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春秋时期一件重要的青铜礼器。1978年河南省浙川县下寺2号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鼎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公斤。侈口、束腰、平底、蹄足,口沿上斜立两只外撇的长方竖耳,腹部周围攀附六条龙形怪兽,器表满饰半浮雕的夔龙纹、窃曲纹和云纹。器盖微弧,盖上有钮,钮外饰窃曲纹两周。出土时鼎内盛牛骨多块,盖上置铜匕一件。鼎盖与腹均铸铭文。盖铭一行四字,“倗作脀(鼎升)”;器铭十四行八十四字,大意说王子午铸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并  相似文献   

2.
1987年第六期《考古》刊登了四刀省博物馆题为《四川彭县等地新收集到一批画像砖》一文,该文就近年来在四川彭县三界、升平、九尺以及什邡县等地收集到的五十余方画像砖作了逐一介绍。其中一幅画像特别引人注目,画面中部绘一大型圆鼎,由半圆形的鼎身和圆盖两部分扣合而成,鼎身遍布卷云纹。鼎侧有曲尺形双耳、兽蹄形三鼎足,鼎盖上环纽、纽上系绳。大鼎左右各一人,通过定滑轮手拉长绳,用力提鼎〈见该文图二、2〉。该文作者把这幅画像定名为“泗水升鼎画像砖”,认为此画像所刻系“秦始皇派人到泗水打捞宝鼎的故事”。 这幅画像真的是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2007年在西安某收藏家见到一件战国时期铜鼎。该鼎通高21.8、口径21.8、腹深13厘米,重4.3公斤,容积3872毫升。体呈扁圆形,敛口鼓腹,盖与器子母扣合,口沿下有一对向外张侈的附耳,盖面隆起,上有三个环钮,钮上有凸钉。三条蹄足,腹部有一道凸弦纹,底部有圈状凸起,并有较厚的烟炱(图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0,(1)
正2019年,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了一件传世战国铜鼎,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此鼎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并对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考述。鼎子口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有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圜底,三兽蹄形短足较粗壮。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各有一凸起的乳丁。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整器呈扁球体状,制作工整,器形浑厚,器身、器盖大部分区域分布浅绿色锈,间有红色锈斑。盖、器外部可见多处垫片,腹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口径13、腹径18、通高16.1厘米,重2775克,容水1810毫升(封底;图一)。  相似文献   

5.
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王作左守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利艺术博物馆于2000年春收藏的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封面;图一~三)。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 王乍(作)(将鼎) 彝,左守。 (将鼎)彝。(将鼎)字《说文》所无,《广韵》:“(将鼎),煮也,亦作(羊鬲)。”《集韵》:“(羊鬲),说文煮也,或作(将鼎)。”《玉篇》:“(羊鬲),式羊切,煮也,亦作(将鼎)。”又云:“鬺,同上。”则(将鼎)也就是《说文》的“(羊鬲)”字。金文无“(羊鬲)”、“鬺”字形,故(将鼎)是正字,而(羊鬲)、鬺  相似文献   

6.
虎头匜鼎     
正春秋(前770—前476年)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出土虎头匜(yí)鼎平盖,虎形捉手。器为直口窄平沿,口沿前部有虎头形管状流,双附耳,腹部圆收形成圜底,下承三兽蹄足。捉手的虎头向左前方斜视,虎尾下垂后向上卷曲,流口虎嘴大张,双目凝视,双耳直立,器口沿下饰兽目交连纹,腹部饰重鳞纹。此鼎尺寸较小,不适于实用,当为陪葬的冥器。(山西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7.
前两年,山西省新世纪文物发展中心从晋南临猗县收购了一件汉代铜鼎,鼎腹侧刻有铭文,我有幸看到此鼎,颇感兴趣。现将该鼎的时代与铭文考释如下,供有关学者研究参考。鼎呈扁圆形,盖与腹子母扣合。腹为敛口,口舌内折。附耳微内倾,蹄足内侧平齐。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外底中间凸出一小道铸痕。隆盖上分置三环钮,钮系扁长条作桥形,顶端有乳突。鼎盖略大于鼎腹,可能为早年后配。鼎整体素面,腹面銮金,鼎腹相当完整(附照片地在鼎腹上部一侧横排直刻铭文一行,为“当赔一斗.半升”六字,其中“赐”字疑后填(见图片)。通高18.6、口径1…  相似文献   

