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兼析魏特夫“治水——专制主义”理论姚伟钧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水利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极为重大。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农业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人类历经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工业社会开始于工业革命的巨大变革。对于工业革命从19世纪初至今一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见解。历史学家反复诘问,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意味着什么。是普遍幸福的增长呢?还是少数人获利劳动群众却灾难迎头呢?对此,尽管答案纷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可称为盛世的朝代,史学界一致的看法有三个:大汉盛世、大唐盛世和康乾盛世。 大汉盛世以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汉武之治”为标志,汉朝从秦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战乱中建立,经过汉高祖、文帝、景帝三朝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社会日益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到汉武帝将大汉的强盛推向了高峰,后继昭帝、宣帝持续发展。大汉盛世历时173年;大唐盛世以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元之治”为标志,前面历经了唐高祖创业及唐太宗之后高宗与“武周”的短期动荡,  相似文献   

4.
正一、鱼米之乡的治水困境华夏文明,起源于大河。水利,自古对于中国这样的农耕国家来说,一向是命脉所在。上古时期,大禹因治水有功而成为万民敬仰的领袖;秦始皇能统一中国,与郑国渠带来的关中平原沃土也息息相关,只有水利无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唐宋以来,华夏文明圈的经济中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南移,到了晚明之时,江  相似文献   

5.
肖映胜 《攀登》2004,23(5):45-47
经济理性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以个人利益为核心运用的理性,其突出特征是个人性、自利性。道德理性是人从道德角度选择行为所凭依的理性,它是以人为目的,即以人的整体或人类的每一平等的个体为目的的实践。精神活动,其突出特征是社会性、公利性。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率通常是以一个满意位取代了最优。那么,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能否共生息呢?实际上,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是统一的:(1)道德理性贯穿于经济理性;(2)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是相容的;(3)道德理性为经济理性设定边界。  相似文献   

6.
朱寰 《史学集刊》2005,1(3):97-100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时代。期间贯穿了三次社会变革:第一次社会变革是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最终导致原始公社制的解体和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随之而来的是贯穿整个文明时代始终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农民和手工业劳动者的对立、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第二次社会变革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马克思认为这两个社会阶段都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前者是完全处于人身依附状态,后者是部分处于人身依附状态,两者的差别不大。第三次社会变革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大转变,概括地说,就是要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和民主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的现代化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叶超  陈明星 《人文地理》2012,27(6):31-35
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影响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主要是水域特征和政策-文化。中国和西方城乡关系历史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中海孕育了希腊化时代外向型的城市文明,而内河流域为主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对城市文明的牵制使得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特征突出,从而形成长期的城乡融合,这与西方单线式的经由城乡对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社会的平等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9)
<正>2017年8月19日,2017第四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论坛由中国艺术品拍卖协会创始于2005年,每四年一届,这个论坛旨在为中国和国际政府与市场业内与业外以及同业之间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共同探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顶层设计以及发展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最瞩目的高端盛世,本次论坛这些艺术品行业的大佬都在讨论啥?为我们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相似文献   

9.
梅玫 《广西文史》2002,(3):23-26
中国古代有一些历史时期被称为盛世,或大一统盛世。如果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去观察盛世,人们一般都对其赞誉有加,但是,若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恐怕还不能肯定这样的盛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确实都起了促进作用。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中国,科技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其水平的提高,直接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赞颂或贬斥中国古代社会某一时期时,应该把这个时期内科技发展得如何当作重要条件之一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0.
一、“治水专制主义”:一个“概念结构” 的模式 几千年来,生息繁衍于亚洲东部的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耀于世的水利农业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真正的奇迹。这一奇特的东方文明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能够萌生发育以至滂沛九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宏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问题讨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呢?还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带来的呢?(西安张鸣铎问)黄元起我们说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乃就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看,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还没有取得主导地位,而旧的封建生产方式,还占着优势。以解放前的情况说,中国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新式工商业,仅占百分之十,而封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则占百分之九十,可见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残馀经济的比重了  相似文献   

