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老奶奶庙是郑州地区常见的那种青砖小庙,低矮,窄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离想象中的红墙碧瓦庙距离很远,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庙,愣是让考古界发生了"地震"。2011年,在老奶奶庙旁发掘的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人们牢牢记住了贾鲁河边这座巴掌大的小庙,四万年前,这里已经活跃着一支古老的"郑州人"了。我们不得不从旧石器和旧石器时代说起。  相似文献   

2.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用模式受河流流向、河谷风向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还反映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原始人群的空间和生计资源的强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  方燕明 《华夏考古》2012,(3):150-152,169,1
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和《华夏考古》编辑部承办的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为: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淅川坑南史前遗址、淅川龙山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西南角发掘、滑县宋代古船发掘。  相似文献   

4.
2014年和2016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别对晋宁河泊所和西王庙遗址进行了试掘。遗址位于滇池东南岸,毗连石寨山墓地,是石寨山文化的核心居址。两次试掘发现了商周时期的灰坑、房址等遗迹,出土了陶片、石器、玉器等遗物,为认识石寨山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在大约距今30000-20000年间,中国北方出现石叶制作技术。以水洞沟遗址为代表的西部区域石叶在遗址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生产石器的主要坯材;以小南海、塔水河和下川为代表的南部区域,石叶的形态显示多用直接打击法获得,在遗址中只占一小部分,有些石器是以石叶作为坯材的,普通石片在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峙峪、新庙庄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地区,虽然已有间接打制技术,但石叶在遗址中数量很少,普通石片在遗址中仍是制作石器的主要坯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是与石料有关,也与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6.
宋艳花  石金鸣 《考古》2016,(4):3-15,2
柿子滩遗址第五地点是距今2~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该地点于2010年进行了发掘,四个文化层均埋藏于河流相阶地堆积中,出土有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多以用火遗迹为中心集中分布。其中原生埋藏的人类化石为该遗址的首次发现,为研究晚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提供了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7.
发现于2001年2月的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遗址分布范围4平方公里,发掘总面积已达2万余平方米,发现了祭祀区、宫殿区、一般居址区、墓地等重要遗存。祭祀区现已出土了3000余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以及百余根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宫殿区内发现了1000余平方米的建筑群,最大的单体建筑面积达430平方米以上。一般居址区内发现有大量的房屋建筑基址、陶窑、灰坑、墓葬等。墓葬区墓葬密集,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遗址的时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金沙遗址是古蜀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都邑。  相似文献   

8.
21.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距今6000年) 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现存面积80余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时期文化遗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的大规模发掘探明,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灵宝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遗址的聚落情况,2019年6~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墙底遗址进行了初步勘探。结果表明,该遗址主体是一处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聚落,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这一时期该区域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该遗址还发现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0.
东莞村头村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的以贝丘遗存为特征的大型先秦聚落遗址,发现遗迹类型多样,出土遗物丰富。本文通过对遗址现状、遗址价值的分析,从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角度,提出了通过完善机制、强化研究、科学规划、建立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文旅融合等举措,推动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发挥遗址在普及考古知识、提升区域文化自信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聚合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子今  宋燕 《中华遗产》2010,(11):37-61
距今约4300年的史前大城套小城;数座重器弥布的墓葬;几片等级如金字塔般陈列的居址……这就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无论是史籍抑或传说,都曾将4300年前的中国中心指向晋南,指向尧与舜的国度。那么陶寺就是尧舜之都吗?它就是早期的中国吗?在纷纭的争论中,让我们走进陶寺,让那块沉寂的土地自己说话。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曲坪头遗址前后两期房址的建筑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史前晋西北地区窑洞式建筑在窑跨、门洞处理、防潮技术、白灰烧制及涂抹技术、火塘周边装饰手法等建筑技术方面的承袭发展。通过对房址进行建筑力学分析,得出史前晋西北先民对黄土窑洞结构力学的稳定性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最后对房址白灰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碳十四测年,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后期房址白灰烧制技术比前期提高;碳十四测年显示:前期房址距今3835±25年,后期房址距今3535~3715年。  相似文献   

