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左翼记者伊罗生19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论坛》的出版发行和随后发生的"伊罗生事件"的解决,前者依靠租界的活动空间,后者有赖于治外法权的效力.租界提供了容纳编辑人员进行地下工作的空间,治外法权则给予了主编切身的保护,以刊物为阵地、以主编为纽带,中共地下党人、美国记者伊罗生和各界在华左翼人士三方实现了有效的"跨国合作".考察《中国论坛》在租界的持续运作与治外法权在"伊罗生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为深入理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之"国际性"特质提供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实例.  相似文献   

2.
《江淮文史》2001,(4):F002-F002
董寅初,191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印度尼西亚归侨。1938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去香港,参加《中报》的编辑工作。1938年旅居印度尼西亚达维亚(现雅加达),在《天声日报》工作。随后,创办《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1942年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逮捕入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始获自由。  相似文献   

3.
梅志 《纵横》2012,(3):10-13
胡风是中国左翼文化阵营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鲁迅的学生,曾经受到鲁迅的充分肯定。耿直、易于招怨,但“是可以接近的”,这便是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七七事变之后,胡风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他说,《七月》不是少数人占领的杂志,相反地,它倒是尽量地团结而且号召倾向上能够共鸣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1999,(12)
兰德的伊罗生传记最早知道美国记者伊罗生的名字,是因为他和鲁迅的关系。从《鲁迅全集》中知道,当年他曾在鲁迅指导下编选、翻译过一本中国现代小说集《草鞋脚》。后来在撰写刘尊棋的传记时,我才第一次较为清楚地了解到伊罗生在中国的大致活动情况,了解到他曾在上海创办了一本英文刊物《中国论坛》,专门发表左翼作家的作品和中共地下党提供的文章。当时在北平被捕入狱的薄一波、刘澜涛、刘尊棋等人,便是从《中国论坛》上得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消息的。狱中支部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国大刊《东方杂志》 近代中国第一大刊《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办的大型标志性刊物.它是由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率先提议创办的,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办刊宗旨.最初刊名为《东亚杂志》,面向东亚地区发行.不巧的是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已有一本德文《东亚杂志》.两本同名杂志同办在上海,容易让读者分辨不清,也会抵消杂志的影响、妨碍刊物的发展.于是,夏瑞芳等人经过商讨,主动将其改名为《东方杂志》.  相似文献   

6.
正《汇报》是近代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6月16日创刊于上海,由广东人邝其照主持报务。同年9月1日,由英国商人葛理出名承顶,易名《彙报》,聘管才叔为主笔,1875年春夏间停刊。1875年7月16日改名《益报》重新出版,12月4日停刊。[1]关于《汇报》的创办,《申报》曾有这样的报道:"现闻粤人拟在上海另开新闻馆一所,首先倡捐者,上海令叶邑侯也,倡议开馆者,唐君景星诸人也,倡立馆规者,容君纯甫也,主笔诸君,皆延  相似文献   

7.
胡兰成,浙江省嵊县人。早年在广西省与王公度等人在一起,后去香港,办过《自由评论》等杂志。1938年12月,汪精卫投日赴河内转上海,胡在此时投靠汪精卫。1945年日本投降,胡销声匿迹。汪精卫离重庆,班底不齐,搞舆论的人,更感不足。那时,重庆中央社与《中央日报》,迭次播发吴稚  相似文献   

8.
左文 《纵横》2008,(1):44-48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与《大众文艺》、《萌芽》、《拓荒者》等左联期刊一样,  相似文献   

9.
正前言(一)围绕自由、权利的"直接保障主义"和"间接保障主义"在展开本论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作为专业术语的"直接保障主义""间接保障主义"(以下这两个专业术语的引号省略)。这两个专业术语,是中国宪法学界从包括战时(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内的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使用的学术用语。因为本文的分析对象主要是1936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和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而这两个宪法与这  相似文献   

10.
《救亡日报》社及其印刷厂的旧址张子模《救亡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创建的报刊之一。创办地点首始于上海,直接创办人是夏衍、阿英等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及其仁人志士。最初创办之际正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云集在上海的左翼革命文化工作者,本着热...  相似文献   

11.
正陈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36.9万字,79元陈雁著《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一书,是在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战争与性别"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并被列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之一。作者以1932年至1945年的上海女性生活为中心,跳出了"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的写作窠臼,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尽力探究战争与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有的介绍秋瑾的文章,说她在1906年秋创办的《中国女报》是中国第一份女报。这是不对的。在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份妇女报刊,是1898年上海桂墅里中国女学会主办的《女学报》。维新派们为了开风气,促变法,在较为开化的上海建立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黄漱六建  相似文献   