12.
刘岩 《文史月刊》2012,(5):74-76
谈起中国古代文明,国人引以为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创造出令世界惊羡的5000多年灿烂文明,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艺、绘画艺术、诗词歌赋,像夜空的繁星,璀璨夺目。 自秦汉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占据着人类社会领导者的地位。古代中国也是盛世辈出,尤其到了康乾盛世时,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疆域异常广阔,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到了最高峰。在如此辉煌的成就面前,后人既羡慕又愧疚。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张鸿雁从中国的文明发生,到中国从近代社会的屈辱中走出来,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一体化结构。为什么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的牢固结合呢?...  相似文献   

14.
多元一体是早期中国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看,尧舜禹时期以黄河及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各早期文明实体及正在向文明社会迈进的各原始部落或部族,在社会一文化、经济、政治与军事互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构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前现代国际体系。尧舜禹政治集团,则是建立在方国联盟基础上的一种国际次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东方专制主义》是卡尔·魏特夫论述东方社会理论及比较政治学理论的著作。作者采用马克思的“亚细亚社会”的概念,对所谓的“治水社会”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东方国家的性质和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并与西方社会作了多方面的比较。魏特夫认为,中国两千来年是个治水社会,人们需要兴修水利来克服干早和防止洪涝才能维护农业生产。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需要大规模  相似文献   

16.
问题讨论     
禹治洪水有的书上说是八年,有的说是九年,有的说是十三年,这三种说法各有何道理?那一个正确?——洛阳梁道一提——中国历史上犬禹治水的事,是多少年来实验主义者聚讼不决的一个问题,若于人的目的,无非是推翻中国的古史,否认大禹的存在,我们讲授中国历史的上古部分,对于大禹的治水应作怎样的讲解呢?我觉得我们应当贯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在于使青年学生认识祖国的伟大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贞观之治,一个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不朽传奇,一个令中国人永世怀想、有着无穷魅力的伟大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着怎样的智慧与魅力,令国泰民安?武功赫赫、文采风流的初唐盛世又给中国留下了哪些遗产,让千古称颂?  相似文献   

18.
公元十六至十八世纪有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互影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中国文化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欧洲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从万曆到乾隆,中国人对於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中西文化出现了双向交流的热络局面。与十九世纪中叶以後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不同的是,後者是比较主动地去了解世界的形势,而明清时期,欧洲文明的东传使者乃是西方的耶稣会士。那麽,通过这些耶稣会士究竟向中国介绍了一些什麽西方知识呢?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对於欧洲文明究竟有多少了解呢?本文在这里鸠集有关史料,从地理风物和物质文明方面略加缕述,以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农业社会文明。早期中国有东南的水稻和西北的粟黍两个农业起源与发展中心,而且水稻农业不断传播、扩张与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不断。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带粟黍农业开发较早,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小农经济特色较为鲜明,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聚落组织。因此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粟黍农业社会反而奠定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经济基础和凝聚核心,更多地影响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方式、演变路向与一些关键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空间性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地理环境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条件,但是一个重要条件,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过程,影响历史变化发展的具体过程,如“古代汉族经济文化的根据地是黄河流域,黄河下游即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地方,经常有发生洪水的危险,齐桓公葵丘之会,为诸侯起五禁,其第五禁“无曲防”,就是禁各国专水利害鄰国,东汉明帝永平13年(公元70年)治河诏里说:“左隄(北岸)强则右隄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下游地方)”这两句话最足以说明黄河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否则就无法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战国时白圭自称治水比禹还强,孟子斥责他说:“禹按照水性治水,以四海为壑,你治水以鄰国为壑,正是人们的共同灾害”,在割据局面未曾消灭的时候,名国自然要实行白圭的治水法,汉族一向有禹治水的神话,正反映着统一治河的共同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注一)可见黄河这一地理环境对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