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论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由于作为综合研究的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年龄尚轻 ,其研究领域呈高度广泛性 ,各个研究领域的资料信息来源与分布呈严重不平衡性 ,以及大量资料信息呈“非原创性” ,这个拟建中的学科尚处于“嫩稚”的发展阶段。缺乏原创性资料信息的成果较多 ,阐述和分析有粗糙化倾向 ,理论建构薄弱 ,研究手段滞后。在这种情况下 ,应加强资料信息、理论和手段方面的创新与互动 ;在鼓励高水平成果的同时 ,宽容地评价来自不同层次的有一定创新的成果 ;加强同行间的学术评价及其机制的探索 ,避免质量认证手段的简单化、绝对化与概念化倾向 ;不提倡片面的逆向学术批评方式 ;增强学术合力和学者“共赢”意识 ;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风气  相似文献   

2.
2002年11月15-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举行了"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讨会,现将会议的研讨成果与本人的思考心得作一总结,以飨读者,并求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3.
论文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研究所经历过的沉默、探索和成长三个阶段,剖析了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呈现出的主题拓展成果迭出、学科多元立足实证、跨国合作共建平台三大特点。论文就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提出三点思考,进而提出欧洲华侨华人社会既往历程所积蓄的经验教训,其未来发展可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都迫切需要有更多学者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在中国移民实证基础上深化理论辨析,并为新时期中国侨务政策的制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3年5月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年度"华侨华人系列"讲座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曹云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赵红英所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英明教授、印红标教授和外语学院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17日,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对话,对话的双方分别是李塔娜博士和吴小安博士。李塔娜博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研究员兼华裔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博士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两位博士具有类似的经历:在国内接受教育后再到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拥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视野。他们对话的内容包括:学术研究的国际经验、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差异、如何确定研究的主题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等方面。北京大学历史系、东语系和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和部分…  相似文献   

6.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无论是学者队伍的建设还是学术成果的影响,均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的华侨华人研究取得了进步。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角度探讨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建设。从国内外研究华侨华人的历史看 ,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西方对于华侨华人的学术研究 ,从一开始就不是历史学或经济学、政治学之类的单一学科的研究 ,而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研究 ,其覆盖面甚广。其特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单一性 ,而不是学科或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因此 ,欲建立华侨华人学 ,必须包括诸学科的研究 ,即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尤其重要的是 ,这些多学科研究并非单指研究对象的改变 ,而是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特别是研究的理论架构方面必须有所变化 ,以建立综合性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8.
论文简要介绍了周南京从印尼归侨到北京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概述了其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并归纳了其主要学术观点:华侨华人称谓是科学的提法;华侨华人历史四阶段分期说;海外华人双重国籍主张错误说;提倡海外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融合;经济矛盾是国外排华问题的根源说;不赞成"华人经济"与"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等,周南京教授孜孜不倦、潜心治学的事业精神,科学严谨、独立思索的治学态度,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 9月 1 3日 ,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中心、“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主办的“华侨华人学 :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专家学者 2 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我国著名的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周南京教授致开幕词。周教授在开幕词中简要回顾了国内关于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经历的过程 ,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对华侨华人研究进行学科定位是这项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契机。开幕式之后 ,与会学者就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2月7-9日,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的"海外华人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珠海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来宾共80多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4月10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2014年第二场在中国侨联事业楼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博士应邀做了题为"海外粤侨田野调查札记"的学术讲座。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主持讲座。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20余人参加了讲座。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操作平台,以核心作者群的被引论著为样本,对样本篇数、篇次、作者、机构、地域分布、主题分布、年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引文分析和量化的描述,并从文献的角度对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陆华侨华人研究1993—2002年是高峰期,形成了以福建、北京、广东为主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主题以经济、社会、历史为主,学术论文的利用率不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华侨华人研究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力不大,某些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引证态度和方法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世界体系思想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分析视角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思想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认为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分析模式与价值取向的意义、分析单位和历史逻辑起点重构的意义以及分析背景和历史分期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与学术定位中的一些认识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观点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宣传是相辅相成的。相对独立和自由的学术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工作和必要前提;华人研究不应该以中国社会为中心,而应该以海外华人社会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摆脱功利主义的考量和民族情绪的影响,坚持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有宽松的氛围、宽阔的视野和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16.
2011年8月31日上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之"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在中国侨联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梁英明教授主讲。  相似文献   

17.
18.
20 0 1年 1 2月 2 1日 ,“经济全球化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会议中心举行。此次会议是由致公党中央海外联谊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侨联联合举办的。来自致公党中央、中国侨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侨联、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华社、《人民政协报》、大型文献电视系列片《根》摄制组、华声龙脉网、日本福井县大学等单位的 90多名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侨联主席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走过了发展的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与时俱进,日益加强和发展。华侨华人研究新发展的表现之一,即是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20.
从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看华侨华人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需从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两方面揭示其作用和意义。研究者尤其应当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从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华侨华人问题,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广度研究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现实问题,从科学本身所要求的深度探索华侨华人生存发展和侨务工作的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