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年使用的中学历史课本上只写有“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统一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没有提过东周灭亡的情况。现在的《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3页增添了“公元前256年,秦灭了东周”一句,查阅《教学参考书》只得到“周王朝结束的时间,史学界说法不一,有的以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国,周赧王死去作为东周王朝结束的年代:有的以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国作为东周王朝灭亡的年代。课本采取了第一说”的结论。那么,东周到底是怎样灭亡的呢? 要了解东周王朝的灭亡经过,必须先弄清“西周国”和“东周国”的来历。这“西周国”和“东  相似文献   

2.
虢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 ,从西周初年受封到公元前6 5 5年为晋所灭 ,历时四百余年。其经济文化发达 ,族人能征善战。虢国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 ,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 ,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一、虢国辅佐天子执政 ,维护奴隶制度 ,抵御外敌侵扰 ,平定国内叛乱 ,对西周政权稳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公元前 1 0 4 6年 ,武王克商 ,建立了西周王朝 ,其后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 ,仅姬姓侯国就有 5 0余个。① 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国 ,就像屏障一样护卫着西周…  相似文献   

3.
向庆 《神州》2011,(2X):17-17,19
“三江奔腾流不尽,群龙飞舞合州城”。根据《合川县志》记载,合川曾是巴国别都,公元前314年设垫江县制,公元556年改名合州,历为州郡治所。古代合川,在巴人人川前是濮族人的重要住地,公元前11世纪,周族姬发(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似文献   

4.
从楚公逆钟铭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方伯 ,或称侯伯 ,是介于周王 (周天子 )与诸侯之间的、对周王朝政治疆域内某些地区有征伐权力的一方诸侯之长。方伯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一是周王朝授予 ,如齐国 ;一是自己强大后造成既成事实 ,或可能得到周王朝承认 ,如楚国、徐国。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 ,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方伯的存在使西周政治地理格局从一开始在某些地区就形成了周王—方伯—诸侯的三级结构。学术界长期忽视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晋侯墓出土的楚公逆钟铭文为研究西周方伯提供了珍贵资料 ,结合文献 ,对西周方伯制度的形成、特点、方伯与周王、普通诸侯的关系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鲁国的历史地位与鲁国史研究杨朝明鲁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然而,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鲁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周王陵位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是周民族的发祥地,由周人建立的西周王朝,从公元前11世纪武王克商立国至公元前771年山王被大戎攻杀亡国,共传11世12王(另有共和行政14年),历时200多年之久,长期定都于丰、镐两京.除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厉王因“国人暴动”而死于彘(今山西境内)外,其余诸王葬地在古代文献中虽有诸多记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那么,西周王陵就无处可觅了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近年来,陕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已不仅仅局限于过去那种纸上谈兵式的文献考证,而是采用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古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积极的探寻,力求早日解开西周王陵之谜.  相似文献   

7.
周言 《东南文化》2000,(1):65-68
本文在上一篇论文的基础上继续使用系连排谱的方法,对剩余的完整历日铜器所属的时代进行判定,进而排定十二位周王的在位年代;并确认西周王朝始于公元前1071年武王克商,终于公元前771年骊山之役。  相似文献   

8.
蔡国故城     
蔡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城关一带,是我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座名城,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受封殷地,暗中与商之残余势力互相勾结,图谋复辟。周武王为了防止殷商王朝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就把自己的同母三弟姬鲜封到管(在今河南...  相似文献   

