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我看过最主要的有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不全)、费信《星槎胜览》、黄衷《海语》、张燮《东西洋考》以及《明史》等约十余种。但其中除《明史》之外,严格说来,都不算“正史”,只能称为游记、笔记、或小说演义之类。  相似文献   

2.
自从1905年粱启超先生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伫一文后,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对郑和事迹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重大问题尚待廓清。关于郑和永乐元年(1403)是否奉使暹罗国的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见仁见智,至今莫衷一是。此事关系重大。本文欲再考辨之,以就教于方家。林松《试论郑和出使暹罗及明皇朝与遏罗国的友好往来》和潘群《试论郑和使日问题初探》州等文,根据《敕封天后志》、《海底簿》与《宁波温州平阳石矿流水表》等史料的记载,认为郑和被任命为正使太监统率庞大船队下西洋之前,在永乐元年就曾经奉命出使过遇罗国。台湾徐玉虎《郑和永乐元年奉使遏罗国之商榷)删一文不同意此说,认为其所据史料均非第一手史料或官修正史,存在着误记的可能,难以令人信服。徐先生还提出两条反证理由:其一,根据云南《郑和家谱》记载,郑和赐姓与任内官监太监均在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永乐元年郑和尚未姓郑;其二。《明实录》、《明史》等官修正史,均未记载郑和永乐元年奉使暹罗国事。这两条反证理由看似有理有据,又牵涉出郑和赐姓与任内官监太监等重大问题,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西方人对郑和的研究始于英国人梅辉立(W.F.Mayers),而国人的郑和研究则以梁启超1904年在《新民晚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为开山之作,故有“百年郑和研究”一说。殊不知,15世纪的葡萄牙人当年已注意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且对其前因后果以及当时中华帝国的政治、社会状况有相当的了解。本文对葡萄牙官方编年史家巴罗斯(Joao de Barros)1563年出版的《亚洲旬年史之三(Terceira Decada de Asia)》内的一段有关记载进行了详尽评析,并简要评说了郑和研究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4.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子太宗朱棣,屡派使臣四出宣扬国威,欲重修与邻近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招致各国来朝。对于郑和及陈诚的出使研究,学界已有丰硕成果,然而,对六次出使西域中亚的傅安其人其事,则因既无出使记录保留稽考,又无《明史》立传可为凭据,久已湮沉,鲜见专门论述。我试以所见材料加以略考,以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暗结     
爬梳历史有时很累 ,当你有意翻一下身 ,改一改角度去看有时就有意思起来。比如说到郑和 ,下西洋是“出使” ,还是“远征”?以汉语的表述就很不同。更有意思的是冰山的水下部分往往容量更大。《明史》卷304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那么郑和下西洋就有两个目的 :寻找被认为失踪的建文帝朱允 ,及炫耀大国的武力。结合成祖朱棣的心思都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且郑和旅途中的开销是由皇室支付的 ,用现代的话讲是私人赞助的 ,事实上他所获取的大量珍宝最终也归皇室私人所有 ,难怪郑和出行的开支一直没…  相似文献   

6.
时平 《郑和研究》2005,(1):16-19
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是值得后人尊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值得我们民族纪念的。近代中国人纪念和研究郑和及其下西洋,自1905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肇起,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的深刻变革而日益热烈和繁荣。显然,  相似文献   

7.
始自1904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中国近现代郑和研究,至今已整整100周年。百年来,郑和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拓阶段(1904—1934),即对已有史料进行科学评估的阶段;二、新资料发现的阶段(1935-1949);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明史研究颇为薄弱,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只有清水泰次一人以明史为专业,因此他被称为当时“唯一的明史专家”。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同对中国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逐渐发展起来,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日本形成一定规模的明史研究,是从战后开始的。关于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山根幸夫的《八十年来日本的明史研究》等文章有详细的论述;其具体研究成果在《亚细亚历史研究入门·中国》等书中也有全面的介绍。因此,本文的目的不是要从“纵”的方面叙述日本对于明史的“研究史”,而是试…  相似文献   

9.
张英 《收藏家》2005,(9):36-40
流传有绪现收藏于当代收藏家手中的我国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孙传庭遗留下来的十一首旧体诗手迹,曾历经清代道光、光绪两朝七位收藏家收藏、二十三学士题跋后并装裱成卷。该手卷长1000、宽40厘米,且至今保存完好。而关于明末名将孙传庭本人生平及事迹,我们可以从《明史》、《明史通鉴》、《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演义》以及现代作家姚雪垠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考证并查阅。  相似文献   

