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20年代是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史学界一致公认,这一时期的日本外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具体分析上却意见纷纭。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一次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不利情况下的被迫后退,与后来的法西斯对外侵略是一丘之貉,日本有人称之为国际主义的和平外交。本文拟就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外交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评价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宁远总兵吴三桂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引清军入关,从此,清军控制了渴望已久的山海关,长驱直入。占领北京、挫败李自成、击跨张献忠、覆灭南明弘光、隆武、永历诸政权,进而完成了清朝入主中原对全国的统一。如果没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事件的发生,清军绝不会如此顺利地在月余内占领山海关并进取北京。就此而言清军入关与进取北京确乎有某些偶然性。但有人夸大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作用,甚至把清军入关  相似文献   

3.
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以北方打败南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奴隶制度而结束。关于北方取得胜利的原因,史学界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而林肯外交策略在内战中的作用,迄今尚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一谨慎行事,挫败南部同盟的“棉花外交”内战爆发前,北方不管是在人力上、物力上、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占绝对优势,但是南方奴隶主为什么还敢于挑起内战?其中最主要因素之一是南方奴隶主认为手中有一张王牌——“棉花王”,利用它来开展“棉花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代的清军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明代的清军制度曾国庆明代的清军,亦称清戎,是朱明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维护建立在世袭军籍上的卫所兵制,防范、解决军伍空虚和军籍管理淆乱,对军伍实行清理、勾补,旨在确保有兵可用的一项大政要务。清军不啻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且还是涉及当时政治、经...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陆战是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军陆军的将士在辽东半岛的辽东、辽南地区,同侵华日军进行过多次阻击战,组织过多次反击战,给进犯日军以打击。清军将士奋勇作战,不怕牺牲,但是陆战最终战败,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专制政体、政治上的昏庸腐败,导致军队的体制陈腐。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外交",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日本学者坂野正高认为,"外交是对等的独立国家间关系的现实,它不是纵向关系,而是横向关系",中国周朝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的朝贡体制基本上是上下关系,因而不是外交(坂野正高:《现代外交分析——情报、政策决定及外交交涉》,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第9~10页)。川岛真据此认为,"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等可以定位成朝横向关系的转移,而后来设立外务部、外交部就可以认为是这个转移的结束或完成"(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地图考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国家档案馆藏有多幅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原始地图。其中五幅为清军围攻永安州的军事地图 ,一幅为长沙攻守形势地图。结合文献记载 ,各图的绘制时间大致可以考定。在 1 851年永安北路清军驻兵总数、“古束”地名写法、长沙兵勇壕坑的实际走向等问题上 ,这些地图可订正目前流行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对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再认识孙才顺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施放原子弹,死伤30万人,造成了“历史悲剧”。此后,世界舆论几乎众口一词谴责原子弹轰炸。近年来仍有人指出,美国此举不是出于军事目的,而是出于政治和外交目的①;也有人认为正面肯定原子...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美国学者)研究西奥多·罗斯福的欧洲外交的著作不少,但就事论事者较多。很少有人注意到罗斯福的欧洲外交和美国亚太政策的密切联系,并从均势外交角度予以系统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从上述两方面对罗斯福的欧洲外交进行考察、探讨。祈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满洲统治者在整个清王朝一直处于政治支配者地位。关于满族史的比较传统的一类看法,往往将满族形成的时间定位于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有人把努尔哈赤称汗建国,或满文的创制看作是满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有学者认为,满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在皇太极于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或者由他完成对东北地区的统一之时。自1980年代末以来,在族群(ethnicgroup)和族性(ethnicity)理论的影响下,国外出现多种著述,力图从对于主体性的自觉意识这一视角去追溯满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柯娇燕(PamelaCrossley)先后有…  相似文献   

