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代墓葬陪葬俑、石质葬具与壁画出现一些女性披袍形象,亦见于敦煌、新疆等佛教洞窟壁画,披袍形制、装饰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特征,属于广义胡服体系,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易装背景下,反映了这一时期女性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女性服饰中西域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汉交融之性别重构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古墓葬出土的粟特胡商俑,是多元文化的认知符号和标志,作为丝绸之路真实片断的再现,它们也成为探寻隋唐之际国家交往的线索.山西晋东南长治(上党)地区多年来出土的唐代灰陶俑中有着"胡商、女眷、高驼、载物"的鲜明地域特色,与长安、洛阳等唐代京畿地区出土胡俑相比,别有殊样,独炫异彩,甚至不乏令人赞叹的孤品和精品,笔者依据其独特性,将之命名为"上党殊样"或"长治模本".本文首次对山西长治胡商骑驼俑表现的原生艺术特色进行学术探讨,分析山西从太原到长治、晋城周边地区粟特胡人迁移的踪迹和聚集活动,论证了太行山脉两侧"咽喉"枢纽地胡商频繁往来的原因,指出该地区胡商俑造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这在其他区域很少见.对上党出土陶俑原生艺术的探究,将深入了解丝路纽带的延伸,更有着补史、证史、明史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年考古发现的唐代胡人袒腹俑,形象粗犷怪异,姿态独特,其艺术造型一直迷惑不解。本文首次指出胡人袒腹俑不是牵马俑或牵驼俑,而是故意挺肚袒腹露胸表演幻术的外来艺人,也是西域胡人标识性的"胡俗"文化符号。胡人袒腹俑与舞蹈奏乐俑、狞猎骑射俑摆放在一起,证明其具有特殊技艺,他们均穿袍服,手势造型独特,实际是幻术中的手彩戏法,眼神、表情配合着千奇百怪的魔术,并且都应是不受场所限制的即席献艺,有着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江汉考古》2006,(3):37-49,F0002,F0003
2001年4月至10月间,我们在西安市南郊马腾空清理了15座唐代墓葬。所有墓葬皆为南北向,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墓葬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可以看清的几例葬具、葬式皆为单棺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俑最为丰富,计有镇墓俑、男俑、女俑、动物俑等,其中男俑、女俑的中的半身俑时代特征明显,女俑的发式新颖奇特,造型生动,在隋唐考古中较为少见。加之又出土了四盒墓志,具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作为判断其年代的标形器。这批墓葬的发掘为关中地区唐墓谱系的建立增加了新资料,同时对其它地区唐墓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6,(6)
唐三彩粟特胡俑堪为唐时入华粟特人最真实、直观的记录,其所着服饰亦是唐代胡汉文化交融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粟特胡俑皆头戴尖顶高帽,身着交领、圆领或翻领袍服。腰束蹀躞带,部分或佩刀砾袋,或系褡袱。下均穿小口袴,足蹬靴。  相似文献   

6.
俑是明墓随葬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陶、木、石等材质。俑按职能可分为守门武士俑、乐俑、仪仗俑、侍俑四类,不同墓葬由于身份、财力、地域等因素,俑的种类及数量也各有差异。俑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以墓主人为中心进行展开,主要是按照守门武士俑—乐俑、仪仗俑—侍俑这一顺序进行陈设。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在墓葬中随葬种类繁多的明器,反映了"象其生以送死"的理念。陶质俑群就是众多明器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种类,蕴含着古代诸多社会文化信息及古人的信仰观念。其中的镇墓俑有显著的个性特点,放置于墓门两侧,一般意义上用来震慑鬼怪、保护亡者灵魂不受侵扰。宁夏固原境内北朝隋唐间的墓葬中,随葬有大量的俑群,彭阳新集北魏墓,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宇文猛墓、田弘夫妇合葬墓及唐代史道洛、史索岩等大  相似文献   

8.
杨瑾 《中原文物》2022,(4):56-66
甘肃武威慕容智墓所出彩绘陶(木)俑头戴风帽,身披长袍,领部套合在一起,相同类型俑像见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北魏墓葬及其他遗存中,并遍见于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与唐初墓葬及其他遗存中,成为墓葬随葬系统中程式化的组成部分。慕容智墓披袍俑在唐代墓葬多见大翻领披袍俑像的背景下,所显现的鲜卑特征反映了吐谷浑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与中原王朝、与所到地各民族、与西域诸族的交流互动,形成了逐渐融合为一个吐谷浑民族的风俗习惯。从更广远的欧亚地区来看,披袍并非仅见于中国,它是一个具有古老的游牧渊源且不断向周边地区游移的文化符号,出现范围很广,存续时间很长,具有世界性传播影响。  相似文献   

