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传统的华夏衣冠体系里,"交领右祍"是一个很主要的特征。"交领"指领口相叠交,而"右祍"则是指衣服的左领要压着右领。这一讲究主要来自阴阳五行学说,我们的祖先认为左代表阳,右代表阴,这种观念体现在衣冠上便是人活着穿的衣服要阳上阴下(左压右),待人死后所穿的衣服便是阴上阳下(右压左),称为"左祍"。然而,尽管传  相似文献   

2.
曾经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右策宁州留后朱记"铜印一直被作为五代时期的典型文物,实际上从印文内容看,这种判断有待重新审视。综合多方面特征来看,此印应属于唐代,原因如下:其一,印文中之"右策"可能是右神策军的简写或省称,虽然这种称法并不多见,但此印文中之"右策"与多件已出土茶托铭文和铭文砖上的"左策"不约而同地证实唐代左、右神策军曾经一度简称"左策"和"右策"。其二,宁州作为唐代神策军京西北诸镇的驻地之一,与神策军有直接关系。其三,作为官名,"留后"之称属于唐代特殊地方官制的产物,而作为凭证,唐代就有把印称为朱记之先例。这些特征均证明"左策宁州留后朱记"属于驻地在宁州之神策军外镇中留后官印。而备受争议的、甚至是劣迹斑斑的神策军在唐朝灭亡后再未重新出现的历史事实,证明保留许多唐代历史信息的官印,不可能在右神策军已经停废的五代时期行用。诚如是,则"右策宁州留后朱记"作为官印其使用的时代只能是唐代,不可能是其他,因此,我们认为中晚唐时期的断代较五代之说更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3.
整人之痛     
张勇 《钟山风雨》2014,(2):63-64
正"文革"时期太注意"左"或"右",而且一阵批判"极左",一阵又转风向,开始批判"极右"。结果是多少年下来,让一般人弄得"左""右"不是。据何东回忆,当年他父亲供职的机关里,有个人原名叫"×永右"。"文革"一来,赶紧改名叫"永左",而且还因此得到革委会特别表扬,说他是"大义灭名"。到"文革"刚一结束,他又改回名来还叫"永右",可之后又开始批极右。这一次他做得比较绝,干脆去派出所改户口本,从此就叫"永中"了。  相似文献   

4.
贾志刚 《丝绸之路》2010,(24):45-50
近年来,随着唐长安城大明宫考古发掘的日益深入,出土了一大批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铭文砖,这些铭文砖是我们了解研究唐大明宫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本文主要结合前人考古研究,经考证后认为太液池铭文砖采用干支纪年,"左策"是左神策军的略写与"左策"相对应的"右策"也应是右神策军的简称。  相似文献   

5.
仇池杨氏政权是聚集在今陇南、陕南和川北交界处的以氐族为主体的地方性割据政权,历时约300年之久,而其政权初期的统治者自称“左、右贤王”,并非受刘曜影响,其关键在于民族融合。部分匈奴屠各徙至陇右,使得杨氏有机会与其接触并受其影响,接受了匈奴文化,使用“左、右贤王”称号。但后来因为汉文化居主流而开始汉化,“左、右贤王”称号消失。  相似文献   

6.
殷墟甲骨文中有"工""司工""百工""多工""左工""右工"等卜辞,学术界以往的释读不一。本文从考古学角度着手理解,分析殷墟手工业作坊的布局、作坊与都邑的空间关系等资料,认为"工""司工""百工""多工""左工""右工"等卜辞可能与工匠、手工业作坊(群)或其管理者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第一则将曾侯乙简25、127旧释"裛"之字改释为"■";第二则把《九店楚简》56号墓简36旧释"幽子"之字改释作"■",读为"幼",简文读作"长者吉,幼者不吉";第三则将《九店楚简》56号墓简48旧释"左右"合文改释为"右左"合文,"右左"与"左右"同义,为并列式同素逆序同义词,"凡室,不可以盖右左之墙"中的"盖右左之墙"犹睡虎地简"筑右序"、"筑左序"。  相似文献   

8.
“左”右错误的干扰和影响,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在今天,既存在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右”的干扰,又存在着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改革开放的“左”的僵化思想干扰。为了坚持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思想理论上及时排除“左”右干扰,尤其“左”的干扰,特写此文,以示浅见。长期以来,在反倾向的斗争中存在着“‘左’比右好”的思想和论调。认为“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左”是好心要革命,右是存心反革命;  相似文献   

9.
刘斌 《民俗研究》2013,(2):61-68
《汉书·艺文志》所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确为于古有征的可信论断。"左史"、"右史",是上古实有的史官设置,出现时间不晚于商武丁时期。"记言""记事"在内容上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最初记传言和时事,其后记言诰誓命和天下大事,汉代以后流变为记"言语"和"行动"的起居注之类。史官"记言""记事"的形式亦有其阶段性变化与发展。就"记言"还是"记事"的职责分工来说,《周礼》系统所载史职,大史、内史、外史、御史均有涉于"记言",太史(冯相氏、保章氏)、小史、外史,包括御史,皆有与于"记事"。  相似文献   

