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甲骨文、金文以及两周金文中都存在"女"和"母"混用不分的现象[1],二者的区分在大部分文例中都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加以推定.但金文中有一些文例,按一般看法颇不可索解.金文中有一种"族徽+女或母"的文例,如女簋(3083[2])之"女",女簋(3084).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金文馘((戈耳)、(戈酋))字与其所从(目)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 )、( )、( )"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 )、( )、( )、( )"等字即(目)字.  相似文献   

3.
虢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姬姓封国,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对虢国的本来面目及其迁徙状况已模湖不清,致使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荣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水经·河水注》卷四:“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谓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678年)“灭小虢”。这是说西周春秋时期有东、西、南、北和小虢等五个虢国。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着它们的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仅就虢国的分封、名义与五个虢国的地望及其相关问题,略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井"字字形和意义的演变,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井"当其作为地名、国名、族名含义时即传统文献中的"邢"。甲骨文中的井(邢)方,金文中的井(邢)国其地望均在今邢台市一带,二者之间存在地名、地理上的传承关系。而西周封国邢国和金文中的畿内井(邢)氏是同宗关系,邢国是大宗分封于外,井(邢)氏是小宗留守裴内。  相似文献   

5.
虢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伟 《史学月刊》2001,9(2):22-27
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重要姬姓国,汉以后的文献中记载了东、西、南、北和小虢五个虢国.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周初周王所封只有二虢,一为东虢,一为西虢.由于西虢的东迁及其历史变迁,而有了所谓的五个虢国.  相似文献   

6.
虢国东迁考     
虢国是周代的重要诸侯国,但有关虢国的史迹,文献记载多有歧异,严重妨碍了虢国史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发现了大型的虢国墓地,90年代又有重大发现,为虢国史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三门峡虢国墓地中的高规格大墓年代都应属东周早年。虢国的东迁当在平王东迁时。  相似文献   

7.
梳理举族青铜器的出土情况,结合相关的甲骨文和金文材料,可以对举族在商末周初的分布、活动状况等进行分析。商代举族铜器集中出土于河南安阳、山东费县和长清,西周时期的举族铜器则主要发现于北京琉璃河,这些地点可能在当时都分布有举族的成员。这些情况与甲骨文和金文所反映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西周金文中的军事力量除去周王直属的"六(自)"、"八(自)"之外,还活跃着另外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族军,其在西周的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金文馘(■、■)字与其所从■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等字即■字。  相似文献   

10.
上村岭虢国墓地时代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会振 《华夏考古》2000,(3):55-57,93
关于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年代问题,随着1990年虢国墓地第二次发掘工作的进行,再度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考古学者们各抒已见,把虢国史研究和两周考古的断代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对此问题计有……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甲骨文中的"典""册"二字像简册还是龟册尚有争议,这关系到对我国文献的起源和简牍文献出现时代的认定,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撰文讨论。本文以出土实物和出土文献材料为据,对前贤的主要意见进行了述评,认为甲骨文"册"字的竖笔是竹简或龟版侧影的象形,因此典册可指竹简,也可指龟版。殷商时期甲骨、金石、竹木等都是文献的载体,甲骨文中的"典册"主要指祭祀文书和册命文书,而金文中的"典册"已经成为各种文书的通称。  相似文献   

12.
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的"■"字前人未曾论述,本文结合新出花东甲骨材料对甲骨文中的■、■、■字用法作了一番考察,认为它们实为一字异体,应释为"肇"之初文,含义上有"致送"一类意思;并强调了金文中"肇"字所从的"■"并非是"启"字,"启"在殷商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都是从"又"的,讹变成从"支"应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3.
安大《诗经》简"苂"字,金文与已公布的楚简文字材料中皆未见,但上承甲骨文,应释为"焚",读作"汾",表明安大简具有早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释“九十”     
郭沫若同志在《释五十》一文中曾指出。"十之倍数,古文则多合书。如二十作(?)若(?),三十作(?),四十作(?),骨文金文均如是。廿与卅今人犹用,(?)则废矣。"并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论述了甲骨文中五十、六十、八十等十的倍数均为合书,从而纠正了前人误读的一些甲骨文纪数。  相似文献   

15.
“令支”方国族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字形上对殷周甲骨卜辞、金文族徽进行分析,例证了金文族徽文字“■”、“■”即是“令支”的合文,“令支”为殷周时古国,地望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古有令支县故城。  相似文献   

16.
<正>目次一"俎(宜)"字考释二"■"释义三卜辞中"俎(宜)"用如适宜字四从"宜"到"义":义观念的出现在我国传统观念里,"义"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关于"义",专家对于这一观念基本完备以后的情况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对于其起源的情况则少有关注。事实上,从甲骨卜辞入手可以将"义"观念的起源追溯得更远。我们的讨论从甲骨文"俎"字开始。  相似文献   

17.
北京昌平区白浮西周墓出土了带有"其祀"的铭文以及"■"和"■"的族徽,表明该墓地是商周时期"其"国首领或贵族墓葬。其族属既不是商人也不是周人,而是当地土著部落方国"其"族人。结合其他甲骨文和金文来分析,"其"国作为一个部落方国,在商周时期与中原王朝是一种由敌对、臣服到最终融合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8.
梁宁森 《中原文物》2007,(4):98-101
虢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封国,虢国贵族的姓氏名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多变,但总体上仍遵循周制。  相似文献   

19.
一并非“冬雷震震”在商代甲骨文里,有字如图一。此字罗振玉释电,叶玉森释雹,郭沫若释虹,陈梦家释(阝齐),于省吾、孙海波释雷。金文有罍字如图二。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雷字就是金文罍字的前身。《说文》:“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所以罍即畾,就是雷字。它不过是被假借作为罍字罢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新近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人名"■人■""■人量""我人由",并把"某人某"结构解读为"某母族之人某子族人名(或私名)",为商代母族分离出子族的族属形态提供了依据。并讨论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王某"与"某丁人某"问题,"王某"非王族,应如林沄先生所说,宜解读为"士某";"某丁人某"应如陈剑先生指出的,要从宗法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