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冕     
“玩儿酷比玩美丽更有名。”这样说自己时,海伦·米伦的一只嘴角微微上扬,似乎随时准备从鼻孔里哼出一声冷笑。这位流亡白俄贵族的女儿,一直以擅长开皮笑肉不笑的英式冷玩笑而著称。但她的幽默并不如那些百分之百的英国人一般流淌在血液里,“生活总是跟你玩把戏,目的就是教会你怎么对付它。”在冷笑和嘲讽的背后,是她一路上的披荆斩棘。  相似文献   

2.
借鉴《史记》人物传笔法“实录”、“塑造”,从人物传记角度出发,提出史志人物写作应立足史实,为传主设计语言,描绘心态;围绕传主性格,选择重大事件和活动,描写细节;以叙事为主,寓论其中。  相似文献   

3.
一是写人物。记叙文写人易,在于它“熟”,生活中有一个个“熟人”的存在;记叙文写人难,还在于它“熟”,写作时也极易让人物“脸谱化”、“大众化”。所以写作时,我们首先要努力去突现“人物个性”。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寻觅人物的“个性”:(1)抓外形特征去凸现人物个性。在写作中我们往往通过对人物头、脸、眼、手等外部体征的描写,从而把人物的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我曾经让同学试着通过雕琢人物的“脸”去写人,结果一个个鲜活  相似文献   

4.
“古今方志半人物”,方志记述人物,能够集中、典型、生动地反映时代风云。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把人物志视作“志中之志”、“书中之髓”。在方志界历来就有“地以人贵,人以地传”、“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的说法。地方志中设人物志,不仅可以存史资治,帮助人们从入志人物的研究中获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信息,而且可以“人从史出”,通过“评说一方人物,激发千秋爱憎”,用生动的人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达到“反映历史、服务现实、振奋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观念视点在叙述语篇中普遍存在,在人物语言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本文通过具体例子,拟从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翻译来阐释观念视点的转换问题出发,以期准确再现原作中人物语言的观念视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的音容笑貌,感情的起伏波澜,还是事物的错综复杂,景物的色态万平,都必须用语言文字来描摹。对语言文字的这种特殊重要作用,刘勰一再作过说明:“心既托身于言,言亦奇形于字”,“意接于思,言授于意”(《文心睢龙·练字·神思》)。正基于这个意义,在怎样欣赏文学作品时,刘酸又提出:“玩绎方美。”所谓“玩绎”,就是玩味,就是欣赏。“玩绎方美”,可从多方面去解释,其中~个方面就是关于语言运用的。刘勰认为欣赏文学作品,必须鉴赏作品语言运用的功力…  相似文献   

7.
“人世间一切事情,悲欢离合,山川人物,磊落真多,只要用诗的精炼语言、画的丰润笔墨一表达,就能富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盛行通过日译本转译西方著作,汉语中引进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句法。笔者认为,比起一直以来通用的“欧化”的说法,把此现象称为“日化”更为贴切。本文以鲁迅作品中的具体“日化”语言实例为证,论证了“日化”的语言事实。对于“日化”语言一直以来遭忽视的现象,笔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汉字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9.
志书语言是志书内容的载体,影响着志书的质量,志书编纂人员需正确运用语言,特别是对志书语言中“准确严谨”与“模糊语言”、“朴素真实”与“生动形象”、“述而不议”与“点睛之议”、“文约”与“事丰”、“图文并茂”与“图从于文”等相对或相关的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更应谨慎把握。本文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志》为例进行相关论述,从一定程度上对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建议,力图为志书语言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舞台调度是指演员从剧本的内容出发,根据剧本所提示的规定情景和布景设计的表演空间艺术地部署角色在舞台上的活动位置和行动路线,是导演对人物(角色)进行生动的舞台表演处理的体现形式,是导演对剧本的题材、艺术风格的形象体现,是导演对人物“行为逻辑”的形象揭示,是剧本台词和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是导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由省委、省政府决定编修的《广东省志》分志之一———《人物志》 ,历15个春秋 ,于最近出版发行。《广东省志·人物志》包括“人物传”和“人物表” ,共170多万字 ,16开本 ,分上、下两册。入志人物是多方面的 ,有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民族、宗教、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 ,林林总总。“人物传”记述了从秦代到1994年已经去世的908位历史人物(生人不立传)。“人物表”列出从明朝到民国时期在广东任省领导职务的官员 ;建国前中共广东区委、广东省委正副书记 ,以及建国后省五套领导班子、省军区领导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  相似文献   

