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讷河库勒浅墓地早期墓葬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其陶器进行分组和墓葬分段研究及年代推断。通过其与二克浅墓地早期墓葬的对比研究,认为二者差异显著性质不同,库勒浅墓地早期墓葬属于白金宝文化,而二克浅墓地早期墓葬应属白金宝文化和汉书二期文化之间的过渡类型遗存。  相似文献   

2.
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准格尔旗大饭铺墓葬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发掘者认为其年代为北朝时期,属于鲜卑遗存.本文通过该墓地与中外出土的匈奴墓葬考古资料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出土陶器与铜镜的对比研究,对准格尔旗大饭铺墓葬墓地年代和族属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该墓地应属于东汉时期匈奴遗存.  相似文献   

3.
汉代考古遗存埋藏性质以墓地为主。墓地的埋藏结构是一种平面堆积,小面积发掘所能获得的信息极为有限。埋藏形态上,汉代墓葬多为砖结构,并盛行合葬,砖结构的墓葬容易遭到破坏,而合葬墓的形态给墓葬年代的判定造成一定障碍。汉代墓葬的埋藏制度不够清晰,使我们建立汉代墓葬的等级序列并进而复原汉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存在困难。汉代考古遗存在埋藏内容上的丰富与贫乏并存,既拓展了我们的研究领域,也局限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对汉代考古遗存基础材料的系统发掘、及时整理、全面报道以及重视对陶器的研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大致是指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期),但也包括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仰韶晚期的偏早阶段.近年来,由于灵宝西坡、邓州八里岗、三门峡南交口等墓葬和墓地的发现,使得目前有了更多的材料,可以对这一时期墓葬和葬仪的一些情况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本文简略讨论了这个时期相关墓葬的年代,概述了对这些墓葬葬仪的认识,并对这个时期仰韶文化葬仪与周邻文化葬仪之间的联系有所讨论.  相似文献   

5.
河北阳原地区发现、发掘的西汉墓葬中,北关及三汾沟墓地发现的西汉墓葬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西汉时期这一地区墓葬的风格和特点。这两处西汉墓地发现的墓道上的建筑遗存及墓穴内的木构设施,与墓葬等级及墓主身份地位等较为相符,体现出与墓葬修建、墓主下葬、墓葬祭祀及墓葬保护等有关的诸多内容,反映出阳原地区西汉墓葬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除沿用本地区墓葬的特征外,还存在对其他地区丧葬文化的吸收、借鉴、模仿和改造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丧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对汉代墓葬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林留根 《东南文化》2011,(3):101-111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有明显的祭祀功能,墓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则为墓地标识和祭祀。土墩墓营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祭祀行为是对墓葬建筑的焚烧毁弃。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应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是西周早中期玉器的代表,通过对其形制的分类,分析了不同种类玉器在墓葬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的葬仪。并以三组夫妻并穴合葬墓为例,探索西周早中期应国在用玉制度上体现出的性别因素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蒙古和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是匈奴遗存的主要分布区,遗存的主要形式是由数量不等的墓葬组成的墓地,墓坑上面的石头堆积以及有些墓坑的形状和规模至今仍然能够很容易分辨出来。在上个世纪,俄罗斯和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对上述地区的部分墓地进行了局部的或少量完全的发掘。根据这些发掘材料和墓地现存的墓葬地表情况可以看出,很多匈奴墓地之间存在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很多墓地分成以一个较大墓葬为中心、周围分布规模较小墓葬的一个个墓群;不同级别的墓地,其中心大墓的规模以及其周围小墓的规模都有差别。目前,在上述匈奴墓地中对墓葬分布及其分…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墓葬获得了较大发展,墓地祭祀设施和遗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两汉帝王陵墓的此类设施较为全面,为研究汉代帝陵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就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来讲,祠堂为墓地的主要祭祀设施,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祭祀性设施和遗存,这些设施的具体内容、数量、分布区域、时代延续性等较之祠堂有明显差异,一些还具有较突出的特殊性,但能够与祠堂相互补充,综合反映出汉代墓地祭祀设施的多样性,体现出汉代墓祭的发展、影响及其内容、内涵等。  相似文献   