13.
刘卫红  曹金格 《东南文化》2022,(1):16-22+191-192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具有系统整体性、综合协调性、战略引导性、控制约束性等特点。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决定了保护规划的愿景目标、架构体系及统筹协调的内容和行动计划。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资源资产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资源与人、自然资源及其他人文资源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二道井子遗址作坊区位于居址区南部,与该遗址的墓葬区共处于同一坡地之上,但与墓葬区以沟和空地相分隔,相对独立,区域内发现有烧制陶器的窑址、不同于居住区的特殊灰坑,有淘洗陶泥及储泥的各类遗存。从分布的区域、规模及发现的陶窑、制作陶器的一系列遗存、临时居住的小型半地穴式房屋等遗存状况来看,应属该遗址的制陶作坊区。其发现对二道井子遗址聚落的制陶生产有了基本了解,也表明制陶业在当时聚落中的重要性。同时为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坊分布、规划以及制陶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其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制陶作坊的异同也体现了各区域文化、技术的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15.
老奶奶庙第3地点出土了575件动物化石,包括披毛犀、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鹿类、牛类、羊类等动物至少11种,其中披毛犀为该地区第一次发现。化石风化程度普遍较重,牙齿、角等肉量较少的部分保存较多,显示了本遗址不同于第1地点的临时活动性质。对化石进行了拼合和人工痕迹的研究,所得7组19件拼合组对理解该遗址人类行为和埋藏改造有所帮助;疑似对犀牛牙釉质利用的现象,在我国北方旧石器遗址中较为罕见,可能反映了该地区人类对石料缺乏的适应。  相似文献   

16.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其年代距今约六千多年至五千年左右。由于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域广阔,延续时间较长。其文化面貌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许多差异,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又将仰韶文化区分为半坡、庙底沟以及马家窑等诸多类型。仰韶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六十多年以来,对于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国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一千多处,其中经过科学发掘的重  相似文献   

17.
赵辉  孙晓洁  张清洋 《文物》2022,(11):4-11+2
<正>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与庙坡村之间,西距沁水县城约25公里。遗址地处沁河东岸台地上,西、南为沁河环绕,东北部至庙坡村西,东南以沁河支流水泉沟为界,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图一)。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过复查。2020年,八里坪遗址被列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始对遗址进行系统调查、钻探。  相似文献   

18.
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由于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这一类型的典型遗址而得名。庙底沟类型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5230±100年。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发达,花纹繁多,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是考古界一致公认的植物纹,如花瓣纹、花叶纹、豆荚纹、旋花纹等(图一)。我经过多年的反复比较和研究,认为庙底沟类型的花纹并不是所谓的植物纹,而是由半坡类型的鱼纹演化而成的组合鱼纹或变  相似文献   

19.
<正>猪是中国较早驯化的家畜,考古资料证明,山东泰安大坟口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均发现有猪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猪已被饲养为供肉食的家畜;距今约7至9万年的山西丁村人、距今约20万年的陕西大荔人、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在他们的洞穴遗址中都有大量野猪碎骨化石,旧石器时代人们猎食对象中也包含野猪。(1)新石器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对遗址区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物磁化率强度、孢粉等分析研究,表明自距今6000年,受全新世以来陕西关中地区东亚季风气候变化控制,杨官寨遗址古气候呈现温暖湿润与干旱寒凉相互交替的特征。距今6000年到5400年,该地古气候温暖湿润,宜于植被生长,以农业种植与畜牧业为主,为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聚落的出现提供了有利基础;距今5400年左右,古气候出现短暂的降温期,呈现干燥低温特征,受此影响,杨官寨遗址聚落规模大幅萎缩。出现了以半坡四期文化,古气候呈现由冷转暖、降温、暖湿、较冷四个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