9.
从考古资料看秦文化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秦文化是朵灿烂的奇葩。公元前770年秦占有西周王朝建都的故地歧西之后,在大量吸收周文化的基础上,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进而繁荣昌盛。兼并山东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后,秦文化传布到全国,成为后来辉煌的汉文化的基础。秦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这篇短文中难以作全面、深入的论述,现仅就考古新发现的一部分实物资料,作一简单扼要的介绍。目的在于通过考古实物资料,追寻一下秦文化发展的轨迹,及其在各个阶段发展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最近面世的应侯见工铜簋,其铭文记载了属于"淮南夷"的毛、衰等氏族,侵犯周王朝南部边境并被周王朝打败的事情.铜簋年代应在西周中期之末的孝王、夷王时期.铜簋的器身与器盖铭文各不相同,可能是同一批盗自应国墓地的随葬器物.应侯见工簋的发现,更证明应国是周王朝南方不可或缺的屏障,担负着护卫周王朝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1.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至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的唐王朝,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1100余年之久。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九世纪末,西安长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与化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资源使西安成为世界四大明古都之一,位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周原遗址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古公宜父迁岐之邑,亦被多数学者视为西周金文中周王常在的“周”地,故该遗址历来都是揭示西周王朝形成过程、探讨西周社会组织结构的重点考察对象。当前学界普遍认为聚落考古是深化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研究的有效途径。但周原遗址以往的考古学研究,多偏重于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分期与文化特征的归纳总结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西周的宗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应当说是宗法制度。它是构筑西周王朝统治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之一。它揭示出西周王朝中国奴隶社会全盛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新营建的洛邑成周,是西周王朝统治东方的据点。在这里不但有从周人老家委派来的西周官吏贵族,而且还有已经亡国被迫从商都安阳迁来的大批殷的遗民。他们都长期安家落户于洛阳,死后亦都埋葬于洛阳地下。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考古发掘,共获得七、八百座西周墓葬材料,出土了较多的西周陶器。本文就发表报导的和部分未发表的材料,初步进行整理和探讨,望有关学者予以指教。一、陶器的出土与分组分期洛阳西周墓葬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东  相似文献   

15.
古钱     
"西周"、"东周"与"安臧"圜钱均为战国晚期周王畿内受秦货币影响,或在秦占领下出现的秦式钱。圆孔(方孔者伪),面有内外郭,背平素。"安臧"钱无郭。 "西周"圜钱,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称西周,此钱西周君铸。  相似文献   

16.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用武力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在这之前,我国古代还经历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这些历史时期都先于秦王朝,因此习惯上把秦统一以前的一段历史叫作先秦史。 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历史著作,是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西汉武帝时期的《史记》,这已经是秦王朝建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先秦时期只有一些体例不完善的历史著作,那时候,丰富的历史资料分别散见于各种古籍中。下面从学习历史的角度,择要介绍先秦的部分典籍。  相似文献   

17.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怀着对西周的向往,孔子创立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最早成型,是在西周。然而,迄今有关西周的历史文字记载甚少,出土实物寥寥,历史就是这样将一个伟大的王朝付与黄沙厚土……,二00四年,周公庙遗址连现二十二座墓葬,大批带有刻辞的甲骨,一千五百米长的西周城墙壁,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二00五年,两座高规格大墓已经开启,天机乍现,一个延续五百余年的王朝尘封千年的秘密即将开启——  相似文献   

18.
《周礼》设计的西周行政组织中有冢宰统摄六官制度,以负责王室事务的家务总管冢宰作为王朝政务官的首脑。这被学者解读为《周礼》乃后世对西周王朝政制做理想化建构的力证之一。传世和20世纪发现的日益丰富的彝铭表明,宰官乃周王家宰,掌管王室经济财用为其常职;在西周王朝家国不分的政制下,作为王室事务官之长的宰官又兼具公卿级的王朝政务大臣的角色,这应是《周礼》制度设计的历史依据,也是战国以降宰相名号溯源于“冢宰”的根由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许国为周王朝在淮河流域的封国。国土面积大约只有25平方公里,是西周最小的诸侯国,其都城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南15公里的张潘镇古城村。许国初建时,许国国君许文叔曾受命与管、蔡等国共同负责监视商遗族,是西周在东方重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后来还参与周平王东迁。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古典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是破坏了原始民主制之后的世袭"家天下"的开端。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也有学者推算夏王朝始年不早于公元前2000年。总之,在以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公元前2000年是一个便于记忆的年数。但文献中的这些记述,却难以和具体的考古学现象相对应。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