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瓯的酒器     
酒器是我国酒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瓯历史源远流长,酒文化底蕴丰厚。从建瓯出土的商代中晚期青铜觚这一贵族王侯饮酒的酒器,就可印证建瓯有3000年酿酒历史,称得上是“酒城古都”。  相似文献   

2.
陈彬铨 《神州》2011,(20):24
区域的物质、生产形态决定了区域文化与区域精神的特质。本文是作者主编《建瓯历史文化概揽》一书的《编后记》,作者在熟稔家乡历史、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对闽北重镇、福建历史文化名城建瓯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作了简要的溯源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陈彬铨 《神州》2011,(9):24-24
区域的物质、生产形态决定了区域文化与区域精神的特质。本文是作者主编《建瓯历史文化概揽》一书的《编后记》,作者在熟稔家乡历史、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对闺北重镇、福建历史文化名城建瓯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作了简要的溯源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四大变迁,城市标志 坐落在建瓯老城区中心的“五凤楼”。当地民间俗称鼓楼。它的前身是汉末建安立县时(196年)修建的“子城”南门(也叫“双门”)的遗址.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800多年来.“五凤楼”历经四次重大变迁.现已成为建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性建筑。  相似文献   

5.
陈彬铨 《神州》2011,(26):35+55
建瓯古称建州,乃闽北中心城市,为汉县、吴郡、唐州,更有宋时八闽第一府的美誉,为文化名城。建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情独具。特别是建瓯美食文化,声名远播。本篇以文化人的角度,对建瓯饮食的特色、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作了简要的溯源与论述。  相似文献   

6.
陈彬铨 《神州》2011,(11):35-35,55
建瓯古称建州,乃闽北中心城市,为汉县、吴郡、唐州,更有宋时八闽第一府的美誉,为文化名城。建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情独具。特别是建瓯美食文化,声名远播。本篇以文化人的角度,对建瓯饮食的特色、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作了简要的溯源与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据《建瓯县志》(1994年版)的不完全统计,晋代至民国,建瓯有记载的重大水灾有44次,多发生在每年五六月中旬;1949年至1988年间有水灾的年份占28年,尤以1952年和1982年较为严重(历年水灾概况附后)。建瓯为何与水灾结缘?建瓯的繁茂森林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正>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汉语方言的人,大都把闽方言分为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和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两大类。其实,福州话只能作为闽东方言的代表,真正能代表闽北的方言是通行于闽北大部分地区的建瓯话。因为福州话在闽北大部分地区是不能通行的,而建瓯话通行闽北的建瓯、松溪、政和、建阳、武夷山等县(市)及南平、浦城、顺昌的部分乡镇,使用  相似文献   

9.
沈志 《福建史志》2008,(3):62-62
福建地震的历史记载年代久远,资料丰富。晋太康八年五月壬子(287年6月4日),建安(今建瓯)地震是福建省史籍记载中最早的一次地震。据史籍记载和现代地震仪器记录,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自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  相似文献   

10.
建瓯城关也称芝城.她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芝城东北向有一条文化古街——磨房前。从宋到明,磨房前一带曾叫作紫霞洲街。历史上紫霞洲街人烟云集、商贸繁盛.千百年来.这里蕴育着积淀深厚的文化遗存。“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集理学之大成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就曾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轶事、佳话。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