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锦山 《文博》2005,(1):56-61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两件泥质彩陶盆, 其中一件彩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 人,两组人物之间以加点弧线间隔(图一)。另一件陶盆内擘彩绘四组二人抬圆球物图像,每组图像间隔以成组竖线与横线(图二)。宗日遗址出上的舞蹈纹彩陶盆,与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颇为相似。“二人抬物”纹彩陶盆则是首次发现,盆内装饰的四组神秘图案具有何种蕴意,球形体又像征何物?笔者不揣简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幅珍贵的舞蹈画面——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李露露图1在《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中,展出一件青海省同德出土的舞蹈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1973年曾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地出土一件舞蹈盆,俗称大通舞蹈纹彩陶盆,在陶盆内壁上有三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地湾、原子头等遗址出土的一类特殊彩绘图案的解读,确认了早期彩陶中广泛存在的"斜向轴对称"构图法和"阴阳组合"的构图思想;同时又通过对该构图法和构图思维在中国早期彩陶文化中产生、传播等情况的研究,解决了彩陶科研历史中多年未决的"人面鱼纹含义"、"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内涵"、"石岭下层鲵鱼图案意义"、"庙底沟类型繁复图案构图方式"等诸多的特殊难题。  相似文献   

4.
在对上孙家寨彩陶盆舞蹈图案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将其与同一考古学文化相似器物的横向比较,考证舞者臀部斜伸出之物为以写实手法描绘的男性生殖器;通过与岩画材料的对比分析,论证舞队外侧舞者的"双臂"为含有省略意义的抽象符号;由男性或女性为主体的"丰产丰育"巫术,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肖永明 《丝绸之路》2014,(18):22-27
本文从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这些器物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认为多人舞蹈盆出现在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圈西北部边缘。多人舞蹈纹饰源于狩猎经济模式下的岩画题材,多人舞蹈纹盆的出现是刚刚走上农业经济道路的狩猎采集人群将岩画题材转移到彩陶工艺中的一种表现。欧亚之间草原地带的狩猎采集人群以岩画为媒介,将来自于西亚地区的农业部落多人舞蹈纹饰传播到了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上。  相似文献   

6.
毛文秀 《丝绸之路》2003,(5):64-64,F003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的湟水流域,它代表着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衔接地带农牧兼具,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化形态。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广泛使用石器和骨器,并伴有大量的陶器。马家窑陶器有彩陶瓶、彩陶钵、彩陶盆、彩陶壶等,图案绚丽多彩。陶器底色以橙黄为主,表面打磨精细,常用  相似文献   

7.
舞蹈纹陶盆与原始舞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案,是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极为重要的一幅图画。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从原始社会以来,先民世世代代延续不断地生息繁衍在这里。地面的建筑设施,也不断地被后世的所代替,因此远古的地上的文化遗址大多荡然无存,石器时代的壁画等艺术品几乎无法寻见了。我们只能从地下的墓葬、被掩埋的居住遗址中,零星地找到一些原始社会的艺术品。以前虽然在彩陶上见到过一些动物形象和人面纹饰,可是像这样完整地表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时期,即已开放出鲜艳的蓓蕾。1973年秋,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出土有一件内壁绘有舞蹈纹图案的彩陶盆,“主题纹饰舞蹈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每组外侧两人的一臂画为两道,似反映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之意。人下体三道,接地面的两竖道,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的一道,似为饰物。”过去在探  相似文献   

9.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1,(12):82-83
彩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感是彩陶之所以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基础。彩陶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图案母题,被历代相传并沿用至今,使中国图案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先河。通过对一系列彩陶纹样的研究,可推知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文物大观     
舞蹈纹彩陶盆方协邦李芬兰26厘米,底径52厘米,在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上腹彩绘三线钮结纹、较窄的口沿绘有成组短斜线纹和弧线三角纹,笔调匀称自然;外腹绘有稍宽的三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叹的是内壁上部绘有11人和13人的两组舞蹈人像...  相似文献   

11.
鸳鸯池墓地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永昌县,其文化内涵主要为半山文化、马厂文化。本文主要依据墓地随葬彩陶器的主体图案,将彩陶器分为若干组群,通过不同组群彩陶器的组合形式讨论和分期考察,发现不同组群彩陶器的组合规律、结构形态和亲缘关系,进而结合彩陶图案自身具有的标识功能,说明墓地的文化属性和人群结构。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2)
正大河村遗址自1972年发现以来,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彩陶,色彩绚丽,造型端庄典雅,为大河村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尤其是2014年在博物馆院内发掘出土的白衣彩陶盆,更是引人注目,现将情况简述如下:2014年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升级改造时,在位于T1工地发掘出土了一件白衣彩陶盆(图1),依据彩陶盆出土的层位等相关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推定此件彩陶盆应为大河村三期即仰韶文化晚期的文物,距今5000年左右。此盆为泥质红陶,口径45.7、底径13.5、最大腹径36.8、高15.7厘米。侈口,仰折沿,  相似文献   

13.
马晓燕 《神州》2013,(4):40-40
作为原始彩陶的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鲜明文化特征。本文以马家窑、边家林、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从图案纹饰、彩绘技艺等方面论述了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析姜寨出土的一幅彩陶图案──兼谈半坡类型鱼纹消失的原因袁广阔姜寨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揭露面积最大,出土文化遗迹、遗物最为丰富的一处遗址,它的科学发掘对研究仰韶文化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姜寨第二期文化遗存出土的尖底罐(T5M76:8)上绘的彩陶图案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然而在史前文化时期,艺术品中的人物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事物的刻板描绘,“它是插着原始宗教(或巫术)的翅膀降临人间的。”当时,远古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作出了一个个他们所需要、所敬仰的人物神灵,并尽自己的技艺和能力,给作品输入了较强烈的神韵和美感。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物舞蹈纹,1982年发现于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第411号房址内的舞蹈状人物画,以及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等,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先  相似文献   

16.
八月的高原气候宜人,八月的高原花团锦簇。在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在西王母曾经大展风采的神境,在巍然屹立的北武当——老爷山脚下,纳顿的鼓声激荡着大通儿女奋进的豪情。土族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灿烂绚丽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7.
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遗存为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其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出土的陶器多为灰褐色绳纹泥质夹砂陶,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彩陶。这些彩陶图案相对简单、彩色也较单一,但仍属我国一个重要的彩陶文化。对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彩绘陶)及其颜料进行分析,对中国早期彩陶的起源、工艺过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图案分类是研究史前彩陶器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不同的图案分类标准,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考古学阐释角度,对于研究彩陶器背后蕴藏的"人"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的图案分类标准已非首创,但应用个案尚少。由此,本文以民和阳山墓地作为研究对象,再次实践这一图案分类标准,考察其可行性和适用性,以推进彩陶图案考古学阐释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厂类型四大圆圈纹与蛙纹的几点看法李智信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图案中,尤其是在器形较大的壶、瓮类彩陶的主体图案中,圆圈纹和所谓"蛙纹"占有绝对优势。《青海柳湾》报告作者对柳湾墓群中的845座马厂类型墓葬中所出的7500余件彩陶的纹样进行了排比、...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郑州大河村》提供的第三、四期遗存中涉及彩陶标本的层位关系,将该遗址的秦王寨文化彩陶分为五个发展阶段。通过对图案及构图的解析,分析了秦王寨彩陶风格的形成,进而探讨秦王寨彩陶的渊源与流变,及其与周边彩陶文化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