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芝地区舞蹈可归纳为“两系”、“三类”。即民间歌舞系、宗教舞蹈系,“谐”类(歌舞)、“博或卓”类(舞蹈)、“羌”类(宗教舞蹈)。  相似文献   

2.
有形的圆康巴弦子敦煌156号洞窟的一面石壁上,绘有名为‘深仪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的晚唐壁画,其上出现了联臂踏歌,围圈起舞的舞者形象。这种长袖飘飘,绕圆而舞的舞蹈就是今天西藏人称之为“康谐”的一种藏族民间歌舞、‘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她的家乡就在甘孜藏区的巴塘,当地人称之为‘唱谐羌”,译称“圆圈舞”,又名“巴塘弦子”。I945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在重庆为前来和谈的国共两党代表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举办了个人独舞晚会,其中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巴塘弦子,卜厂4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青年代…  相似文献   

3.
雪域歌舞     
雪域歌舞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辛勤拓荒几千年,积淀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养份。不算史前社会,有字记载的就有2000多年。雪域歌舞大体可分为两大支系:即民间歌舞支系和宗教舞蹈支系;从类别上看则可分四大类型:即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宗教舞蹈。这两系四类舞蹈在西藏各个地区,又有各自具体的形态特征。本仅介绍几种有特色的西藏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4.
"堆谐"是一种流传范围较广且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它起源于13世纪萨迦王朝时期,流行于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时期。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扎念琴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保护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5.
谷雪 《神州》2013,(33):26-26
藏族民间舞是农奴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形式,然而风格特点又体现在舞蹈的形式上,也体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为文化的丰富也都体现在藏族舞蹈里面,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穿衣打扮,也都更加的突出了藏族舞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每逢到了农历三月十五日,藏族青年男女都要身穿盛装,相互邀约,来到有泉水,有树林的山谷,选一块草坪,燃起篝火,围成圈子,小伙子拉起马尾胡,姑娘们甩开长袖,纵情欢舞,尽情歌唱,通宵达旦,据说这是在纪念弦子歌舞诞生的日子,那么,弦子歌舞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藏王每天要藏民们给他献上一支动听的歌。藏民们  相似文献   

7.
书讯     
《藏族原始宗教》作者周锡银、望潮。该书是系统论述藏族原始宗教的学术专著,共7章。分别介绍了藏族原始宗教存在的社会背景,藏族原始宗教与本教的区别;藏族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寄魂物及祖先崇拜;巫师与巫术巫师的名称、传承、服饰、法器以及祈求、诅咒、驱鬼等巫术形式;分析藏族的各种征兆和占卜形式;介绍煨桑、血祭、跳神等3种原始宗教活动方式;探讨本教的产生、发展及其与藏族原始宗教的关系。并有附录:《格萨尔王传》中的藏族原始宗教及藏族原始宗教资料目录索引等。32开,330千字,书号ISBN7-220-04314-7,定价22.00元。已…  相似文献   

8.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西藏历史上曾经大量著述的历史文本,即宗教人物传记。在这类传记中,西藏传统上有其特殊的分类体系和传统写作样本。传记的形式、流传的方式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传记都有所不同。在西藏,传记在藏传佛教中被看作属于一种文本"传规"(lung-rgyun),具有特别的含义。传记传流方式对于藏族史学影响也很大,以至于传记成为藏族史学著作中数量最多的文本。对于西藏宗教传记的文化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加以全方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藏族文化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学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后藏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达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京有个名的藏族风情餐吧叫玛吉阿米,那里不仅有地道的藏餐,还有精彩的藏族歌舞表演。格桑就在那里工作,他是那里唯一的弦子琴手,他不仅会拉弦子琴,而且还会唱歌、跳舞。格桑灿烂的笑容如同他高大英俊的外表一样给每一位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时,格桑总是很骄傲地回答:“我来自香格里拉”(云南迪庆)。仅此一句,没有太多的话。  相似文献   