10.
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和船型,经过近20多年来的讨论,意见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和宽正如《明史》上记载的,长44丈4尺,宽18丈;郑和宝船的船型,多数学者认为是福船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沙船型。本文仅对郑和宝船船型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赵轶峰教授著《明代的变迁》于2008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明史多个领域专门问题的研究论文。书由南开大学教授、著名明史学家南炳文先生作序,正文19篇论文,加上导言和结论,共36万字。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世纪肇始之际,为了使明史研究有一个更快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十分有必要对过去一个世纪明史研究予以回顾和总结。近日,名明清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炳教授所《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一书的问世,正是适应了这种时代需要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3.
徐乾学在清修《明史》时担任总裁官,其将很大部分列传初稿由繁改简,成98卷本《明史》一部,此部《明史》亦称《明史列传》。其书以简练为特点,并为王鸿绪、张廷玉等所继承、发扬光大,形成横云山人《明史列传稿》208卷、抄本《明史列传稿》162卷、《明史稿》310卷及《明史》332卷等简练本系统《明史》拟稿及《明史》定本。此系统与现存定本《明史》撰写初期形成的《明史列传》313卷、《明史》416卷、《明史列传稿》267卷等繁富本系统《明史》拟稿,鼎足而立,且以其符合一般正史之写法,其系列中之定本《明史》332卷名列史书经典系列"二十四史"之中,并声誉满天下。徐氏《明史》为撰写简练的定本《明史》的开路先锋,徐乾学在史学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徐氏《明史》长期隐身埋名,不为世人称说。近年被纳入《明代史籍汇刊》影印出版,始为史界所注意,但其流传、价值等不见谈及,有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朱希祖于20世纪初期排满革命和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紧急关头,致力于南明史研究,旨在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以激扬民族大义,挽救民族危亡。他广泛搜集大批南明史籍、整理校勘为善本;在考订方面上,注意考辨诸版本之间的关系,尤重视鉴定伪书、审定作者派系属性,进而鉴定其史料价值与不足;主张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撰成有系统的《南明史》等。这些学术工作不仅整理、保存了大量南明史籍,解决了南明史籍上的众多疑窦,而且为此后的南明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和持续影响。虽然他编纂的《南明史》没有成功,但同样留下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15.
郑天挺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生前以清史研究而著名,明史方面发表的论著甚少。但在他四十余年的明史教学与研究中,留下了百万余字的明史教学卡片,涉及明史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即将出版的《郑天挺明史讲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史料搜求广泛,考订严密;对于明史分期、明代重要事件与人物、明朝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以及当时海内外的相关学术动态,都有清楚地呈现,体现了郑天挺先生对明史精深的造诣。这部讲义历经多年编成,其思想风格、论史标准前后皆有不同,乃是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20 0 3年 1 0月 1 3日至 1 5日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讨论会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今晚报》社、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梁启超研究会联合主办 ,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远洋宾馆协办。来自海内外的 1 5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1 1 0多篇 ,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海内外有关梁启超的最新研究成果 ,涉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大致来看有这样一些特点 :(1 )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再审视。 (2 )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质疑郭培贵读《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登载的黄明光先生《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以下简称“黄文”)一文,颇有收获,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史实错误和论断欠妥之处,今一一指出以供讨论。一、史实错误1.黄文说:“《明史·外国...  相似文献   

18.
吴航 《安徽史学》2016,(1):49-55
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官修《明史》的时政内容大规模地进入科举策问,旨在使广大士子深入了解官方政治,积极阐发有关《明史》修纂的史学见解,提出有益于《明史》修纂的建议和意见,说明当时国家对此重大"文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然,清朝官方主导下的科举策问与《明史》修纂,以及对士子策答《明史》修纂之建议和意见的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私双方在《明史》修纂上的弥合程度,对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十四史”之末,清代官修《明史》十分引人注目。它的纂修活动从顺治二年(1645)首次诏修到乾隆四年(1739)正式刊行,其间跨越四朝,凡经九十五年,历时之长,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已属罕见。这部《明史》历来受到人门的称誉,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质量最好的一部。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明史》后来经过精心细致的勘改和修订,从而形成了《明史》的最后定本即《四库全书》本,~①这是研究《明史》和研究清代官方史学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四库全书》本《明史》的产生《明史》虽然正式诏修于顺治二…  相似文献   

20.
稿约     
《郑和研究》是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太仓市郑和研究会主办的,国内惟一以郑和下西洋史迹及相关专题研究为主的定期性专业学术刊物(内部季刊)。本刊创办20多年来,已经成为海内外郑和研究学者、关注郑和下西洋史实人士发表学术成果的主要阵地,进行学术交流的和谐平台,了解郑和研究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