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发展进程中保留、传递和延续着的文脉。如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等。  相似文献   

2.
罗国荣 《文物世界》2012,(6):63-64,78
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它所蕴藏的信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是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文物摄影不同于一般新闻及广告摄影,它是通过摄影的纪实特点,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石葵 《中国土族》2013,(1):34-37
民俗是一种人类群体(民族、氏族、部落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该民族的群体文化具有整体统一性,同时又有其有别于该民族其他文化形态的标志性:它既是历史的传承性——因为它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又有其时代断面的标志性;它既是民族群体风俗习惯的共性稳定体,又是容易受地域、环境、气候、交通乃至周边其他民族习俗影响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民族在发展其自己历史与文化的过程中,都留下具有其自己特点的物质遗存,这类遗存往往成为我们探讨该民族文化、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特征的物质材料依据。包括建筑遗存在内西藏古代文化是高原民族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赵书 《北京文史》2004,(2):8-10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以名优产品为特色的商业老字号的存在,是北京活态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商业是以“买卖”为生存形式,有买有卖商业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属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生活需求,又要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徐钰程 《神州》2011,(6X):23-23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俗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自我传承的文化事象,还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  相似文献   

8.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像纷繁复杂,大略分为四部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本文结合调查实际着重讲述花溪布依族的物质民俗。通过分析花溪布依族的建筑民俗,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思考花溪布依族经历过400多年历史的跌宕起伏后,在现代文明中保持本民族民俗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熊显林  黄丽华 《神州》2011,(3):129-129
本文通过现代石狮的发展演变分析在物质文化膨胀的今天,石狮的民族文化内涵已经在逐日被削弱,脱离了其精神象征,石狮就只能是一座外观雕琢华丽的石头。而中国石狮作为最具民族文化价值体现之一的雕刻艺术,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真实地体现时代特征,有效地适应与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21,40(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话语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些话语创新既体现在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方面,也体现在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新使命以及坚持的原则方面。只有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这些话语创新,才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要求,使之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相似文献   

11.
詹全友 《民俗研究》2001,(3):181-184
民俗不仅仅只是一种民间自我传承的文化事象,它还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一个民族优秀的合理的民俗文化能否有效地传承下去,既是该民族群体凝聚力的标志。也是该民族文化生命力强弱的测量器。中国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自身独特的民间文化事象,演绎了境内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却又诣趣分明的万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成员二者都是满族民族共同体中的构成部分,他们的民俗文化所体现的是统称的满族民俗文化.然而,由于满族民族共同体在形成之时.这两部分成员确各自带着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加入到民族共同体之中的.满洲八旗成员所带来的是由其先世女真人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汉军八旗成员带来的则是汉民族的民族文化.体现在二者之间的民俗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产生了变化.但是,在对两种民俗文化的纵深研究中,从中不难发现,此间均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可以追溯出他们原来的民族属性.据此,在研究满族不同成员的民俗礼仪时,不应一概而论.应依据不同成员的身份,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友武 《神州》2012,(15):22-23
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人民生活生产及民族情感的直接表述。它通过图案的形式折射民族的历史脉络、生活习俗、民族理念和民族情感。各支系民族服饰的不同,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变异,但其主要的民族精髓完整地保存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也有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体现着苗族人民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本文试以苗族服饰为例,通过对服饰的分析,了解苗族同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刘丽娜 《神州》2013,(35):42-42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舞蹈纷繁各异,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魅力倩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繁荣与长生的标志。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民间舞蹈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民族舞蹈的现状进行了了解、探讨了民族文化舞蹈的特点,并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指社会中、下层人员或者说市民和农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既包括少数统治者或英雄人物的历史,也包括广大民众的生活史和文化史。所以,要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播过程,要追溯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不仅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上层文化,而且还要对一个民族的中、下层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人类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6.
詹娜 《民俗研究》2006,3(3):17-31
农具,传统农耕技术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的出现与使用始终是衡定农耕技术民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农具知识的传承不仅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农耕技术民俗与农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载体的农具,它不仅表现为减轻民众劳动负担的媒介与辅助性工具,同时,作为民众生活层面的一种文化事象,农具在传承并延袭传统农耕知识的同时,还盛载着民众丰富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内涵。一、农具研究的相关成果农具,我们经常所见却又熟视无睹的农民自制的劳动用具,它既没有华丽的造型和精美的外表,又没有深奥的内涵与神秘的…  相似文献   

17.
客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在侨居国或客家华侨、归侨和侨眷在家乡建造、创造、制作和创作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既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的特征。凤岗客侨文化遗产,是特定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它既有一般客侨文化遗产的共性,又有凤岗特定地域的个性。它是凤岗镇客家华侨艰苦创业和爱国爱乡的见证。科学利用凤岗客侨文化遗产,对于凤岗镇打造文化强镇、促进经济转型、做好侨务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永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散落在潇湘大地的古民居建筑群,既有永州独特的地域特色,又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体现出永州先民典型的宗族结构、实用的理性观以及深厚的人文精神。永州古民居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携带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信息、文化积淀、民风民俗。要采取多种形式。保护和传承好永州古民居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物质文化研究是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部分。印大的口头艺术研究已为中国同行所熟知,但学界对其民俗学领域内的物质文化研究引介不多。杰森·拜尔德·杰克逊在印大长期致力于物质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此次访谈中,他梳理了美国民俗学领域和印大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物质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物质文化研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征;同时,民俗学领域对于物质文化的研究又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独特性。杰克逊教授对此作了细致深入的介绍。在访谈的最后,他还分享了他在美国物质文化及公共民俗教学与专业训练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