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璀璨明星,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近年来;“郑和研究与明初海防”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揭示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原点,而且有助于考察明初海防事业的历史全貌,并对今天的海防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本文拟以郑和下西洋为切人点,对明成祖的海防战略思维作一探讨,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十五世纪上半叶,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就是我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中国古代海外交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明成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勇敢实施开放政策的战略举措。这对促进我国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航海事业,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对后人影响深远。上世纪初梁启超即倡大力宣传.孙中山赞誉郑和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人并表示要继承三保之雄风遗烈。但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教训用之于当代现实和将来借鉴者.毫无疑问是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关于“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论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和教训,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开放”。小平同志将历史用于“鉴往知来”,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而且推动了郑和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自江苏太仓浏河出海,西航印度洋,前后七次,凡28年,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一项空前壮举。然而,由于历史的隔阂和利益的驱动,历代统治者对真相有意或无意地隐蔽和歪曲,以致世人对郑和西航事件了解不够,云雾重重。在人们心目中,郑和西航“倏然而兴,而又倏然而逝”,像一颗彗星蓦地划过中国历史的上空。为了深入地探索郑和西航的来龙去脉,笔者就几个相关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伊始,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越来越迫近之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郑和,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郑和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面对这一现实,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与白下区人民政府在第二届南京(白下)郑和节期间,于9月28日举办了以“21世纪初的郑和研究”为主题的专家学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追念郑和     
600年前.明朝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访问,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600年后,政府在南京举行隆重的郑和下西洋中外学术研讨会,中外研究郑和与航海历史的学者们齐集南京,纪念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人物。我有幸赶上了这次盛会。按照会议的安排,我们参观和凭吊了与郑和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时间正当2005年盛夏。  相似文献   

6.
郑和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航海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也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历史虽然已过去近600年,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启发却很多很多,从那以后,开放意识、海洋意识、海军积极军事战略、东西方化融合等新名词便一直流传不衰,关于郑和其人其事的研究章也如雨后春笋,但郑和为什么出使西洋?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对这一旷世盛举表示纪念,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历史学会和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共同发起主办的“世界明与郑和远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8.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这是一件闻名世界历史的盛事,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对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在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在福建停留候风和进行补给,在福建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坛总结     
此次“郑和化论坛”,由“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主办,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政府和我们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承办,它既是“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化名城博览会”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在论坛即将结束时,请允许我代表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之一的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向不辞辛劳,远道赶来光临本次论  相似文献   

10.
从1405年至1433年,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活动,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郑闰 《郑和研究》2009,(2):62-64
近日,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各界反应强烈。因为,“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终于能让中国人民,让全世界人民知悉了解。问题在于,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既以郑和真人真事为题材,就得尊重郑和后裔繁衍至今的历史真实。然而,《郑和下西洋》的编剧朱苏进居住在南京市区,明知南京有郑和后裔,明知南京有“郑和研究会”,却不愿合作,反而“闭关写作”,谎编、胡扯郑和收养“宋莲芯”遗腹子故事,从而造成“路人皆知”郑和后裔原来如此的“历史假象”。  相似文献   

12.
公元1405—1433年,我国明朝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世界远航史的先河。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百周年,郑和“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思想已深深凝固在海上丝绸之路极盛时期和世界航海史话的雕塑上,成为我国对外交流,和平交往的精神之柱和名片。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能不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在郑和下西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郑和。能不能产生海权思想,这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有关资料,或者没有流传下来,或者尚待进一步去查找、证实,使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使有争议的双方达成共识。这在当前的郑和研究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如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也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与江苏--江苏郑和遗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郑和60余年的生涯中,除了行进于远航西洋的海上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任南京乃至于江苏度过的。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地,是最早感受到和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成就的地方,保存的郑和遗迹数量最多,也较为系统和完整,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化价值(图一)。今值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之机,为缅怀这位伟大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谨将江苏境内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作一考述,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5.
时平 《郑和研究》2001,(2):2-10
郑和研究要继往开来,这是历史科学的使命。历史本身不仅是人类遗产的文化现象.而且对其主体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门科学。研究郑和是历史的需要.把郑和研究推向深入.是历史发展和现实的要求。历史科学的特征就在于它的规律性、继承性和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章明 《文史天地》2005,(6):36-41
郑和,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他比哥伦布到达美洲要早了87年,然而,在世界史上,郑和的声名却远不及哥伦布那么显赫。究其原因。也就是本文所要说的郑和的不幸与鼠辈的罪行。  相似文献   

17.
15世纪,正是西方国家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也是中国落后、衰败、由强转弱的关键时期。15世纪前期,明朝统治下的中国,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标志,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全球航行的国家。当时从南京建造驶出的郑和船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航海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混合舰队。其规模和远洋航海水平之高,至今犹令人称奇。可惜的是明朝统治者没有抓住历史给予中国的这一机遇,面向海洋,走向世界,在郑和七下西洋形成的海洋科技和工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中国成为全球性的强国,  相似文献   

18.
15世纪初,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中国海军的先驱者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和2万多海军官兵,历时28年,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仅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更是开辟了中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走向远洋的先河。战略海域运用的近和远,是衡量一国海军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海军也正面临从混水走向蓝水、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新的战略性转折。今天,我们回首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实践,更感到其意义重大,具有震撼性的历史穿透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古航海国家之一,15世纪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鼎盛之举,郑和因此而成为“世界大航海”运动的先驱。以航海为载体、中华明在世界上更大范围内传播和影响,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中国人民应为之骄傲和永远弘扬。然而,在靠射骑得天下的封建王朝长期统治下,重陆轻海的大陆主义窒息了走向海洋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放弃海权,退离海洋,导致国运沦落,造成国破山河碎的悲惨局面,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大悲局。正如当年郑和总结中国历史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相似文献   

20.
明代初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但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其结果是中国与亚非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一次经济化大交流。所以郑和下西洋对整个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