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在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大批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线,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不合理的分布和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对它的评价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由于战争没有绝对确实性,只有相对确实性,因此政府的经济行为并不总是取决于经济学原则,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的要求。与此同时,评价三线建设得失时,还要面对其经济分析的特殊因素和难以避免的模糊性。总之,三线建设得失相比,得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国家战略利益所系;失是得的必要代价,从根本上说是外部敌对势力强加给中国人的,也是暂时的,终归会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3.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经济史上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重庆地区作为三线建设中最大的中心城市,内迁职工在环境适应、工资奖金、劳保福利及生活物资供应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重庆市根据企业的内迁情况逐步调整标准,并按照"先安后迁"的原则灵活解决内迁职工的社会生活问题。与此同时,重庆市通过采取走群众路线、树立典型等措施对内迁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使内迁职工不断适应迁入地区环境,增强环境认同感,从而提高了内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于锡涛 《纵横》2014,(5):4-9
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和国内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和对付可能发生的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线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三线建设”是自1964年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福建小三线建设是国家小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军事上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与其他省份小三线相比,在企业布局上有其特殊性。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可分为军工和民用两类,其中军工企业是福建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在建设方式上,军工企业以新建、迁建为主,民用企业以迁建为主。基于福建地形地貌、工业基础以及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等因素,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呈集中分布于闽西北地区、以南平和三明两市为核心、以交通便利和自然资源丰富为导向、沿河谷分布等特征。小三线建设改善了福建经济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充实了经济门类,推动了经济发展,在福建经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福建经济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四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六十年代中期世界战争爆发可能性的估计,作出了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和河南、湖南西部等地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工业布局、生产资源配置进行了重大战略转移。三线建设是运用军事术语对我国六十年代经济建设布局的一种经济地理概念。贵州在全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都有利于战备,而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又很丰富,因而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一九六四年下半年,贵州的三线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央各部当时确定搬迁到贵州的民用工业项目有20多项。治金工…  相似文献   

8.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三线建设企业涵盖了机械、冶金、化学、电子、能源、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及核工业等工业门类。三线建设提高了四川的工业生产能力,增强了其工业实力,使四川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在"分散、靠山、隐蔽"布局方针的指导下,三线建设企业以成都、重庆为轴心,沿铁路线呈"H"形分布,既基本遵循了工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又将"分散、靠山、隐蔽"布局方针同四川的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特殊年代既达到了战略防御的目的,又使四川的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同时起到了平衡全国工业布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出于备战考虑,东部沿海城市不仅工厂大量内迁,国家投资减少,而且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受到严格控制。三线建设为内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内地城市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层面,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渐与工业化脱钩,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三线建设是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生产之间联系的复杂化,在国民经济布局方面所做的决定,更加需要有科学根据,因而在理论上探讨这方面的知识,就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当前的任务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生产力布局原则的概念,也就是揭示其实质,即内在逻辑性。任何科学概念都是知识的综合。所以,要给生产力布局原则下一个更为确切的定义,就只有了解其实质和内容,弄清这一概念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认识布局原则经  相似文献   

11.
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目标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员之广,决策之快,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国民经济结构的安排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单兰山  谢文雄 《百年潮》2010,(12):49-54
在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对此前的三线建设工作提出了批评,为此,中央各级部门开始对三线建设更加重视起来,许多部门负责人纷纷来到大西南,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三线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念、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提供了参考。中国学者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学者研究三线建设的新视角,也要认清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断调整工业布局是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这不仅因为生产力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因为苏联工业布局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发达的西部工业区资源贫乏;而东部和北部地区资源虽辛富,但是经济却极其落后。而且,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并长期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早在沙皇俄国时期,工业就主要集中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以彼得堡(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西北区和乌克兰。苏联建国后,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在调整生产力布局方面作了艰苦的努力。这项工作是通过各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来实现的。尽管在调整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布局原则,然而,这些原则主要还是在各个时期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而且又是结合各个时期发展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加以贯彻执行的。因此,透过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便可看  相似文献   

15.
袁诗敏 《纵横》2014,(1):50-52
1964年我国开展的三线建设,至今仍深深嵌在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新时期以来,虽然报刊和书籍上陆续记录了一些历史过程,但对于其总体内容以及后来艰巨的调迁任务,却鲜有记载。笔者自2000年后有幸分管四川的三线企业调整和搬迁工作,找到了许多相关资料,特整理成文,以揭开中国三线建设那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6.
正9月8日,受中阳几位朋友的邀请,我来到了位于吕梁山中阳县的车鸣峪。在这个距县城15公里的山沟里,有一座神秘的三线建设的兵工厂——山西新建机器厂。什么是三线建设呢?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形势异常严峻。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工业布局非常脆弱。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1964年开始,新中国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实施了以加强国防为目标的三线建设战略.在三线建设中征地是重要的一环,这项工作涉及各项建设能否顺利开展.位于四川涪陵的816工程是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征地过程中,工程建设部门坚持以民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通过与当地各级政府的密切沟通与协作,不仅落实了政策,也保证了土地补偿、移民搬迁与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这一土地征用的成功经验,对于密切军民关系、促进企业发展及未来发展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当前城乡土地征用问题的解决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述林  王开来 《百年潮》2023,(11):54-63
<正>1980年我从基层单位调入重庆市计划委员会,从事国民经济管理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线建设结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陆续暴露出来。1983年底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成立,揭开了全国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序幕。重庆是三线调整改造重点地区,20世纪90年代我是市计委分管国民经济规划和工业的副主任,分管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因此,对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和调整改造情况有些了解,下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8,(2)
正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  相似文献   

20.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2 0世纪 80年代 ,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愈发不协调 ,国家着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 ,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中观和微观的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一线、三线合作等方面 ;三线调整改造具有布局调整为主与其他方式兼顾、政府扶持与企业自谋出路相结合等特点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过去三线建设遗留问题的矫正 ,是三线地区经济、国防建设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