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关于农村公社土地制度,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提出两个很值得重视的看法:一个是正确地把我国商周时代的井田制,看作是跟西欧马尔克公社一样的农村公社土地制度。另一个认为希腊罗马城邦共和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即经典著作中常说的“古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早期,罗马帝国晚期的庇护制和日耳曼人的马尔克制,这两个社会要素之所以能够融合,在于它们都隐含着一种近似的"保护"原则,即庇护制中对隶农的"保护",马尔克制对其成员的"保护"。"保护"成为两种社会要素融合的契合点。法兰克人以马尔克对土地的共同占有取代了罗马帝国的个人占有,以份地形式延续了罗马大地产制中的土地保有权,从而使马尔克的"保护"原则增强了罗马隶农和马尔克成员对土地占有者的人身依附性。日耳曼人的份地中含有共同占有所包含的用益权,这种用益权不仅强调了共同体对其成员的保护职能,同时还规定了受保护者应履行的义务。用益权决定了新形成的庄园制结构,庄园制维系了采邑制社会的依附关系,由此塑造了西欧封建制度特有的人身依附关系、以保护和义务为原则的个人联合政体、从土地中衍生出的各种权利这三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者谈封建社会都光从欧洲谈起,并且一般谈欧洲封建社会的,又都把西欧作为典型;而西欧封建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剥削形式,就是庄园制度了。庄园制度既是封建制度中最有代表性的剥削形式,为要彻底明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我们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制度的产生问题,应有个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大迁徙后日耳曼人的庇护制度,是中世纪庄园制度产生的唯一原因(注一),也有人追溯到罗马的隶农制(注二);前者没有全面看问题,后者作为在奴隶社会所孕育的因素看,是可以的。现在分为下列几点来说明这个问题:一、罗马因素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欧中世纪庄园和村社组织研究,欧洲史学界先后出现两种倾向。不论漠视村社的存在还是重新发现村社而"撤离庄园",最终都不足以解释该时期繁复的历史现象,必须着眼于整体的、长时段的经济社会史,引入"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新概念,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西欧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分析框架,方能揭示这一时期历史的本来面貌。在这一概念中,"庄园"和"村庄"是平行共存的两种成分,"混合共同体"是对这一组合的定性。封建制下的庄园与久已存在的村社,二者没有一体化,也没有完全各行其是,而是形成既协作又对抗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是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基础,也是西欧乡村社会独特的历史特征。中世纪乡村共同体理念对欧洲影响深远,是一笔值得研究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5.
徐浩 《世界历史》2016,(4):61-70,157,158
新人口论认为中世纪中期工资劳动市场的快速扩张来自人口过剩,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将中世纪晚期工资劳动市场的形成归结为封建主义危机和资本主义兴起。尽管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都不能从整体上解释中世纪西欧工资劳动市场的存在。中世纪不同时期,领主庄园、农民家庭和工商业者作坊或商店对工资劳动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因而需求拉动是中世纪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工资劳动者比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中世纪西欧工资劳动市场是农民和工商业者的家庭劳动力和领主庄园的农奴劳役的重要补充,而并非一种异己力量,只有当条件适合时才会转变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市场。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西欧庄园人口变动与商业复兴基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立行 《史学月刊》2002,(8):105-110
中世纪西欧商业复兴产生的社会基础在于庄园的内部发展和变动。庄园缓慢的进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的压力造成了庄园内部的变动。开拓荒地和新庄园的建立,增加了西欧的产品数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流动,使得原来封闭的庄园出现了松动,为商业复兴提供了物质和人力基础;商人阶层的出现并不是突兀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作为庄园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们继承了早期商业交往的形式,商品交往仍然以补充庄园之不足为目的,而且他们在社会中没有地位,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成了一个新的阶层,并成为职业性商人,为成熟的城市商人的出现蓄积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工业突破了以往庄园作坊那种使用价值为主的生产模式,形成以工匠个体作坊为主体、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模式。当工业生产越来越面向市场时,工业管理特别是其中的民生必需品的管理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国家、城市(或庄园)和行会为此承担了大量的工业立法和监管工作,保护消费者、雇主和雇工权益。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消费者、雇主和雇工三者的利益,客观上有利于中世纪交换型工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产权基础是9到11世纪期间西欧生产奴隶的消亡。农奴工匠因而成了庄园手工业中的唯一的劳动。他们对其劳动力的权利具有双重性质:是客体,又是主体,从而铸成其人格结构的双重性,使不同产权制度下的手工业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率和产品质量出现巨大的背离和反差。这推动了庄园手工业中的劳役租向货币租的更替,使农奴工匠获得自由,从而促进了庄园手工业的瓦解与城市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萨利克法典》显示,马尔克公社是法兰克人的基本生活单位;公社内部出现明显的等级划分。《法典》同时也反映了法兰克人的日常生活,刑法和民法完全混合,是研究法兰克人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0.
骑士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对中世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它的存在,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公元11世纪后城市的兴起,为西欧封建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了深刻变化。完全可以说,这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和东方相比较所具有的一个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那么,是一股什么动力促使和推动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呢? 这是一个古老的论题,但却长久不衰地吸引着历史学家们的兴趣。国内外史学界今天主要有两种解释。流行于西方的商业起源论,描述了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某些客观过程,但却忽视了社会生产力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没有能够说明中小城镇广泛兴起的原因。而且,此论  相似文献   

