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亚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一生发表了数千首诗词,被人们尊称为“今屈原”,他的诗也被称为“史诗”。同时,他对历史也深有研究,早在1901年,当他还在15岁的时候,就仿照朱熹的《紫阳纲目》,编写了一部《河东纲目》,根据“篡位得国者不得为正统,和不  相似文献   

2.
<正>邹积慧先生,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常务副局长,论其身份是位政府官员。积慧曾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并有《季卉文集》等4部著作出版,论其学历,是位名副其实的学者。积慧又曾在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华诗词》等报刊发表诗词300馀首,论其诗词,是为名副其实的诗人。所以说,邹积慧集官员、学者于一身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红楼梦》研究学者何其芳,1912年生于四川万县;诗人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长何其芳7岁。两人终生的纯真友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臧克家与何其芳同为20世纪30年代登上文坛的青年诗人,神交已久。1932年,臧克家与何其芳先后在《现代》月刊上发表了诗作,当时何其芳的一首诗,是写爱情的  相似文献   

4.
许虹 《纵横》2013,(2):12-13
毛泽东手书《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是毛泽东手书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一首。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其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和《塞下曲》等。这些边塞诗,  相似文献   

5.
名诗人李季知名度很高,不仅在国内名气很大,就是在国际诗坛也很有影响。这是因为他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于1946年9月发表后,不仅在中国坛上引起了轰动,在国际上也引起读的强烈反响。他多次出国,尤其与日本诗友间的感情交融最浓最烈。  相似文献   

6.
正翻阅《徐继畬集》读到李守愚其人其事,恰好和刚刚读过的《醉花窗医案》有关,原来这李守愚就是医案中的李东樵,也是光绪《介休志》主纂者李敦愚的哥哥。联想到晚唐诗人韩偓《守愚》中的句子,"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勾连查证,也就不觉得春日漫长了。同治五年(1866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晚清名臣徐继畬上折子保奏了山西的五个人,介休李守愚是其中唯一的绅士,  相似文献   

7.
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于50年代脱颍而出,在赫鲁晓夫的文化“解冻”时期声誉鹊起,被称之为“苏共20大和22大的产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他虽也发表了一些媚世之作,但总观他30年来的创作,仍无愧是一位敢于面对社会与革命、正视历史与现实、勇于追求真理的诗人。近日有幸读到了他的一首题为《阿富汗蚂蚁》的短诗,现译抄于下: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21,(5)
正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是独领风骚的诗人,郭沫若盛赞其"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政暇赋诗,既展示了"器大声宏,志高意远"的领袖风采,也体现出他移情山水的纯朴,迷恋自然的洒脱,以诗自娱的情趣,以诗抒怀的儒雅。《党的文献》杂志1993年第6期以《诗四首》为题,首次发表了毛泽东写于杭州的《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七绝·观潮》。这几首诗吟咏山水,独具特色,反映诗词余事的闲情逸致,彰显质朴率真的文人本色,呈现出一个"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委员长的邀请,赴重庆参加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来到重庆,毛主席的老朋友——国民党元老、诗人柳亚子先生高兴地拜访他。见面之后,免不得要谈论诗词问题,并索阅近作。毛主席说:“战争时期无暇写诗”。只抄录一首1936年2月的旧作《沁园春·雪》交付柳亚子,并嘱咐千万不要发表。 不知什么原因,这首词不久便在《新民晚报》框着花边发表了,并引起笔墨风波。  相似文献   

10.
1975年9月,郭小川在天津静海五七干校写了诗歌《团泊洼的秋天》。第二年11月,距诗人离世不到一个月,这首诗在《诗刊》发表,随即引起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近三十年过去了,当中的一些诗句甚至整个诗篇,许多人一定还能背出来,但是,这首诗歌富于戏剧性的来龙去脉,则几乎不为人知。  相似文献   

11.
日前,一位兰州军人正努力实施着一项标志性的宏伟计划,那就是撰写一部10万行的世界上最长的抒情长诗,这部长诗的名字叫:《中国》。这位军人就是31岁的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编辑马萧萧。16岁出诗集,被评为“全国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也许是家庭传统的影响,也许是家乡的青山绿水赋予了他一份份灵感,到了小学五年级,马萧萧就开始写上了新诗。读初一的时候,马萧萧在江苏《春笋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从此,他的那些天真烂漫、晶莹剔透的诗开始陆续地变成铅字,这使他开始陶醉于写诗而不能自拔。此后,《诗歌报》、《星星诗刊》、《湖南文学》等各地报刊不断发表他的作品。他的诗引起了臧克家、张志民等老诗人的注意,并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的报刊则以“少年诗人马萧萧”为题隆重推出这位“新星”。进入高中后不久,16岁的马萧萧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甜甜的季节》。一年之后,他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少年诗人马萧萧诗选》。正当同学们为了升学苦苦拼搏的时候,马萧萧却在埋头写诗。在这种情况下,马萧萧创办了我国第一张铅印的中学生自办的诗报———《青少年诗报》。这是马萧萧的一个创举,这个创举使他能让更多的迷恋诗歌的中学生在上面发表诗作。1987年,马萧萧与洪烛、邱华栋、...  相似文献   