9.
白彬 《四川文物》2007,(3):56-60
猪首人身俑是川西五代两宋墓葬较为常见的随葬明器之一,可分站立、骑鼓或击鼓、手执锤钻三种不同类型。其性质不是十二生肖俑,亦不是墓主属相,而是古文献记载中经常提到的雷公。它在西蜀地区流行,与道教雷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俑名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和《文物》上曾有一些报告、图录、报导文章,把古代墓葬中出上的动物一类的"明器",称作马俑、牛俑、羊俑、鸡俑、狗俑、猪俑、骆驼俑……或总名之为动物俑或兽类俑。我认为这样的称呼动物类"明器",是不太恰当的,理由是:俑在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产业园一基建工地范围内,发掘了郑乾意夫妇墓。该墓为斜坡墓道多天井单室土洞墓,出土了陶俑、陶器、铜器和石墓志等物,具有隋末唐初的墓葬特征。郑乾意夫妇墓的发掘,为研究隋唐过渡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器物甚为丰富,完整及能修复的器物达到一千多件,不仅弥补了北朝东魏艺术的空白,还为北朝服饰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服饰套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头戴风帽或小冠,上着圆领窄袖衫,下着袴褶,有的外罩翻领短褐、套衣或裲裆等,如负箭箙俑、按盾俑、侍卫俑、文吏俑、风帽俑等;第二类头戴笼冠或小冠,上着交领广袖衫,下着长裙,腰束带,如跽坐俑、女官俑等;第三类头戴兜鍪,穿明光甲,裹腿裙,如按盾武士俑;第四类头戴毡帽或浑脱帽,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如胡俑、萨满巫师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对研究北朝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东魏乃至北朝服饰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3.
北朝是中西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墓葬中留下了大量的胡人形象。本文系统梳理了考古出土的北朝胡俑资料,将其分为仪仗、侍仆、伎乐杂技、行旅商人等几大类,并对各类型的特点与功能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毅 《文物春秋》2014,(1):14-23
北朝是中西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墓葬中留下了大量的胡人形象。本文系统梳理了考古出土的北朝胡俑资料,将其分为仪仗、侍仆、伎乐杂技、行旅商人等几大类,并对各类型的特点与功能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吕瑞东 《东南文化》2020,(6):126-134
1978年底,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中出土一组定名为五星俑的神怪俑。五星俑的形象与佛教中的五星形象基本一致,墓葬中的五星俑及佛像组合也与炽盛光佛图像组合相似,墓葬中随葬的五星俑应属佛教系统。唐宋时期,密宗炽盛光陀罗尼信仰流行,人们认为供奉炽盛光佛能达到"禳灾祈福"的效果,墓葬中随葬五星俑应该是佛教信仰在墓葬习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的十一个陪葬坑中出土了大批步、骑陶俑(图版叁)。其中有步兵俑一千八百多个,骑兵俑五百多个,这些步、骑陶俑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五百多个骑俑,制作精细,造型优美,战马形体逼真,骑士威武生动,在骑俑坑中,构成了阵容雄伟的骑兵群(图二、三、五)。从墓葬规模和有关情况分析,墓主人很可能是西汉文、景帝时期(前179—141年)一个地位很高的将领。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我国西汉  相似文献   

17.
为配合城镇基建,偃师市文物管理局先后抢救性发掘了三座唐代墓葬.共出土文物156件,其中M1~M2出土的俑类服饰、发髻已接近盛唐时期形式;M3已不见陶质随葬俑群,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粗犷的铁质动物.同时三方墓志的出土,为界定豫西地区隋唐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新的标尺.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多年来,在黄河流域发掘的某些唐代墓葬里发现了一些有关畋狩弋猎的文物。这些陶狩猎俑和壁画,对于研究当时贵族的畋游生活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应予以珍视。一.唐墓出土的有关狩猎的实物史料出土陶狩猎俑的墓葬有:唐右武卫将军使持节都督凉、甘、肃、伊、瓜、沙等六州诸军事凉州刺使上柱国同安郡开国公郑仁泰墓东、西第一龛出有男骑猎俑5件。其中有头戴红色风帽、面庞肥  相似文献   

19.
桃花山是岳阳地区古墓葬的密集分布区。1994年发掘的唐墓(M4)为带甬道的长方形砖室墓,平面为“凸”字形,墓室后部砌有棺台,在甬道两壁及墓室两侧壁设有12个壁龛,壁龛附近发现十二生肖俑。墓葬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计106件,其中绝大部分为瓷器,包括镇墓兽、武士俑、骑俑、胡人俑、女舞俑、各类侍俑及模型明器、日常生活用器等。器物制作虽不特别精致,但地方特征明显。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墓葬的时代为唐代初年,而随葬瓷器应为岳州窑产品。  相似文献   

20.
彭辉 《东南文化》2015,(3):81-91,127,128
1978年江苏溧阳宋代李彬夫妇墓内出土若干釉陶塑像,原简报所定的部分"五星神"、"二十八宿"塑像及"功曹"俑、真武像、力士俑、"金刚神像"等塑像分别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所记载的"十二辰俑"、"仰观伏听"俑、"天关地轴"俑、"廉路神"俑、"当圹当野"俑等特征相符。该墓是一座具有浓郁道教丧葬风俗特征的北宋时期墓葬,出土器物遵循了《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规定,墓志揭示了北宋时期溧阳李氏家族的谱系,是研究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宗教关系、墓葬制度和地方史志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