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周青铜器生产基于独特的泥范块范法铸造技术体系,分铸铸接是实现铸件大型化和复杂化的主要途径。但直到20世纪中叶,盖滕斯才关注到这一问题。他起先采用剖切器物的方式认识铸接,又于60年代使用X射线照射成像,并使之成为古器物的常规检测方式,但结果常受器形局限。80年代起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被用于青铜器检测,该技术不仅突破了X射线照射成像的局限,还带来了更多新的发现。新千年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对青铜器做了大量检测,仅青铜铸接方面即有半环接榫、柱状销钉、铸焊等一系列新发现。本文简要回顾对青铜铸接的认识历史,揭示认知手段的变化,凸显射线成像的价值,强调问题意识和原创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X射线探伤分析作为无损检测方法,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广泛。为了解三件馆藏青铜器的结构特征和装饰花纹等信息,对其进行了X射线探伤分析。结果表明,两件青铜器均存在少量孔洞,一件青铜戈局部断裂后被粘接在一起。铜镜的花纹和边缘部分残缺。这些部位往往非常脆弱,在实施保护处理时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X射线成像技术原理,列举文博专用探伤机在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铜器保护中的应用实例来说明X射线成像技术对于提供文物制作的工艺技术信息、保存状况分析、揭露修复情况等方面的作用。在总结X射线成像技术在青铜器保护中应用的同时,开展对其他材质的文物的X射线成像的研究和应用,最后结合该技术的特点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做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光辉的古代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珍品。在陕西省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层里,发现了青铜器的冶炼遗迹,在甘肃发现了一把目前已知最早的属马  相似文献   

5.
在中原,黄河母亲孕育了华夏文明。这里出土了以“四羊尊”、“司母戊鼎”为代表的许许多多青铜时代的精品。笔者对收集到的中原青铜器样品进行了化学成份、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的测试和分析研究。1、化学成份分析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中载有:“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就是古代青铜器成份配比的“六齐”规律。按照内割和外割两种理解(所谓内割,指等分铜合金;所谓外割,指等分  相似文献   

6.
古玉器的无损检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敏 《东南文化》2001,(9):79-82
目前古玉辨伪只是根据目视的经验来鉴别古玉材质。由于其种类繁多,产地各异,再加各种沁色,有时难以分辨真伪。10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根据客观的测试数据可以可靠地分辨古玉材的真伪。  相似文献   

7.
正开展中世纪早期剑的研究,对中世纪早期考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CT)是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重建的图像分辨率高。本研究中的剑均出土于德国西南部劳斯海姆(Lauchheim)的中世纪早期墓地。应用锥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测剑的内部结构,不会对腐蚀层造成再次损坏。  相似文献   

8.
文物在出土过程中,由于环境突变呈快速劣化趋势,除与文物出土前后的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也和文物本体的材料性质有着直接关系,同时文物的特殊属性又决定了即时、无损、便携的检测方式更适合考古现场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9.
谈谈战国青铜器的镶嵌技术郭礼典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就已经发明并掌握了冶炼技术,开始制作铜器。到了商周时期才真正进入青铜文化高潮,从考古材料看,这个时期在全国各地出土大量造型优美的青铜器。青铜配料是在原有的软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铅锡合金、呈青灰色...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八年,山西省考古所和太原市文管会在太原南郊金胜村附近联合发掘了一座晋国正卿赵氏墓.编号为 M251,获得了一大批造型优美制作精致的青铜器,堪称中国青铜艺术瑰宝。就其种类而言,可谓“礼、乐、兵、舆(车马器),四类齐备”,各类青铜器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其它同时代同一类型墓葬。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而赵氏又是春秋晚期晋国执政者,所以,这批青铜器代表了当时青铜制造技术与工艺美术的一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5-65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露置的简仪、浑仪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青铜天文仪器,其制作技术代表着我国500余年前在天文、冶金铸造和工程力学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长期露置在室外,大气污染对其腐蚀十分严重。本课题通过大量研究实验,进行了结构力学分析、计算、稳定性研究及腐蚀状况研究。采用先银钎焊后铜钎焊的复合焊接技术,解决了双金属电化学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青铜艺术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些留存至今的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 青铜器的起源与夏商青铜器 关于青铜器最早的起源,《世本》有“蚩尤作兵”的记载,这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利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地区、古代巴蜀地区与古滇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公元前5~前2世纪)47件青铜器表而镀锡层进行观察、成分及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青铜器表而存在厚度不等的镀锡层,具有铸态组织,有明显热镀迹象.镀锡层成分为高锡的铜锡合金,主要物相组成有金属间化合物Cu41Sn11等铜锡合金相和SnO2.结合实验室模拟热镀锡实验,初步认为古代青铜器表而镀锡层是采用热镀锡方法形成的,工艺可以有热浸、热涂等多种.通过比较宁夏固原、四川巴蜀地区和云南青铜器表面镀锡层的厚度、组织和结构,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在镀锡工艺上可能有所不同,还从工艺角度对古代镀锡技术在中国的起始应用和传播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东周及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中,常用鑞焊和铸接技术连接主体与附件。使用特定的连接技术,便会在制成的青铜器上呈现相应的工艺现象。本文所述器物的附件通常被认为是通过焊接或铸接与主体连接的,本文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其使用了嵌范整铸技术。  相似文献   

15.
石范铸造、陶范铸造、失蜡铸造与金属范铸造四大技术先后出现于中国青铜时代。其中,陶范铸造应用最广、发展最深,而金属范(铁范)铸造为完成古代中国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变的历史进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冶铸技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来说,是众多科技推动力中的一个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山西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锈蚀的拉曼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岳 《文物世界》2015,(2):77-80
不同器物在同一埋藏环境中受到的腐蚀程度有不同,同类器物在不同埋藏环境中所受的腐蚀程度也不同。本文采用便携式荧光分析仪、激光拉曼来研究太原春秋赵卿墓和战国长治分水岭墓的部分馆藏青铜器的元素构成及锈蚀成分的差异,以便能对不同地区出土青铜的腐蚀情况提供信息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一、青铜器的锈蚀机理青铜器的锈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器物本身铸造的组分有关,而且与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直接关系,象土壤中的酸碱度、可溶性盐类、细菌、潮湿的水份,以及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一般来讲青铜器的锈蚀乃是一种电化现象,由于器体本身具有多孔性,  相似文献   

19.
全形拓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助以素描、剪纸等技术,将青铜器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这一技术出现于清代嘉道年间,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滥觞期、发展期、鼎盛期。对各期代表人物以及传拓风格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揭示出全形拓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变规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它比起红铜来,熔点低、硬度大。这种银、锡合金,颜色发青绿、故称“青铜”。青铜器在我国始于何时尚不清楚,但古代有大禹治水,铸九鼎的传说,因而推断青铜器出现于约公元前ZI世纪。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以数量多,器类丰富,造型典雅,纹饰精美,铭文奇异,工艺精湛,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生产和运用发展到了高峰时期,其主要类型有生产工具、武器、礼器、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等。战国后,随着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青铜器运用和制造逐渐衰退,大多限于特殊器物及工艺观赏方面,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