12.
路遥先生在《历史研究》 2 0 0 2年第 5期发表的《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一文 (以下简称路文 )对民间秘密教门在义和团时期的表现发表了很好的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人仅就路文中有关九宫道的部分提出一些意见 ,供研究者参考。(一 ) 1 866年派兵剿办苍岩山的不可能是直隶总督李鸿章路文 (第 62页 )说 ,同治五年 ( 1 866)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兵前往直隶井陉苍岩山剿办自称是弥勒佛下转的李修正等人。李修正、李向善均被捕坐监保定府。李修正后被毒死 ,李向善则被释放回山 ,后到五台山创立后天道即“后天九宫道” ,时在同治…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中收有一首《海棠》诗,重出于陈与义、任希夷二位诗人名下.从这首诗的版本流传和艺术风格看,此诗作者应为任希夷.另有一首《海棠》诗,重出于郑刚中、陈孔硕、杜汝能和何基四位诗人名下,通过考察这首诗的流传情况、诗歌内容,初步推断为郑刚中所作.  相似文献   

14.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它纪实言理,气势豪壮,是一曲抒发今胜于昔的人间正道之歌,是“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郭沫若语)。它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政治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作为诗人独特的风骚文采。关于这首诗的发表过程,说来还蛮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5.
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郡官见怨无供给,支与真阳数石峰。 这是号称诚斋野客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乘船经过英州(今粤北英德市)真阳峡而写的诗。为国家最大丛书《四库全书》之《诚斋集》卷十八《南海集》四《出真阳峡》10首七绝诗中最后一首。据《诚斋集》中的《南海集》,计写英州的诗有34首,其中写真阳峡的有17首,除《出真阳峡》外,尚有《过真阳峡》七绝6首,《真阳峡》七古1首。有这么多首诗表现真阳峡,可见杨万里出入真阳峡多、认识多、感受也多。  相似文献   

16.
青川新出秦田律木牍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82年第1期发表的《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以下称《简报》),是继云梦秦简之后,秦律简牍的又一重要发现。牍文为秦武王二年命丞相甘茂等更修的田律中的一条,并非全部,但这一条却相当完整详细,它关涉古代史上许多重要问题。《文物》同期除《简报》外,还发表了于豪亮、李昭和同志两篇专门考释文章。这里也就牍文内容谨抒管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唐诗绝句》是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编选的一部唐绝句选本,现存的常见版本如民国胡光国重刊本与清代《宛委别藏》本、奉天学务公所铅印本流传较广,通过这些版本的综合考察,可以明确其选源为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万首唐人绝句》在流传过程中很少有善本存世,而《唐诗绝句》作为《万首唐人绝句》的一个再选本,不仅对于《万首唐人绝句》和《全唐诗》的校勘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反映了南宋唐诗学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梅询是宋代初期著名的诗人,其诗风对大诗人梅尧臣影响较大。《全宋诗·梅询诗集》编者忽略了元陈天麟编的《许昌梅公年谱》和明梅一科辑的《许昌梅公诗略》,以致梅询诗歌遗漏很多。本文从元陈天麟的《许昌梅公年谱》中辑佚1首;从明梅一科《许昌梅公诗略》中辑佚19首;另从明钱榖的《吴都文粹续集》中辑佚2首。  相似文献   

19.
《唐诗绝句》是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编选的一部唐绝句选本,现存的常见版本如民国胡光国重刊本与清代《宛委别藏》本、奉天学务公所铅印本流传较广,通过这些版本的综合考察,可以明确其选源为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万首唐人绝句》在流传过程中很少有善本存世,而《唐诗绝句》作为《万首唐人绝句》的一个再选本,不仅对于《万首唐人绝句》和《全唐诗》的校勘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反映了南宋唐诗学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大地醒了,安息的魂魄,你还沉默着!春花开,美丽的姑娘,你还沉默着……"李发模先生这首创作于1978年、发表于1979年2期《诗刊》的长篇叙事诗《呼声》,当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该诗不仅猛烈撞击了当时中国大陆的文学现状,也给萌芽中的改革开放增添了新的力量,更是彻底改变了作者的生活和命运。——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