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里耶秦簡(壹)》簡8——197■字應隸作"結",釋作"給";簡8——1345和簡8——2245的綴合值得商討;簡8———345可以和簡8———806拼合,復原"九月癸亥朔庚辰守府賢受少"。  相似文献   

2.
<正>1987年湖南省慈利縣城關石板村36號戰國墓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竹簡,整理出殘簡4371段,數量約1000支。這批竹簡主要内容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有傳世文獻典籍可資對勘的如《國語·吴語》、《逸周書·大武》等,另一類是《管子》、《寧越子》等書的佚文或古佚書。遺憾的是,這批材料到目前還没有全部公布,發掘整理者只零星地公布了其中的少部分竹簡照片及簡單的釋文。~①其後有學者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在學術網站上也有一些討論。根據已有的研究,我們對其中的一些簡文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新  相似文献   

3.
一“上币”释义秦、西汉律定黄金为“上币”。“上”,《说文·尔雅·释亲》郭注云:“高者,言在最上也”;孔颖达疏称:“尚者上也。”故“上币”,系指明此币供尊者之用,即主要为统治阶层“上用”。“上币”以“上用”为基本职能。“上用”,系供统治阶层在祭祀、朝觐、通问、酬功、待宾、嫁娶等场合,以享、纳、赐、赠、贿、鬻、聘等方式,在其上下、相互之间,作财富转移、再分配、宝藏等用。还包括为统治阶层制奢侈品及换取珍异等用。故“上币”的流动,不但范围局限,而且与商品货币流通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上用”之“上币”,是不承担确实的货币职能的贵金属。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陸續公布了北大所藏的一批西漢竹簡文獻,引起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其中的《蒼頡篇》是迄今爲止所見到的《蒼頡篇》這部久佚古書保存字數最多的一個文本,因而也是最爲重要的一次發現。~①整理者對竹簡文字做了很好的注釋和研究,學者們也發表了一些很好的意見,但其中仍有個别地方存有疑問。本文就《蒼頡篇》、《妄稽》篇中一些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教於方家。  相似文献   

5.
楊泓 《文物》1959,(12)
河北望都(現并于唐县)所药村汉墓足1955年由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清理的,发掘报告在1959年6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望都二号汉墓不但形制宏偉、遺物丰富,并且有"囗和五年"的磚券,根据推証,应为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这座有具体年代的墓葬,极为重要。以这座墓中的出土物作典型标本,可以对河北以至河南、山东、內蒙托克托等地东汉末期墓葬有一些新的认識,也可以找出一些自魏晋时流行的器物的淵源。望都二号墓的位置与1954年发掘的望都一号墓相毗邻,两墓的平面布置、墓室結构、壁画風格和遺物形制种类等,都完全一致,因此年代决不会相差过远,一号墓的年代也应属东汉末叶。  相似文献   

6.
提起春秋五霸,人皆知有“秦穆公“,但对“秦缪公”却有点生疏,实际是二个名称一个人。根据穆与缪古同音通假的规律,现在注家皆谓穆缪通。其实则  相似文献   

7.
释“论”     
释“论”姚萱,郑林啸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云:“论书策,论述自己的见解于书册。”此处有几点可疑:一,“论书策”当是述宾结构,郭注释为动补结构,语法...  相似文献   

8.
《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條云:"公東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數人,投錢唐亭住。"文中的"送故吏"舊有二解,一是"故吏"送褚公,一是褚公送"故吏"。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送故"條引此,將"送故吏"解爲"送故"之吏;高敏《魏晉南朝"送故"制度考略》也據之證明晉時縣令離任,有故吏相送之制。朱鑄禹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   

9.
笔者提出“文化元典”概念,用以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本篇讨论这种特殊文本的内涵、外延及产生的历史背景.(“文本”又称“本文”,指由书写固定下来的话语,构成诠释的对象和基础.)关于“元典”之含义,见本文之附论部分.  相似文献   

10.
從紀元前一千五百年奴隸主王朝——殷,直到十九世紀封建主王朝——清末,這三千餘年間,就記載文字的主要工具的發展史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文化時代: 先秦到漢晉:簡牘文化時代。魏晉到唐五代:卷軸文化時代。中唐到清末:雕板文化時代。现在把這三個文化時代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 奴隸主王朝殷的史官,曾利用動物遺體——龜甲和獸骨,作為記載文字的工具,卽所謂甲骨文,但在那時卽已進入簡牘文化時代了。甲骨文"(?)"字,和尚書周書屢稱"作册",標誌着殷周兩朝已使用了竹製的簡和木製的牘,作爲記載文字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西漢壁中書和西晉汲郡魏安釐王墓大量先秦簡牘的發現,曾引  相似文献   