11.
夏燮以当事人身份所著《粤氛纪事》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却一直未受到重视.该书以记载太平天国与清朝统治阶级之间的军事斗争为主要内容,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生动具体地再现了清军将帅贪生怕死的丑态,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清军在战略上的失误,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清军将帅之间的矛盾,而这些都是在官方档案中很难见到的.因而该书的史料价值在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清方档案之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中期魏玛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冷静地分析了魏玛德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从德国现实出发,凭借高超的外交技巧,纵横捭阖,制定了“务实”也有人说是“理智”的外交政策。他坚持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即“稳西活东”策略,最终恢复了德国在国际体系中平等的大国地位。这是德国外交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德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成功的外交政策——斯特莱斯曼外交实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柳红霞 《沧桑》2008,(1):78-79
新中国外交始终立足于第三世界。本文剖析了新中国外交立足于第三世界的政策理论依据和外交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并认为新中国外交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第三世界,新中国外交在第三世界也将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的清代广州城郊洪兵分布形势图,对于我们了解广东洪兵起义无疑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记载和舆图所载信息,认为F.O.931/1079号舆图最早应绘制于咸丰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洪兵进营佛岭市之后,最晚则应在九月初五清军开始反攻之前,最迟也应在九月十二日清军攻占萧岗之前。同时,依据石门"拖船"等信息,则大致可以将绘制时间推至七月三十日之前;F.O.931/1892号舆图应绘制于八月三十日清军稳定近城北郊形势之后,至九月初五日清军开始反攻之前的几天时间之内。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与东北易帜新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进 《民国档案》2000,5(4):79-84
历年来史学界对“东北易帜”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张学良东北易帜是形式上的,实质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有人认为张学良进行东北易帜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他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对结束军阀混战,挫败日本企图策划分裂东北的阴谋,对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有着进步意义,应予以肯定;但也有人认为张学良东北易帜是打着反共口号,统一在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手下的,不符合共产党的利益,不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16.
大津,东临渤海,北枕燕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军入关后,即在天津及其附近地区驻扎重兵以卫京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素称精悍的淮军一败涂地,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泱泱大国竟败于蕞尔小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于是纷纷上书,大声疾呼编练新式军队。“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大抵都以“筹款练兵为急务”。一时之间,“内外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论明代外交模式及其特征的形成,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既定国策的层面,另一是外交运行的层面。主要利用洪武初年编辑的《祖训录》与洪武末年编辑的《皇明祖训》的相关内容,并发掘和利用明太祖外交诏令文书的大量实例,在对这两类史料经过仔细分析以后,认为所反映的明代初年外交实态是一致的,结论是洪武朝形成并奠定了以"不征"为特征的明代和平外交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具有特殊的意涵,意味着明代帝王明确摒弃了自古以来存在两千多年的天子至高无上的征伐之权,选择了和平外交,回避战争,表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念与现实发生了重大转折,从而形成了明代外交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显著特征。并探讨了这一外交模式的转换,透视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张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提出以朝贡体系一元论解释明代外交模式的观点,应该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18.
袁灿兴 《湖南文史》2011,(12):20-21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与清军在武汉激烈交战。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1866-1920,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历任大清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常驻上海)收到汉阳发来的求助电报,电报称战场上革命军与清军伤者甚多,请派红十字会队员前往战地进行救助。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与清军在武汉激烈交战。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1866-1920,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历任大清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常驻上海)收到汉阳发来的求助电报,电报称战场上革命军与清军伤者甚多,请派红十字会队员前往战地进行救助。  相似文献   

20.
<正>康雍时期,在与准噶尔的战争中,清军在西、北两路修建了不少的城池,其中尤以北路的城池修建最为显著。对北路城池的相关研究,就笔者所见,较为集中论述的仅有两篇文章。金启孮对清军西、北两路城池的兴废作了介绍,其中北路的城池有察罕瘦尔城、扎克拜达里克城、塔米尔城、乌里雅苏台城、鄂尔昆城。但文章介绍,存在不全面和不准确的问题。①何一民从城市史的角度探讨了蒙古地区城市的兴建及其规模,认为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军事、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外蒙古地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②但清军在北路兴建的城池能否称得上是城市,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