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铜方尊是起源于商代晚期殷墟青铜文化的一种青铜酒礼器,最早出现于殷墟青铜器第一期,方形的设计与方鼎、方爵、方卣及陶方形圈足器、方尊形器有关,与圆形铜礼器相比,方形铜礼器的使用者等级更高,身份更尊贵。殷墟青铜器第三、四期,随着殷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往,以及商末周初的战争与民族大迁徙,铜方尊传播至周边地区,西周早期,出现新的器形与装饰风格,西周中期发展至顶峰,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孙明 《收藏家》2016,(4):16-20
悬铃青铜礼器,指的是下端或底部悬挂铜铃的青铜礼器,不含青铜车马器、铃首刀等。  相似文献   

3.
江小角 《安徽史学》2007,(3):123-124
安徽所辖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宣城六市,习惯上称作皖南地区,也即长江安徽段以南地区.从考古调查和发现来看,这一地区商周时期大规模开采铜、冶炼铜和铸造青铜器,成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出土商周青铜器较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杜娟 《丝绸之路》2015,(2):21-22
青铜礼器与玉礼器在商周时期的政治生活中都有突出表现,二者既从不同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同时又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政治。一直以来,学者似乎更为重视青铜礼器的政治作用和文明标志,而把出现更早、地位更高、与使用者关系更密切的玉礼器放在了次要位置。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强调玉礼器在商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文明标志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森 《史学集刊》2014,(1):105-112
晚商及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组织模式是家族式的,其家族长拥有较高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百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手工业生产家族,二是代指百官。东周以降,手工业者的家族组织逐渐变得松散,工师成为新的领袖,这个时期文献中的"百工"多用来泛指手工业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根据甑部和鬲部是否相连将铜甗区分为联体甗和分体甗两大类,每类中进一步根据甑腹和足部特征区分为圆腹三足、方腹四足和圆腹无足三小类,每小类中根据口部、腹腔、下部形态、耳部特征进一步分型,每型下根据具体变化的部位划分式别,是使用类型学方法对商周铜甗形态演变脉络的细致梳理。在类型学分析基础上,将商周铜甗的演变划分为八期,动态考察了商周铜甗的演变特征,提出商周铜甗的发展可划分为萌芽阶段、繁荣阶段、过渡阶段、转型发展阶段和衰落阶段。  相似文献   

7.
8.
孙明 《四川文物》2021,(2):38-45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三角形加强筋技术主要用于觚、尊、簋、卣、壶、瓿、盘等圈足器的底部与圈足连接处,纵向延伸,上端较粗,承接铜器外底,下端向下延伸逐渐变细,多为等距或对称分布。加强筋的大小、数量多少的设置,根据器形因器而异,铜觚器体修长,圈足较高,加强筋多为2条或4条,纵向延伸较长,而铜簋、方彝等,底部面积较大,圈足粗矮,加强筋数量相对较多,纵向延伸较短。三角形加强筋技术起源于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陶鼎、铜鼎鼎耳与口沿连接处采用的加强筋技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比较盛行,延用至春秋早期。商代晚期圈足铜器上使用较多,但又不仅限于圈足器,部分带鋬器,如爵、斝等,鋬的两端与鋬下腹壁连接处也有发现。其功能在于防止铸件连接处因凝固收缩的应力作用而出现裂纹,强化圈足器器底与圈足之间连接。  相似文献   

9.
山东地区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前掌大墓地发现的原始瓷器对山东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吴爱琴 《史学月刊》2008,(3):124-126
商周时期是我国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发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呈现出了在发式文化形成时期的多样性特点.这种多样性不类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为了美的需求在同一发式中做成千变万化的发型,而是指截然不同的发式类型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朱继平 《考古》2012,(1):63-7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济阳姜集乡刘台子墓地相继发现并发掘了几座西周时期墓葬,发掘者对其年代与族属进行了考订,初步认定该墓地属文献所载姜姓逢国所有。随后,有学者对其中几座墓葬的年代与墓主身份作了进一步讨论,商周逢国的历史问题也不断受到关注。然而,  相似文献   

12.
13.
夏商西周金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近50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夏、商、西周金器从用途上可分为人体装饰、其他材质器物上的装饰、祭祀用器、腰带饰四大类。京津冀辽蒙、豫鲁、陕晋、甘肃和四川等地区的金器,各有区域特点并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杨欢  杨戬 《江汉考古》2020,(3):100-106
学界普遍认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铭文早于铸后制铭,并认为铸后制铭技术只出现在西周晚期以后。本文通过对商周时期若干铸后制铭青铜器的研究发现,铸后制铭可分为錾铭、刻铭与琢磨铭文三类,后两类的出现与应用不晚于铸造铭文。这些技术脱胎于夏商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当与甲骨文的契刻技术同源,工匠至迟在商代晚期就已掌握,但出于生产效率与容错代价方面的考虑,选择了出现较晚但更为节省时间和人力的铸造铭文技术。铸后制铭因为其本身的缺陷,只作为一种边缘技术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商周时期球铃装饰的起源和流向,从发生动因、社会背景、参考原型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球铃装饰的起源,并指出在东周时期,球铃装饰衰落,球铃转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品,用来缝缀在服饰上。  相似文献   

16.
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南刘家庄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时间为段墟化二期至四期,对于了解商王朝晚期的东进提供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长体卷锋刀是商末周初的一种兵器,本文对各地出土长体刀的分布、年代、演变及相互关系作了较系统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略论商周青铜弓形器的形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向平 《华夏考古》2007,2(1):94-101
本文对商周青铜弓形器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探讨了其形制演变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9.
殷周金是地下出土字材料,《尚书》语言是传世献,二大体可以认为是共时的语言材料。前局限于格式,后损失在历代流传抄写过程。将二进行参互比较,对于降低两种语言材料的读解难度,认识该时段语言及用字特点、频率,建立专家数据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华东师大中国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开发研制的《金资料库》,所收青铜器铭释对应的青铜器囊括2001年上半年以前所出土并发表共13271器,为以往任何金录形式所不及。本是在对《尚书》历代传本基本用字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计算机《金资料库》的《尚书》献用字研究。本所给出的有关数据,就目前而言都是穷尽性的。章的第一部分刊于‘中国字研究》第3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