11.
汉代文献涉及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历史记述中,出现"秦胡"与"秦虏"身份。"秦胡"、"秦虏"称谓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民族意识,亦包涵更多文化信息。所谓"秦胡"之"秦"与"秦虏"指代的身份,涉及中原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所形成的人群。分析"秦胡"与"秦虏"的民族构成与历史表现,有益于深入认识当时的外交史、军事史与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多民族共同开通与维护的历史真实因此能够更为明朗。丝绸之路交通史的若干情节,也可以通过相关讨论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曰:“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於民,害於帮。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法度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闲令下者。 文物出版社七七年版线装本释文云:“闲,空隙……闲令,是补充法律的诏令。” 该社七八年版平装本释文又云:“闲,读为干,《淮南子.说林》注:‘乱也’” 以上二说,均未得简文中“闲’字之旨。从古文字的字形看,“闲”字象门缝间透进月光来。“闲隙”应是此字的本义。用在人事方面,则指政治上的疏漏,行为上的过失。 《荀子·强国》“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闲则散,敌中则夺。” 是说“百姓被强制的政策聚合在一起,一发现你的疏失,他们就散了;敌人来打,就会被敌人争夺过去。” 在政治斗争中,人们往往要寻找对手的疏漏、过失——“闲”。 《荀子·王制》:“伺疆大之闲,承疆大之敝,此疆大之殆时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前人汉字“草化”研究成果,全面考察目前已出土的秦文字材料。通过笔形、部件、结体、用笔、笔顺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秦文字“草化”方式及其影响,认为秦文字“草化”不仅完全属于自然书写状态下的草书萌芽,而且与严格意义的狭义草书相距不远,对汉代草书的形成与趋于成熟具有导源意义和示源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7,(6)
本文通过对易顺鼎致梁鼎芬、荣禄等函札的考释,在其生平行迹的研究上,做了若干补正,揭示了他与当世名流刻书相赠的情形,以及干谒权贵的微妙、复杂心态,以此揭示晚清湘军末期,文人游幕的结局与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7,(6)
本文整理刊布丁文江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期间,于1935年致院长蔡元培、文书处主任王显廷、外交部政务次长徐谟函札七通。这些函札均与庚款留学荷兰有关,涉及留荷生王元恺申请中荷庚款文化基金补助,留荷考生严恺体检、成绩通知等。文中引证相关档案等史料,考释函札写作的背景和内容,彰显了丁文江认真负责、严谨、务实、灵活的办事风格和出色的行政才能。  相似文献   

16.
(一) 「歷史研究」一九五四年第二期刊載了王重民先生由「伯」三七二○號卷子中抄出的咸通六年「莫高窟記」一篇。按敦煌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編第一五六號窟前室北壁上方,有晚唐人墨畫「莫高窟記」十行,墨跡雖因沙刷日晒,脫落甚多,但就殘存內容和行款推證,知與王先生抄出者相同。現將二文對校如下  相似文献   

17.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18.
熊长云 《文博》2015,(2):32-34
秦"封陵津印",为新公布的秦代津渡用印,与黄河著名津渡风陵渡颇有关联。关于风陵渡之名,戴延之《西征记》云有风后女娲之墓,故称"风陵",然此本是晋以后附会的说法,不足为信。"封陵津印"之发现,则可证实秦时已有封陵津。《史记·秦本纪》、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均载封陵,为魏国故地。而文献所载封陵与风陵渡位置,大致重合。又因"风"、"封"二字均属帮纽,古音可通,《宋书》载"封陵堆",《魏书》作"风陵堆",可证封陵、风陵至中古时期本可通假,故二地虽属异名,实本当一处。今以"封陵津印"为新证,则风陵津其名的真正来源,当出自至少在秦时已有的封陵津,远承魏国之封陵故名。而风陵为女娲之陵的说法,则本属典型之层累古史,由是推出的关于女娲墓的种种考证,皆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7,(6)
山东聊城海源阁为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其创建者杨以增从政数十载,宦迹逾十省,曾任陕西巡抚及江南河道总督长达九年。杨氏重情义,忠职守,广交游,精藏弆,与友朋信札往还颇多。卒后,其子绍和辑为《海源阁珍存尺牍》二十册,珍藏于海源阁。后因捻军、土匪多次焚掠,散失颇多,今存两册,现藏山东省图书馆。信札作者如林则徐、萨迎阿、陈官俊、吴式芬等,皆为道咸之际重要的官员、学者,与杨以增过从甚密。信札或谈学论政,或叙及家事,或言及交往,或馈遗藏书,是研究杨以增及其友朋的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包含近六十枚與朱表盜割官米自首案件相關的竹簡,本文從揭剥位置示意圖、簡文内容、簡的形制等方面對該案進行了初步復原整理與研究,並將之與"許迪割米案"進行對比,認爲該案比"許迪割米案"案情更複雜、牽涉面更廣、影響更惡劣。從特定的時空環境出發,探討吴簡自首簡在自首制度研究上的價值與意義,重新審視孫吴中書典校事吕壹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