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与日本的文明开化祝曙光列宁指出:“铁路是资本主义工业的最主要的部门即煤炭和钢铁工业的总结,是世界贸易发展与资本主义民主文明的总结和最显著的指标”①。自从1872年日本建成第一条铁路以来,铁路在日本这个岛国上迅速延伸,1906年突破5000英里,形...  相似文献   

2.
张晴 《黑龙江史志》2014,(14):38-40
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入,旧有的幕府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中下级武士中的有识之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幕府统治,建立起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新生的明治政权在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通过学习欧美异质文明,从而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文化进行建构。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文化建构促进了日本民众思想的解放,为明治政府顺利地推行各项维新政策奠定了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3.
戴宇 《日本学论坛》2003,41(4):23-28
《今日之日本》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在明治19(1886)年的南洋巡航中用英文所写下的一篇向西方世界展示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状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志贺重昂期望通过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之状况,向西方世界表明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同西方国家一样的近代文明国家、国民国家,以取得西方国家对日本近代文明国家身份之认同,进而谋求在西方列强势力不断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情况下,维护与追求日本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治初期,在维新政府主导和民间进步人士的热烈响应下,日本举国兴起大力破除封建旧事物、大规模移植欧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即文明开化的广泛社会运动。它铺天盖地而来,席卷日本列岛。在短时期内改变了社会历史面貌,日本近代化的航船从此启锚扬帆。其间,尤以明治前十年文明开化的高潮期最为活跃、精彩。因此,本文拟就近期间文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政治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自明治政府建立后,国家的各项政策,各类活动,都是围绕着怎样越过重重海涛,将资本主义的触角从岛国伸至大陆。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争夺一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展开的。人们一般用“大陆政策”这个概念去概括它。从1868年至1945年,是“大陆政策”形成发展,膨胀乃至崩溃的77年。日本军  相似文献   

6.
福泽谕吉(1835—1910)是日本明治初期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民族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日本近代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就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民族性加以论述。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治确立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具体措施方面,明治政府决定:不惜重金聘请外籍专家、教师,帮助日本培养实行资本主义近代化急需人才;向国外派谴留学生,摄取先进文化教育。这一切,促使福泽谕吉认识上的飞跃,消除了他对政府所持的怀疑态度。注意力转向著书立说,开始潜心宣传他的  相似文献   

7.
“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改变日本人观念的改革运动。笔者认为:“文明”就是一种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相对说来比较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开化”就是为达到这种“文明”的目标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日本的“文明开化”就是日本人在受到欧美各国文化的冲击时,为保存、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所做出的应变反映和积极进取的行动。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五条誓文》,到“富国强兵”、“殖  相似文献   

8.
第五节德国唯心论移植史从上所述可以察知,到明治二十年前后,占据着日本哲学界位置的,主要是实证哲学(孔德、穆勒)和进化论(达尔文、斯宾塞)以及原有的东方意识形态的哲学。德国唯心论只不过由少数人片断地介绍过。很显然,这是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根据“开化主义”,在要求暴力的原始积累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迅速相适应的时代,哲学也不能不采取和政治的、社会的生活密切相结合的形态。实证主义和进化论作为最适应于这个形态的东西被迎接过来,“纯正哲学”的德国唯心论在哲学家的头脑里还没能形成它的完全形象乃是自然的。  相似文献   

9.
列宁指出:“19世纪末,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殖民地,是外交史和对外政策史上众所周知的事实。” 19世纪70年代,新兴的日本,既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又是一个经济  相似文献   

10.
明治初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以图尽快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摆脱备受欺凌的地位。其中,“文明开化”始终是喊得最响的口号,为其它两项国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人“求知于世界”的愿望。文明开化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倡导教育。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的似为时任兵库县知事的伊藤博文。此后,大东义彻等人也相继认识到“教育乃是国家之本”,“现今欧洲之富强者,无不盛行教化,无不开启人智”。①1871年,明治政府组成了岩仓具视考察团,肩负着促使日本近代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王芳 《沧桑》2010,(1):231-23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华人世界再掀“张爱玲热”,并且从“张爱玲热”扩展到“上海热”。从表面上看,近年来文学创作中的“上海热”,热的是作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老上海的文化及其魅力,实际上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之痛与重写历史、建构想象过程之难。  相似文献   