10.
王华  张弛 《考古学报》2021,(2):297-316
目 次 一 居址中的动物遗存 二 墓葬与祭祀坑中的猪下颌骨分析 三 结论 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邓州市区东约4公里的白庄村北,该遗址是南阳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屈家岭和石家河等文化的动物遗存,并发现少量前仰韶时期的动物骨骼.本文主要通过仰韶文化时期动物遗存和前仰韶时期动物遗存的研究,探讨这一时期的生业和葬仪等问题. 八里岗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动物遗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出土于地层、灰坑和房址中,这类遗存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性质上属于"生活垃圾",与人类的生业活动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仰韶时期的动物生业模式,包括人类获取动物资源的种类与方式、家猪饲养状况等.第二类集中出土于墓葬和祭祀坑中,一般认为此类遗存与人们的仪式性活动密切相关,反映了动物的社会意义或文化意义,八里岗遗址此类遗存十分丰富,墓葬和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猪下颌骨,为探讨猪在仪式性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仰韶时期家猪饲养状况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洪猛  杨明 《北方文物》2020,(2):36-44
大马各庄墓地是东周燕文化重要资料,部分墓葬可分为四组,年代跨度不出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墓地整体由北向南排序。大马各庄遗存形成背景复杂,有关内涵呈现较强的非燕文化因素。所属人群为春秋时期燕文化平民乃至贫民阶层。社会较为均等化,演进历程或体现了不同人群逐渐融合。此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东周燕文化尤其是春秋时期其南部区域文化与社会面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蛤蟆墩墓地是甘青地区沙井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之一,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文章梳理了蛤蟆墩墓地的墓葬资料,依据出土动物骨骼的数量将20座墓葬划分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蛤蟆墩墓地的墓葬构筑方式、葬式、随葬品及墓主的性别、年龄等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墓葬布局、人群构成和社会分工,揭示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正>考古学是一门以人类行为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研究目的是揭示遗存背后复杂的社会形态、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多元化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人文话题。在各类型的考古遗存中,只有墓葬是直接关乎生命与死亡的遗存,反映了古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精细化和自然科学手段的不断介入,我们从墓葬中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准确,如何阐释这些关于死亡(也是关于生命)的信息,也就成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在回顾墓葬考古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刘锐 《文博》2013,(2):35-43
本文通过考察东阳西周墓地墓葬基本特征,对其进行了墓葬等级划分和文化因素分析,探讨了东阳墓地的西周早期至晚期的等级结构和人群构成问题,指出其早期的统治者可能是从泾河下游的带有北方民族特征的商末遗存中分封至此的,具有尚武、好战的特征,其与土著殷人共同组成东阳人群。其从早期至晚期的文化特征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窥视到西周社会的某些特征:诸如地缘性社会、西周文化的强大氛围等。  相似文献   

15.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河北涞水张家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商周时期墓地并发掘墓葬10座。墓地布局有序,墓葬方向相近,但被盗严重。经考古学研究与测年分析,其中8座墓葬属西周早期墓葬,墓主可能与西周早期进入华北平原北缘的周人相关;另外2座属晚商时期围坊三期文化墓葬,填补了围坊三期文化在潮白河以西墓葬遗存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2005~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四次发掘了鹤壁刘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墓地基本完整揭露,发现墓葬338座。本文拟从墓地选址、墓葬布局、墓葬形制与结构、葬式葬具、随葬品组合、特殊葬俗等几个方面对其葬俗葬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以期裨益于夏代中原地区下七垣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葬仪是古希腊人的重要仪式之一,古风时代希腊人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包括净化、停灵、出殡、埋葬等仪式在内的丧葬仪式。古风时代的葬仪活动奠定了古希腊人葬仪的基本形式,在古风时代初期私人葬礼盛行,到了后期,城邦立法对私人葬礼多加限制,葬礼规模减小。本文以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葬仪为题梳理了葬仪的过程,进而探讨葬仪活动在希腊古风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神墩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存兼具环太湖地区、宁镇地区与皖江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特点。虽然其早期部分遗存与骆驼墩遗址相类,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晚期以陶鼎为代表的遗存可归入骆驼墩文化。根据遗址(4)层下墓葬间的层位关系及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将这批墓葬由早至晚划分为三组,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墓地的形成、布局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侯马上马墓地曾于1959年和1961年进行过两次发掘,主要收获已分别作了简要报道。 1963年9月,在上马墓地西侧又清理墓葬1座,编号为63H18M15。1973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对墓地的范围、墓葬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墓地及其附近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周代遗存。1973年冬季开始对墓地进行有计划的发掘,按照规划将墓地划分成6个发掘区(图一)。至1986年末,发掘面积已达150 000平方米,占墓地总面积的80%左右。共清理周代墓葬1390余座。其中车马坑  相似文献   

20.
2010年9~10月,为配合新疆中泰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煤矸石厂和电厂灰场的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处厂区用地所涉及的西沟墓地、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遗址2处。出土铜、陶、骨、铁等文物近200件。遗址为青铜时代遗存。墓葬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为早期铁器时代苏贝希文化的遗存。晚期墓葬为公元7~8世纪的遗存,出土文物反映出多样化的文化因素,弥补了天山北麓地区唐以后考古材料的空白,为该地区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