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踔 《文史精华》2007,(9):32-38
戊戌政变的发生,直接的导火线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慈禧太后遂发动政变,重开训政,这已经成为教本的同载和国人的共识。然而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历史教科书的传统说法有着太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破绽。戊戌政变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袁世凯是否告密了?他在何时告的密?他与维新派有何瓜葛?  相似文献   

2.
吴敏超 《史学月刊》2007,(6):105-110
戊戌政变后,虽有统治者严酷的言禁,但社会各界仍对相继发生的事件相当关注,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态度。当时参与较多的报纸,如《中外日报》、《国闻报》、《申报》、《知新报》和《清议报》等都刊登了相关报道和文章,从不同立场对政变作出各种反应和思考。与此同时,包括各级官员、各类知识分子和各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或公开或私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这些出自各方面的舆论,说明政变后的社会舆论比较复杂,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时局的不同主张以及先进与落后势力的复杂斗争。  相似文献   

3.
慈禧与光绪的矛盾以及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斗争,是晚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戊戌政变前的帝后党争,已有相当多的文著论及,但对此事件的延续——戊戌政变后的废帝谋动,却尚未见有系统论列。本文就此试作述论。一从甲午前后开始显现的帝后矛盾,到戊戌年间演化成势不两立。终于,在百日维新后期,双方政争以流血杀戮的极端方式摊牌,结果是帝党顷刻瓦解。所存者,只是一个囚困瀛台有名无实的皇帝。不过,这种“名”与“实”不相符的情况仍潜伏着危机。载湉保有的皇帝名义仍在被某些政治势力所利用,并可能成为帝党东山再起的契因。于是,废帝与反废帝的斗争便成为戊戌政变后宫廷斗  相似文献   

4.
戊戌政变后的唐才常和自立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政变以后的唐才常,一方面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有联系,另一方面又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兴中会有接触,思想矛盾,主张模糊。反映在他所领导的自立军,也就呈现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究竟对唐才常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怎样估价呢?究竟自立军是进步的起义还是反动的“勤王”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我以为唐才常是在近代中国起过  相似文献   

5.
戊戌政变发生后,日本朝野对中国维新派君臣开展了大力营救,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后继续为维新事业而奔走。日本援助中国维新志士不只出于对戊戌维新志士的钦佩与同情,日本积极倡导的亚洲门罗主义以及戊戌变法时期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是日本援助中国维新派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再论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卫东 《清史研究》2002,3(1):31-40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是聚讼百年仍未能定谳的疑案。是案历经政治、道德和学术的评判阶段,具体而微地映证出近代学界在重大“问题人物”的研究中所走过的颇具共相的曲折历程。关于是案,笔者既不同意八月初五日(9.20)袁世凯回津告密是引出次日政变原因的旧说;也不接受袁世凯告密并没有引出政变而只是引出“戊戌六君子”被害的新解。笔者以为:袁世凯是告密了,但不是在初五日返回天津之后,而是在见到谭嗣同后的初四日(9.19),袁告密是造成慈禧提前回宫发动政变的最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1909年10月26日上午,哈尔滨火车站的一声枪响,成就了一代义士安重根的赫赫威名。安重根的名字从此享誉朝鲜半岛南北。从小立志,抵抗侵略安重根(1879—1910),是朝鲜半岛近代史上著名的独立运动家。1879年9月2日生于朝鲜李氏王朝黄海道海州(今朝鲜黄海南道首府),祖父安仁寿是朝鲜李氏王朝镇海县监,父亲安泰勋是一名进士,这是一个典型的两班贵族家庭。"两班"含"文武"两班之意,是朝鲜官职的总称,处于社会等级制度的顶端,主体为士族与官僚。两班子弟通过科举和荫袭取得官位,通过婚姻  相似文献   

8.
李宁 《纵横》2009,(3):42-47
整整一个世纪前,哈尔滨火车站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1909年10月26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来啥尔滨会见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在车站月台上被朝鲜志士安重根击毙。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新疆的“七七政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与各集团军司令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及各部高级将领齐集北京香山碧云寺,公祭已故总理孙中山,公开发布的祭告中高唱“打倒军阀,完成北伐”。 祭告的墨迹未干,就于次日即7月7日发生了谋  相似文献   

10.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其许多做法与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伊藤博文内阁颇为相似。今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将是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在这120年间,中国和日本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甲子,这主要是时代背景与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不同所引起的。抚今思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十分必要。从2014年甲午马年开始,未来的新甲子中日关系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取决于未来日本走什么道路。  相似文献   