12.
一次大战后,日美矛盾成为远东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焦点,与美国争夺中国市场成为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和出发点。由于美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和日本资本主义本身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日美两国经济关系的消长成为影响日本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20年代日本外交标榜“与欧美列强协调一致”、“不干涉中国内政”和“经济往来”,即所谓“协调外交”。30年代初起,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折点,这一国际协调外交迅速向武力外交转化。经“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直至挑起珍珠港事变,导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引起日本外交剧烈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一战后日美矛盾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探讨这一时期日美两国经济关系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代的日本由于“脱亚入欧”,成为在“西力东渐”威压之下亚洲国家不断失去自我时代的唯一例外,因而学习西方,实现文明开化的合理性,为同属亚洲的诸国家所认同。但与此同时,日本的对华观也开始骤变,从“脱亚论”在甲午战争中的典型运用,以及其后蔑华观演变为日本普通民众的群体意识、以及日本对华知行变化的相承关系可以看出,“脱亚论”与...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一批法西斯青年将校打着“昭和维新”的旗号,掀起了“国家改造”运动。这个运动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特别是日本下层法西斯运动的重要部分。震惊内外的“五一五”事件(1932年)和“二二六”事件(1936年)是其中的两起大事。这两起事件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关于青年将校运动,我国史学界还没有专文涉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运动?它在思想上、行动上的特征是什么?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的思想舆论界,甲午战争的性质被普遍认为是“开化对保守的战争”、“文明对野蛮的战争”,日本方面将这场获得加入帝国主义阵营的通行证的侵略战争美化成为“圣战”、“义战”,在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争结束之后,一些思想家如内村鉴三转向了和平论,而大多数则如德富苏峰那样走向了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无疑是日本试图获取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并进而向中国本土扩张的一次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但在当时的日本,朝野、尤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社会舆论,却普遍认为这是走上文明开化之路的日本与顽固守旧、拒绝现代文明的中国之间的一场有关“文明”的冲突。这一认识的思想资源何在?其内在本质又是什么?本文试图对福泽谕吉、内村鉴...  相似文献   

17.
小泉八云于1890年赴日,后加入日本国籍。他的作品洋溢着对日本古老文明的赞美、怀念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辛辣批判。这使得他在当时倡导“和魂洋才”的明治日本中期成了“日本文化发现的恩人”。经历了从英国、法国、美国、再到日本的流离生活,使得他对异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本文将从比较文化论角度通过分析小泉八云对日本文化的受容及其文学作品,探究小泉八云对异文化以及自身归属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最初发生在14、15世纪的西欧,在此之前,人类文明已经历了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大约在7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率先点燃文明之光,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也相继出现远古文明,这些就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起初,这些文明波及的范围都很小,随后逐渐扩大,开始了文明扩散的过程。某种较高程度的文化从一个中心向四周扩散,使周围较低发展水平的文化受其影响而融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地区性的文化。当地区性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2012,(12):116-117
最美特色风景根博园开化根博园孕育了"根魂诗韵.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它将历史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根雕艺术文化巧妙集于一体,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走进钱塘江发源地开化,山水秀美自不必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里的"艺术"也很厚重,这个"艺术"就是根雕。千百年之树枯死,工艺师们依据不同的材质、形态,经过创意、构思,蒸、泡、剥、锯,精雕细刻,将枯根化腐朽为神奇留存于世,将灰飞烟灭的过程用根艺定格。  相似文献   

20.
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中,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不能一下子剥夺或排挤私人资本,也不能听任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地发展。从科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考察,武汉市根据中央政策对资本主义商业及其零售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前私营零售业的基本情况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横跨长江,汉水,依托“两湖一平”(洞庭湖、邵阳湖。江汉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