8.
最近,河南新郑市博物馆在藏品建档中发现3件战国带铭文青铜器。其中铜鼎1件,铜戈2件,现介绍如下:l.铜鼎(图一);日藏。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重2M0克。鼎盖与鼎身合成一个扁圆体。子母口。鼎盖鼓起呈覆盘状,上有三“凸”形钮,组成等边三角形且与三足对称。鼎盖中央部位铸铭“始是官”三字。(图四:l)鼎肩附一对长方环形耳,两耳微曲外移.圆腹较深.小平底.下部右尊自一铜鼎蹄形三矮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铭文“越是”疑为地名,无考。“官”字在战国铜量器铭文中常见,如“上官”、“下官”、“私官”等。2.铜戈(图M)197…  相似文献   

9.
1960年文物第3期载有于省吾、姚孝遂两先生写的"楚公?戈辨伪"一文,末段提到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所载西周师克盨盖和同刊1958年第2期所载商末(或周初)?鼎两器,并指出盨盖的铭文是拚凑而成的,鼎是西周中叶的形式,加上了商末周初的篆文云云.两位先生的这些意见,我们还有不同的看法,特叙述如下:根据我们对师克盨盖的了解,它是熊步龙的遗物,熊步龙在同治光绪间曾任陵西味经书院山长,因此盨盖最迟也是光绪初年出土的.盨盖上的夔纹,铸的异常生动,盖内的全部铭文也是铸的,字纹笔划圆润遒劲,不似伪作.同时铭文叙事的句法,和录伯?、善鼎、?壶、蔡?、师?、毛公鼎、?伯?、师?等多有相同之处,是这一时期铜  相似文献   

10.
王子午升鼎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春秋楚墓出土。共7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有盖,侈口,方唇外折,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腹微鼓,平底,蹄足。盖面饰蟠虺纹带两周,长方形鼎耳内外均饰浮雕蟠螭纹,鼎口沿上及外亦饰浮雕蟠螭纹,颈部饰双线窃曲纹带一周,鼎腰有半圆形腰箍一道,  相似文献   

11.
铉鼏解     
1959年9月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舒城龙舒公社凤皇咀地方,发现一批春秋时称为"舒器"的青铜器(详见《考古》1964年第10期).其中两件铜鼎,一盛羊骨,一盛鱼骨,原"报告"叫它为"铉鼎"."铉鼎"上的附件和附着物是很值得注意的,它的具体情况是:(1)两鼎平顶盖上都各有一根可以抽插的、横穿盖纽以贯鼎耳之扁圆形长铜棍,棍长恰与鼎两耳外缘的间距相等,各长24.9和25厘米.粗为0.9×1.3厘米(附图).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一年五月,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南从葬坑中出土了一批铜器,其中镌有“函池”二字的计有: 鼎一件。腹外侧铭文:“阳信家,容二斗,并重十六斤,第十七,黄山。”盖外侧铭文为:“阳信家铜二斗鼎,盖,并重十四斤四两,四年二月工官得指造,第十二,函池。”炉、杯各一件。炉壁口沿外侧铭文:“阳信家铜炉,重二斤七两,三年曹孟所买,第六,函池。”耳杯底有铭文:“阳信家铜杯,容二升,重十五两,三年曹孟所买,第五,函池。”另一炉口沿外侧的铭文为:“阳信家,重二斤七两,第十,函。”另一杯的铭文刻在腹外侧:“阳信家,容一升半升,重十五两,第九,函池。”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一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在西周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饕餮纹方鼎,四足双耳。鼎通高为25.5厘米,耳高4.5厘米,足高11厘米,腹高10厘米。口沿长19.5厘米,宽16厘米。鼎之内壁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七字(铭文摹本见附图)。铭文清晰可释,释文为:“甲子,王易(寑)(孳)商(赏)用作父辛(阝尊)彝。在十月又二,(祖甲),曰,佳王廿。”  相似文献   