11.
王悦 《抗日战争研究》2022,(1):81-93+160
从1931年8月到1932年12月,甘肃政局连续发生马鸿宾被扣押、吴佩孚出山和邵力子被迫离任三次大的变动。杨虎城与甘肃政变的这三次浪潮均密切相关:杨和马福祥的暗斗是雷马事变发生的幕后因素,他也借此沉重打击了马福祥家族;吴佩孚出山本是剑指杨虎城,却反而促成杨部会师兰州;邵力子出任甘肃省政府主席乃因杨虎城推荐,但他离任也是受其所迫。甘肃政变作为多方军政势力相互竞逐的具体例证,深刻折射了民国时期权力角逐的游戏规则。蒋介石和杨虎城的关系由此划出一道分水岭,政变亦成为西安事变的一个渊源。  相似文献   

12.
郭铁桩 《沧桑》2008,(6):3-4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慈禧太后时往往习惯于认为:慈禧是顽固派,且是最大的顽固派,慈禧与光绪百日维新期间之争是维新守旧之争,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是守旧派与维新派之间派系之争、权力之争。这些观点值得商榷,慈禧不是顽固派,慈光百日维新期间之争不是维新守旧之争,而是变法方式、变法速度之争;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不仅仅是夺权,更重要的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皮后锋 《史学月刊》2008,(11):41-50
严复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期间,日本东乡平八郎在英国商船学校学习海军技术,其政要井上馨在英国进修财政经济,还有一些中日留学生同在法国学习造船技术。基于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6年最早提出当时日本执政大臣多与福州船政学堂首批留学生"同堂肄业",陈宝琛1921年继之明言严复有"日本同学"。直到1932年,林耀华、钱基博将"日本同学"细化为伊藤博文,严、伊"同学"传闻遂告定型。严复本人并无借伊藤抬高自己的动机,更不可能从生前并不存在的传闻中受益,据伪造"严复书札"断言严复是"同学"说的始作俑者,显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4.
身为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戊戌己亥政局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戊戌政变发生后,刘坤一凭借自己在戊戌变法中的"清白"表现,对清廷的株连、复旧乃至废立,大加谏阻,对于维持政变后的朝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坤一也因此赢得了时人的赞誉。但他意在维持大局的直谏,并没有得到清廷的谅解,随后清廷对刘坤一用人问题的警告及派刚毅南下,都显示出了对刘的不信任。最终,刘坤一被清廷视为废立路上的绊脚石,以"虚美名目"的觐见解除其兵权。而刘坤一参与东南互保的事实,亦显示出戊戌己亥年间其对清廷的不满。东南互保中,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集体行动,似又折射出政变之后一意趋旧之清廷与洋务督抚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谢放史学界一般认为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以“反对议院与民权”的姿态成为维新派的对立面。对这一“定论”,笔者认为尚可商讨。一、“西艺非要,西政为要”19世纪后期兴起的洋务运动主要限于采纳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新式...  相似文献   

16.
1895年的公车上书,系帝党所策划,在京公车积极参与。根据现存《公车上书题名录》所载,603人的名单中,贵州公车95人,约占总人数的六分之一,位列第二。贵州人的这一壮举,李端棻作为帝党中的大员,在幕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史研究》2021,(4):34-54
康有为《戊戌奏稿》作伪,康著《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多有夸张,然而,从今存《杰士上书汇录》和康有为、梁启超的多部著作进呈本,仍能清晰地看到康有为与光绪帝之间的思想交流。光绪帝采用了康有为的建策,5次保全康有为,并在百日维新的后期,准备设立懋勤殿以安置康有为。康有为仍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1894年甲午战后,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维新选择,然而由于实实在在的危机深深刺激着,中国朝野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迅速放弃了先前洋务运动这个"跛足的现代化方案",转身向东,学习日本,开始了一个维新时代。经过大约两年时间的奋斗,中国面貌可谓焕然一新,大有3年初见成效之气象。然而不到3年,"胶州湾事件"  相似文献   

19.
辛酉政变与正统皇权思想--慈禧政变成功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开玺 《清史研究》2002,1(4):49-56
1861年8月,咸丰帝弥留之际的"后事"安排,是一种意在调适权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权力争夺的行政措施.上谕"铃印"的规定,从制度上确保了皇权不致旁落,排除了肃顺等人挟制天子的可能,但同时也为慈禧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和保证.慈禧与肃顺等人在慈禧的太后封号、有无干预朝政权、是否垂帘听政、辛酉政变等问题上较量的胜利,在相当大程度上皆依恃皇权代表的有利地位.当时弥漫于朝野上下的正统皇权主义思想,使许多文武大臣及封建士大夫对肃顺等人赞襄政务、辅弼幼帝的合法性与可靠性表示出普遍的怀疑.这种正统皇权主义思想才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成功的决定性深层次原因.它不仅影响着当时的人们,甚至影响着当代的某些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论辛酉政变     
关于1861年发生的辛酉政变,过去论述不少,但非题无剩义,本文亦试作粗浅探索,以求教于师长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