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英国曾企图与日本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后因日本于同年12月单方面废除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6年1月退出伦敦裁军会议而未能实现,但英国并未因此放弃其牺牲中国利益以绥靖日本的政策。1936—1937年英日之间又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谈判,本文试图对这次谈判中的对华关系方面做一说明,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酝酿期间两党秘密接触的史实,大都已公诸于世。只是对于1936年1月国共两党在莫斯科所进行的这次谈判,由于至今谈判经过及有关文件未予公布,人们知之甚少。笔者有幸在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查阅到中共谈判代表王明与潘汉年关于这次谈判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1936年9月,因为“成都事件”(1936年8月,成都人民为反对日本在成都强行设领事馆,而自发殴毙两个日本人),中日双方重开外交谈判。日本企图借此机会压迫南京接受“广田三原则”(由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1935年10月提出,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4.
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进行之间,我没有参加,只是在1937年5月至9月,我参加了这个谈判。蒋介石为什么不前不后要在这个时候让我参加?我估计我是他手中的一张"牌",这时用得着我所搞的那一套,所以把我这张"牌"抽出来,打出去。  相似文献   

5.
1936年1月,宋庆龄应宋子文之托,安排董健吾前往陕北,向中共中央传递国民党寻求与共产党接触谈判的信息。3月,董健吾从陕北带回中共方面的五项答复条件。由此,中断了近十年的国共两党中枢的直接联系开始得以沟通。宋庆龄以她特殊的身份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国共两党接触谈判牵线搭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有一则人们未知的重要情节,即董健吾从陕北带回了林伯渠1936年3月3日写给宋庆龄的一封重要信函。信文如下:庆龄同志:不通音问弹指十年,每从报纸得悉言动,知耿耿此心虽海角天涯,而如在一室也。正值红军东进抗日之时…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1999,(11)
国共两党从1936年开始秘密接触,1937年谈判合作,一直到整个抗战期间,实际上都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谈判。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双方的谈判更是达到最高规格,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亲自出马,美国杜鲁门总统也派来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充任特使居间调处。国、共、美三方组成全套班子,整整搞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弄到1946年底还是以破裂告终。两党从1946年夏实际上就已经拉开架式大打起来,只打了一年,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已经十分接近了;打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  相似文献   

7.
<正>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国家的地位和工会运动所扮演的历史性政治角色,导致法国社会关系的制度化相对较弱。工会之所以很少像许多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被视为劳资关系中的一个角色而加以分析,其原因正在于此。工会直到很晚才得到法律认可(1884年)。工会之所以迟迟不被承认,原因首先是政治方面的。雇主与工人运动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建立稳定制度的重大障碍,这种紧张同样见诸各行业之间的关系。集体谈判直到很晚才获得合法身份:1919年的第一项法律因为资方的拒绝而告吹;1936年的第二项法律确立了集体谈判的前提;1950年,各部门的集体谈判才得以制度化;1982年的立法将强制性的谈判扩展到各个企业。  相似文献   

8.
正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爆发。举行停战谈判签订停战协议实际上,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力促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9.
关于1936年国共两党秘密接触经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1936年国共两党秘密接触和谈判的历史过程,近年已有多文论及。其中,尤以李坤和李海文的文章为最早和最系统全面。此后,虽还有大量文章著作涉及这一课题,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某些史实的叙述,仍然不够准确。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36年下半年发生在中日国交调整期间的成都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但也为重启交涉创造了契机。交涉过程中,日本企图借成都事件一揽子解决以往的各项悬案,从而导致外交谈判的重点出现偏移,谈判的目标由解决具体事件转为全面调整国交。由于双方分歧过大,交涉难以进行,最终谈判被迫退回到“就事论事”的层面,有限度地解决了成都事件。“蓉案”引发的中日交涉,表明了全面抗战爆发前中日两国调整关系的意愿,但由于双方存在明显分歧,国交调整所取得的成果有限。  相似文献   

11.
周小舟1912年11月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1936年初,他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与国民党在南京举行的谈判,出色完成任务。同年8月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被调到中央军委任毛泽东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夕,周小舟与黄克诚、王首道等率军南下组成新的湖南省委,后历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兼任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等  相似文献   

12.
1945年秋,抗战结束,转入民主建国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7日,他应词坛宿将柳亚子之求,在红岩村住处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将自己1936年2月写的一首旧作抄寄柳亚子,这就是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吟不衰的《沁园春&;#183;雪》:  相似文献   

13.
陈晖 《民国档案》2006,(1):43-50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促使国民政府内外政策逐步发生变化。对外方面,同苏联的关系有所改善,对日本态度趋于强硬;对内方面,国民政府在仍然坚持“剿共”政策的同时,乘中苏接近之机也打算利用抗日的旗帜同共产党谈判,以便“政治解决”中共问题。1936年初,蒋介石派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人王明直接进行会谈。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和谈判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积极的成果,但对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铺垫作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讨会,在2003年编辑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文件集第四卷下册①中,公布了1936年1月17日、22日和23日王明同邓文仪三次会谈的记录,以下三份文件均译自上述文件集。  相似文献   

14.
阎稚新 《炎黄春秋》2005,(11):63-64
1936年8月,阎锡山邀请薄一波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中共中央北方局组成以薄一波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开展统战工作。11月3日,薄一波抵达太原。翌日薄同阎锡山会面谈判,阎同意薄一波等接办和改组牺盟总会领导机构,27名新委员中,21名是秘密共产党员,7名常委中有6  相似文献   

15.
《雪》横空出世1945年秋,抗战结束,转入民主建国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7日,他应词坛宿将柳亚子之求,在红岩村住处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将自己1936年2月写的一首旧作抄寄柳亚子,这就是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吟不衰的《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16.
龚娜 《黑龙江史志》2013,(9):118-11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不仅是中国的朋友,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1936年,斯诺前往苏区采访,开启了中共对美交流的大门。1960年,斯诺来华带回来了中国希望恢复与美国谈判的信号。1970年,斯诺再次访华,直接促进了中美的建交。斯诺的三次来华经历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中美关系,其本人也成为中美交流的使者,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乘专机抵南京。蒋下令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立即扣押张学良。知其内幕的宪兵司令部上尉书记官廖逸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捕,在狱中交待了宪兵看押张学良时的一些内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经过谈判,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  相似文献   

18.
1936年初夏,在德国和中国为广泛加深双边关系而持续数月的紧张谈判达到高潮时,中华民国政府首脑蒋介石元帅收到了法西斯德国领袖及帝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签于1936年5一月13日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谈到: 我非常满意地欢迎您决定实施同德国进行友好合作的建设工作。我以很大的兴趣在关注着您的工作,并愿意支持您的努力。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对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我感谢您对这种情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见,坚信在我  相似文献   

19.
李仲明 《民国档案》2001,13(4):75-8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反对内战,果断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蒋介石终于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同意谈判条件后,张学良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送蒋回宁。本试就12月12日-12月25日这十几天张学良在国内外舆论、国民政府主战派逼迫、主和派求和等较为复杂局势下的应变决策,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1945年8月28日,为了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毛泽东主席从延安飞赴重庆,亲自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曾家岩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毛主席和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亲切相见,并向柳亚子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使柳亚子先生看清了时局发展的方向,增强了人民革命必胜的信心。柳亚子先生即席赋诗,赞颂毛主席敢于深入虎穴谈判是"弥天大勇诚能格",犹如"雨霖苍生",给苦难中的人民带来了希望。10月初,柳亚子先生再次拜会毛主席,并向毛主席"索句"。毛主席就将自己于19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