14.
公朱鼎及相关诸器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公朱铜鼎所见有三器。一是公朱左官鼎,1960年陕西临潼出土,铭文为:“公朱左官(盖面横刻)“十一年十一月乙已朔左官冶大夫杕命冶喜铸贞(鼎)容一斛“(腹外横刻)(图一)二是公朱右官鼎甲,出土地点不明,后流八美国,铭文为:“公朱右官”(盖面横刻),(图二)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礼制文献、遣策、器铭以及出土实物等资料对楚墓的用鼎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楚系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普遍出现的两套正鼎并非是人器和鬼器,而应分别属于祭器和食器两类。祭器一组仿效周制却并不彻底,而食器一组则沿用自身的偶鼎制度。战国时期主要通过纽的形制来区分这两类鼎,其中升鼎、无盖大镬鼎、箍口鼎、三环纽子母口盖鼎均属于祭器一组,卧牛纽(或卧兽纽)、鸟形纽(或变形鸟形纽)子母口盖鼎则为食器组的典型标志。春秋时期虽然遵循同样的分类原则,但亦有细微的差别存在。  相似文献   

16.
河北新乐、无极发现晚商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85年,我们在新乐县中同村征集到两件青铜器,一鼎一簋。鼎敛口,立耳,深腹,圜底,柱足。颈部饰一周圆涡纹,间以四瓣花纹。沿下腹内铸有阴铭,自上而下为"月(?)且丁"四字。腹部有两块补疤,下腹及足部有烟炱,当为实用器。口径13.4、腹深9.8、通高17.7厘米。完整(图一、二、三、四)。簋敞口,扁腹,圜底,圈足。颈部饰一周(?)纹,间以两只兽首。腹部和圈足上饰饕餮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1月,湖北谷城县博物馆在汉水西岸马铃沟发掘出一座东汉小砖券墓,所出土的陶器中,鼎、壶、仓的器盖上均有图像,系模印而成。其中两件陶仓盖上仅模印简单的“山峦”图像,在已经出土的同时代墓中比较多见,陶鼎盖和陶壶盖上的模印图像则显得纷繁复杂,在现已发表的资料中尚属少见。然而出土时壶盖已严重残破,鼎盖保存稍好,故现以鼎盖上的图像为辨识对象,就管窥所及,试作辨识和推测。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坪阴鼎盖的国别,因铭文中有"视事"一职,学者比较一致地定为魏器,但对坪阴的归属、器物的年代等问题尚有争议。本文对诸说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坪阴属周、后一度归魏的可能性极大,鼎盖的铸造年代则有魏惠王、襄王两种可能。同时,对新披露的"二十九年叚阳库冶戈"的国别、年代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9.
西汉安邑宫铜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洪洞县城关公社李堡大队1975年平整土地时出土一件铸有"安邑宫"铭文的铜鼎,同时出土的还有兽首衔环素面铜甑与铜勺共三件(图一),这些铜器现存洪洞县文化馆。铜鼎附耳,蹄足,鼓腹,腹上部有平而薄的凸棱一周。鼎盖作半球状,三环钮,钮顶突起圆形。通高23、口径16、腹深15厘米(图二)。鼎素面,从其形制来看,和山西右玉大川出土的"鼎2"以及西安高窑村出土的  相似文献   

20.
湖北随州市发现秦国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6月,我馆在随州城东北角、距市中心约1.5公里的环城砖瓦厂(图一),收集到铜鍪和铜扁壶各1件。据调查,这两件器物为当地同一墓葬所出,惜墓葬已遭彻底破坏,不知原来葬式、葬具以及其它随葬品。现将二器介绍如下。铜鍪 1件。敞口,圆唇,束颈,圆鼓腹,圜底近平、两侧附一大一小两个环形耳。肩饰一道凸弦纹。口径13、高15.5厘米(图版贰:2;图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