13.
1930年,由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直接领导和组织的左翼戏剧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戏剧运动的主流,它在戏剧战线上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在话剧创作和演剧艺术上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将我国的话剧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其间,在广场剧创作和演出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当推《放下你的鞭子》,从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抗战结束,这部剧在大江南北演出次数最多,甚至到美国演出惊动了罗斯福总统。本文为读者讲述这部抗战名剧诞生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4.
张雷 《文史春秋》2007,(12):33-36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资本家枪杀纱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打伤多人,这一事件激起了上海各界人民大规模的反帝斗争。5月30日,上海各界民众在上海租界游行示威,英帝国主义竟下令向示威群众开枪,打死13人,打伤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一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义愤,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由此来临。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引导并推动反帝斗争的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决定立即成立上海总工会,号召全上海人民团结起来开展"三罢"斗争,并决定由当时负责党的宣传工作的瞿秋白主持创办《热血日报》,通过这一舆论阵地宣传党的斗争政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鞭挞军阀政府的卖国媚外外交,指导人民的反帝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925年6月4日,《热血日报》在上海正式创刊,作为  相似文献   

15.
萧三,原名萧子暲,生于1896年10月10日,湖南湘乡人。五四运动前后与毛泽东一道从事社会活动,参与组织新民学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学习期间。1924年1月列宁逝世,参加列宁护灵活动;曾和陈乔年将《国际歌》译成中。同年夏回国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到了上海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1927年去苏联养病期间,作为中国左翼作这联盟代表,参加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工作,主编《国际学》中版,写有大量艺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和革命的领导人物。1939年回到延安,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翻译部主任等职,主编《大众艺》等刊物。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委员等职。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中外化交流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先后出版《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平之路》、《萧三诗选》等书。“革”中遭迫害,被非法关押了7年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返坛。1983年2月在北京病逝。  相似文献   

16.
张志生 《百年潮》2007,(10):80-80
张仃辽宁黑山人。擅长中国篆书、焦墨山水画、漫画、工艺美术。1932年进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1936年到南京,在《上海漫画》、《泼克》、《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作品曾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1938年到西安,举办漫画学习班,主编《抗敌画报》。后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哈尔滨任《东北画报》主编。  相似文献   

17.
任媛 《文史天地》2022,(4):47-50
一、上海外侨的"英国官报" 《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是1843年上海开埠后创办的第一份近代在华英文报纸.1850年8月3日(道光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其初创乃为上海外侨外商服务,旨在呼吁各国关注上海及广阔的中国市场.所以它刊载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左翼作家空前活跃,他们在国内成立了左联之后又拓展海外阵地,在日本成立了东京分盟,这是左联在海外惟一的组织。东京分盟与国内及日本左翼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研究左翼文化,译著进步书籍,创办刊物,吸引和团结了中国留日学生及流亡日本的中国文人。《左联惟一的海外组织——东京分盟》一文介绍了该组织成立的经过及活动。  相似文献   

19.
评《努力》在“歧路”前的摇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润鱼 《民国档案》2002,3(3):56-61
《努力》,即1922年5月7日由胡适创办的一份周报。这份周报在近代中国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既是五四新化统一战线终结的标志,也是作为社会中间性力量的自由知识分子相对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胡适等人创办这份报纸的本意是为了“向政治上去努力”,结果却以“谈艺”告终。《努力》在“谈政治”还是“谈艺”“歧路”前的摇摆,不仅折射出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改革的异常艰难,也给人们识别自由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提供了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20.
台湾学者李敖在大陆已出版了数十种著作,甚为畅销,这位蜚声海内外的作家,青年时,曾深受他大学时代老师殷海光的影响。殷海光原系国民党《中央日报》主笔,辞职后到台湾大学任教,1949年11月,他与胡适、雷震、王世杰、杭立武、傅斯年等人共同创办了《自由中国》半月刊。《自由中国》创刊后,担任了主笔的殷海光如鱼得水,在《自由中国》上发表了大量抨击蒋介石黑暗政治的政论文章,在台湾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国民党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刚刚步人台湾大学的李敖,对殷海光的政论文章及为人、气魄、学识佩服不已。1957年3月,李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