画大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山水画大家与敦煌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钱浚 《东南文化》2000,(6):40-43
常熟市博物馆藏有清代沈宗骞山水画两册,各十二开,均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其时中国画坛已渐呈颓势。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之I嘶奉为正宗,然后继者因循祖法、舍本求末,全乾隆后期尤甚。“四僧”(石涛、石豁、八大、渐江)笔墨虽然高妙,但当明代遗民怨愤之气散尽时,能传承者亦自然寥寥。  相似文献   

19.
杨勇 《收藏家》2022,(3):55-66
从《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始,中国人对山水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山水之乐,是平淡天真的雅逸情致;山水之乐,是人们心灵中桃花源的向往;山水之乐,是“天人合一”的冷静直观。古人以诗言志,却在画中流露真性情,所以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重要艺术载体。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成熟完善以来,也逐步成为中国画的最主要宗脉。立轴山水画不同于手卷山水画逐段展开的欣赏方式,观者面对立轴画面会豁然开阔,在纵观全景之下,随着视线“穿游”于各色景致之间,“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