11.
新龙锅庄,藏语称为“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谁也说不清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只知道它源于一种古老的宗教祈祷仪式。那时的藏区属于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宗教活动浸透在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而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们不屈的精神一又使之深深爱上歌舞,表达自己战胜大自然的坚强决心久而久之,这种宗教祈祷仪式便演变成为一种民间歌舞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又直接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及环境、习俗话多方面的熏染与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力锅庄新力锅庄古朴道或,粗扩奔放而又…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迪庆藏族人民生活中,民俗与歌舞是紧密相连的。通常某个村里举行较大的歌舞表演,就会有与这演出相应的随顺习俗,若遇上年节、婚嫁等民族庆典,同样也有相伴的歌舞烘托气氛,同一个民族中,由于居住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迥异,必然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俗和各具特色的歌舞。由此使然,迪庆境内的藏族中同一种类的歌舞艺术,以同一核心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剧发源甚早,在唐代,已有所谓"歌舞戏"与"参軍戏。"至北宋时期,"歌舞戏"与"参军戏"虽已相互参合成为所谓"杂剧",但仍分两类,一为以歌舞表演故事;一则以詼諧嘲弄为主。前者,囑"歌舞戏"范畴;后者,則由"参軍戏"直接衍变而来。到了南宋又有所变化。南宋时代,与女真族的金邦以淮河为界分治南北地区,但一般人民的社会生活并无截然相异之处。因此,北宋时期的杂剧演出形式,一方面随宋室的南渡,流传到淮河以南的南宋轄区;一方面仍存留于金邦統治之下的淮河以北,不过彼此的称謂已有不同。在南宋轄区,一般地名为"杂剧",或称"官本杂剧",意即"通行的杂剧";在金則名为"院本",或作"行院之本",意即"行院所演杂剧"。(行院指  相似文献   

14.
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间演唱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观点。作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形式的观点。本从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音乐唱腔来源于萨满神歌、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舞蹈、曲目唱段多成萨满神歌中来、曲目中表现的古老婚丧习俗来自萨满化、二人转是东北满汉化融合的结晶等六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证明了二人转与萨满化的渊源关系.观点新颖,说服力强。  相似文献   

15.
仝皓天 《神州》2013,(26):205+207
舞蹈,是以视觉为主的综合艺术,在其创作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对动态语言的重新排列组合,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精彩画面,这也恰恰印证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通过极富创造性的调度与使用舞蹈创作过程中"有意味"的形式,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展现出舞蹈独具魅力的"线条与色彩",采用不落俗套的方法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舟曲藏族民俗舞蹈的种类、风格进行归纳,重点对当地流传的多地舞加以详述。通过对舞蹈的动作风格、动律特点、表演形式,以及服饰特征进行多方位分析,探究舟曲藏族民俗舞蹈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而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体系。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传统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只能择其主要的,而且在藏区具普遍意义的节日,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8.
花鼓灯     
正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的简单小戏,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舞蹈动作洒脱,瞬间舞姿复杂多变,是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是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的。德江县土家族的傩堂戏,自然与土家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衍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兼备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形成为一种原始而古朴的戏剧形式。傩堂戏演出的特点是古朴、厚重,并有其固定的程式。从冲帷求神到娱人的剧情发展中;从固定的较为简单的板腔形式到综合性歌舞表演乡从仅用锣、鼓、钵、钹的伴奏以及表演中穿插许多拳术动作等,可见宗教与娱乐、民俗与歌舞紧密结合,兼收并容。它的形成与古时冲傩活动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傩,又称大傩,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周秦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是春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驱鬼疫的宗教仪式。据《周礼·夏宫》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后汉书·礼仪志》的《大傩篇》  相似文献   

20.
<正>单鼓舞是建国以前流传的汉、满民族“烧香”中一种祭祀性舞蹈。它是属于一种源于宗教意识的由巫教活动中派生的艺术形式。从宗教史的意义上来看,宗教的形式和完善化是经过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阶段的,是原始人同大自然斗争的天真手段。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又被赋予了其它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事情很清楚,自发的宗教,如黑人对偶像的膜拜或雅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快地免不了有僧侣的欺骗和伪装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