12.
“逃亡农奴建立城市”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研究中,我国史学界流行着一种“逃亡农奴建立城市”的观点,按照这一观点,在10—11世纪的西欧,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逐渐分离,在封建庄园内部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这些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不堪忍受封建领主的压迫而出逃,逃亡者的聚居之地就形成了城市的前身。为了防御侵略,逃亡的手工业者们又在自己的聚居地建造了城墙,许多中世纪的城市就这样产生了。这种观点的流行显然与50年代苏联史学界对我国的影响不无联系。苏联著作中叙述中世纪西  相似文献   

13.
城堡作为西欧重要的历史遗存,是西欧中世纪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状况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样,坞堡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承载着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通过对西欧城堡与中国坞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13世纪英国庄园农业“商品化”刍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丰斋 《世界历史》2008,(5):118-124
在英国农业史上,13世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复苏”时期。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家斯利彻·范·巴思曾认为:大约从1150年起,西欧的粮食生产已经从“直接消费”阶段转入到“间接消费”阶段。波士坦也承认:13世纪时在英国大地产上,一种或多或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正在扩展。这些观点表明,进入中世纪盛期,英国的庄园生产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庄园内部的消费需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可以说,至少从13世纪开始,  相似文献   

15.
<正>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西方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无论就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形态,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西方现代国家治理的理性化就不是突变式发展而来的,在此过程中,中世纪西欧城市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源头作用。马克斯·韦伯就曾指出:"只有西方懂得什么是现代意义的国家,……因为也只有西方才有那种特殊意义的城市。"~①可以说,中世纪西欧城市对西方现代国家治  相似文献   

16.
沈琦 《史学月刊》2020,(1):88-96
徐浩著《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一书,旨在探讨中世纪中期开始西欧如何和为何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该书将社会转型问题从资本主义的起源转换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在理论上充分吸收了经济学的历史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史的商业化理论,着眼于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史中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的重要专题,探讨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存在和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商业诸问题以及工业诸问题。该书的研究特色体现为对中世纪西欧作长时段的考察,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研究方法上注重比较,主张对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作多视角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从什么角度观察历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骑士制度存在于西欧中世纪社会,它可作为我们观察历史问题的一个基点和角度,从而发现或重视一些问题,并关注西欧中世纪社会现象中的军事特征,以及这种特征与我国古代历史现象的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8.
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国内外史学界近年来竞相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对此谈点不同看法,就教于各位读者。 一 庞卓恒同志在《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发表的《西欧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较短的根本原因》一文中首次提出“农业劳动者说”,认为“农业劳动者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封建社会的面貌和它的历史命运”。指出在中世纪时期,西欧各国的农业劳动生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欧洲领主和农民的收入变化受制于人口和经济因素、庄园制和农奴制等体制性因素。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着土地持有、粮价、工资和地租等的变动,庄园制和农奴制使中世纪大地产放弃了古代不持有土地和无偿劳动的奴隶制的剥削方式,而授与农民份地并向其征收地租和税金。大致说,中世纪早中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上行导致领主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减少,而中世纪晚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下行则促使领主收入减少和农民收入增加。总的说,中世纪大地产上佃农的土地持有以及缴纳地租和税金是有法可依的,蛮族法典、土地登录簿和惯例书等组成的习惯法旨在将领主对农民剥削的种类和数量固定化和精确化,领主和农民均可以此为依据维护自己的利益。习惯法的出现不是领主恩赐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日尔曼人有关法律是人民制定的立法模式,以及中世纪农民对领主长达几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抗争。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的贵妇是社会成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这就肯定了妇女的价值和地位,认为贵妇在中世纪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世纪西欧的贵族形象与贵妇的各种社会关系,试图勾勒出当时贵妇在社会生活中的状况,有助于了解贵妇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