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农民对民主参与的认识、对宪法确认的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的认识水平、参与本地区民主政治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民主及民主参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对微山县湖区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现状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农民的民主和民主参与意识还很薄弱。这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又有现实的原因。笔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和提升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齐春雷 《攀登》2010,29(2):53-58
当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诉求引发的政治参与膨胀,对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主以及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则是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3.
"有序"是政治参与地理想状态,是一个国家实现民主价值、提升民主质量、改善民主形式的根本方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的政治参与需要,为人民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实现政治参与有序性的过程中,客观环境的构建与人民素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是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共富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是适度参与的物质保障;社会自组织的完善是人民有效参与、规范参与的载体;参与型政治文化是参与有序化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以人民主权为基本原则、以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为基本特征的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元前5世纪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雅典成为希腊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人民主权的发展,也使民主政治与法治之间的紧张凸显。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遭遇的败局,富有阶层对民主政治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反对,令民主政治遭遇严重挑战。公元前5世纪末民主政治重建后,通过实现公民和解、提升法律权威、整顿思想,成功重树了对民主政治的信仰,确保了公元前4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行为,体现了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的途径是具体参加政治运作过程。增强公民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的民主宪政运动极大地推进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深刻影响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追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意愿是民主党派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根本动因;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统治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直接原因;国内外要求民主的强烈呼声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外在动力;共产党的引领和帮助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重要条件。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历练,日渐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实践,对民主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民主宪政运动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成功实践,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程中,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日臻科学、合理、有效,政府、社会、民众多方良性互动逐步建构明晰,权力与权力的边界日渐厘清、有序的系统动态过程。扩大民众有序参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为公民制度化参与提供了组织架构、机制资源。回应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众政治参与双重需求,新时代统一战线应进一步拓展包容性,深化协商性,强化整合性。  相似文献   

8.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搭建了社会各界政治参与的平台,生动诠释了人民民主政权建构的理念。代表资格的设定凸显了政权的人民性特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的代表产生方式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特色,既涵盖了社会各界,又充分照顾到各党派、各个社会团体,证实了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特质。借助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个平台,各界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表达民众的意见和要求,行使了人民主权。各界代表政治参与的生动实践丰富了人民民主的意涵,催生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李朝智 《攀登》2007,26(2):9-1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意。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非和谐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公民参与的理性认识,逐步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致力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民主化的口号;大力宣传培育民主精神;参与建立基本的民主制度,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的系统建立,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倡导民主建设必须以保障人民权利为重点,确保人民民主权利;注意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的结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民主运行机制,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等。  相似文献   

11.
一种政治形态是不是文明,其标准之一就是看民主的程度和水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要经历一个从逐渐成熟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十七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以改革的精神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自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一项重大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制度化安排。其主要方式包括:把准政协履行职能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原则,推动政协履行职能、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围绕民主政治发展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马晓红 《攀登》2013,(3):9-14
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与我国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进一步培育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进一步丰富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形式,是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政治参与时,存在着不少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良好路径和重要载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女性权力参与程度一直较低,华人女性权力参与程度更低。随着1999年以来马来西亚的民主转型,华人女性政治参与日趋活跃,女性权力参与水平也有所提高。论文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权力参与的演变过程、特点和影响因素。认为民主化扩大了华人妇女的政治参与空间,加强了她们权力参与的能力,出现不少引人注目的女政治家。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权力参与具有滞后性、边缘性、依附性等特点,深受马来西亚威权政治、种族政治、政党政治和性别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它要求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不仅受到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二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建构新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我国政治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萍 《攀登》2008,27(2):94-97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民主行政的表现形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在完善现有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宽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9.
政治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佐良 《攀登》2004,23(4):73-76
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体系设置紧密相关,但也深受这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普遍奉行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政治主体--公民对于政治生活规则和规范的认识与掌握程度的影响.因此,政治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多种方式和方法,引导绝大多数国人树立起民主信心,养成民主习惯,形成公民民主的政治文化心理,并使之积淀于民族精神之中,从而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也称参与政治,是现代政治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术语。所谓政治参与,中国学术界将其定义为“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参与是政治体系的基础,是政治民主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转型时期。在此转型期间,社会结构、政治经济运行机制以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公民,必成为转型期推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知识分子通过何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