12.
从这一期起,本刊开辟“历史人物学”专栏,它基于以前的“学人与学派”栏目,试图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作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是指有史料可资佐证的在历史上活动过并对历史起过一定作用的个人。既包既杰出人物、领袖人物,也包括普通人物;既包括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所谓正面、进步人物,也包括反面、落后人物和有争议人物;既包括古代人物,也包括近现代人物。 我们所提出的“历史人物学”,就是以历史人物及人物群、人物链为研究对象,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生活内容,进而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历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与历史人类学、历史心理学等学科组成庞大的历史科学体系。 历史人物作为生活于一定历史时空中的生命个体,是复杂的和系统的。历史人物学面对这种特点,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美学、人类学、人才学、文学、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物,用多元统一(统一于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的标准去评价人物,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生动地表现人物。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形成、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评价、表现历史人物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历史科学的发展。 本刊“历史人物学”专栏,将既刊发用传统方法研究人物的篇  相似文献   

13.
第二轮修志中,有人倡议在续修县志《人物志》里设“人物事录”或是“人物简介”(除原有“人物传”、“人物表”和“人物名录”外),记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有重要贡献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事迹,因为这些人物多数尚健在而不宜给予立传。这个倡议引起志界激烈争议。反对者认为,“人物事录”或“人物简介”都是“变相立传”,有悖于“生不立传”的传统(或称原则)。倡议与赞同者认为,“人物事录”或“人物简介”不是“传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英模先进人物事迹及时载人志书,更能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加强志书存史、资政与教化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现实作用,也会使志书内容更丰富充实、更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4.
高志如 《神州》2013,(21):152-153
“X控”结构正是近几年来兴起的热门语言现象之一,本文主要以“X控”整体为研究对象,探析其类型、功能、发展变化及流行原因,阐述了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规范问题。通过列举来自众多网络平台的语料,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分析了“X控”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论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盖棺定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辉 《史学月刊》2005,3(11):91-97
人物评价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盖棺定论”思想根深蒂固。但从历史学的发展史上看,很少有历史人物能有定论。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及其活动价值随着社会发展而不一致方面来讲,“盖棺定论”是不可能的。从评价主体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认识要不断的反复方面来讲,同样不可能有“盖棺定论”。“盖棺定论”限制了史家主体意识的发挥,弱化了人们的思维,因此要改变“定论”模式,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宽容的态度研究历史人物,方能使历史人物评价不断向真理方向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临夏方言在语言接触的背景下,形成了与其他汉语方言截然不同的人称代词体系。本文试从语音、语法等角度对临夏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我”进行探究,并通过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我”的格范畴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赵城金藏》卷首图作为金代的木刻版画插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以其卷首图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版画插图的相关书目、中国印刷史的期刊文献,结合同类型题材的图像对比、类比分析及推理等研究方法,探究其审美风格,提出卷首图具有“素朴”之美、“感伤”之美。通过分析卷首图中纯朴的木刻语言、繁简有致的画面构图、写实敦厚的人物造型,论证其具有“素朴”之美;通过探究卷首图中人物状态与画面氛围,并结合史料分析其故事情节,论证其具有“感伤”之美。本文旨在挖掘《赵城金藏》卷首图的美学意蕴,从而推进对此类版画插图的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周利 《神州》2011,(6X):15-16
《狗日的粮食》是京味作家刘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对一个家庭的艰辛生活的生动描绘,揭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狗日的粮食”所带给人们的一切:温饱、艰难、死亡和伤痛。本文将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出发,系统地揭示由人物的性格所引发的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曹雪芹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并不是从自己主观的爱憎好恶出发,进行“非爱即憎,非憎即爱”的简单化概括,从而把人物划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而是对人物塑造有着客观性的执著追求,常常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个人偏爱和主观意愿,遵循当时真实生活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出人物自己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命运。所以,其笔下的人物很难以纯粹的美或丑的概念来界定,亦难分出纯粹的好人或恶人。在人物塑造上,往往体现出美丑结合、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艺术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雄平 《满族研究》2006,(2):112-116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所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这些文化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