10.
张占民 《文博》2012,(4):28-30
当年兵马俑发掘者对"四号坑"的认定虽然缺乏坚实的考古依据,但理论上确认"四号俑坑"符合先秦左、中、右三军建制。之后有学者质疑"四号坑",但学界主流论点仍认为"四号坑"为未建成的俑坑。本文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进一步检索分析,并结合奇正战术理论,进一步确认"四号坑"非拟建之俑坑。进而论证兵马俑战术布局不是左、中、右三军建制,而是按照奇正战术原则,一正一奇的两军配置,在兵马俑布局及战术思想研究方面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4期发表了李问渠先生"弥足珍贵的天宝遗物"一文(下称李文),报导了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天宝间银铤和银盘的情况。"学术月刊"1957年第7期载有唐长孺先生"跋西安出土唐代银铤"一文(下称唐文)作了进一步考证。本文对于李文、唐加以补充,疏误之处,当所难免,願請李、唐两先生及讀者指正。一、银铤的埋藏所在及埋藏时間据"唐六典","讀州庸調及折租等物,应途京者,并貯左藏。其杂送物并貯有藏。"在唐代,左藏由左藏令掌管,右藏由右藏署令掌管。左藏、右藏所  相似文献   

12.
古文献中有所谓“殷人尚右”一说,证之以殷墟甲骨卜辞,洵非虚语。卜辞中,军事武装编制往往以“右、中、左”为序,或先“右”后“左”而言;卜辞中“左”“右”二字并列的辞例,往往作“右左”而非“左右”,这与西周金文和文献中只称“左右”的情况迥异;卜辞反映的商代占卜制度,也多有以“右卜”为重为用的倾向;卜辞中有“右宗”一词,为隆重祭祀早期先公而祈求降雨的特殊宗庙,在商代宗庙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体现在商代官制中,卜辞隆重祭祀“右相”伊尹,其地位明显高于“左相”仲虺,“右尹”、“右保”、“右史”等官职屡见而左官杳然;卜辞中有“大学”、“右学”而不见“小学”与“左学”,也可证文献中大学称“右学”、小学称“左学”的贵右贱左观念等等。  相似文献   

13.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下,现已修葺一新,正式开放。书院正厅即为旧时主要讲堂。讲堂左壁嵌有石刻"忠孝"二字,右壁嵌"廉节"二字,字高213、宽141厘米。字大笔雄,相得益彰。由于"忠"字的右上方刻有"晦庵朱子书"的款识,相传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方志沿袭其说,从无异议。可喜的是我们近年在本市竟有了新的发现,有力地证明这四个字的书者并非朱熹,而是宋未名臣文天祥。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贵刊2011年第3期《〈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发表前后》一文中有不少错字及不妥之处。罗列如下:一、错字1.第32页,左栏第3段第5行,"北京工作组"中"北京"应为"北大"。2.第33页,左栏倒数第8行,"越快起身"应为"赶快起身"。3.第34页,左栏第2段第2行,"其二"应为"若干"。4.第34页,右栏第3段第6行,《毛泽东语录》应为  相似文献   

15.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文旗山崖壁上(图一)。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部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山体挺拔,巍峨多姿。此山原与其东侧的簸箕山统称旗鼓山,两山一左一右,突兀而立,犹如两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故此山称"文旗山",与其并列的簸箕山则称"武旗山"。大像山之得名,则是因山巅修凿大佛像的缘故。大像山因其山势险要和地理位置重要,历来被兵家所重视。传说西汉末至东汉初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设计与优化,而授课过程中"历史概念"的解读影响课堂的高度与深度。本篇论文主要以"封建"、"左""右"等词为例谈一词多义以及对立词义区分现象,探讨"历史概念"的解读对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图说世情     
《环球人物》2013,(18):28-33
英国·伦敦魔术师把王子吓住了查尔斯王子(左)好像看到什么极其可怕的东西,吓得用手捂住了眼睛。这是6月20日,在克拉伦斯宫举办的王子基金慈善招待会上,一位魔术师(右)向查尔斯王子展示自己手指的柔韧性,没想到吓了王子一跳。  相似文献   

18.
余藏西汉吉语厌胜五铢两枚:(一)重4.14克,直径2.7厘米,面外郭,穿右“五”左“铢”篆书,穿下半星;背内外部,穿右连下有“宜官秩吉”四篆书,穿上连左有七星,穿下连左有六星。(图一)(二)重2.9克,直径2.5厘米,面外部,穿右“五”、左“左”篆书,穿下半星;背内外郭四出文,穿右”长宜”、左“子孙(合文)篆书,上四星有联索,下三星有联索。(图二)两  相似文献   

19.
<正>在清代云南制钱中,有一种面文为顺治通宝,背楷书穿左"一厘"二字、穿右"云"的小平铸钱,它是顺治时期云南官方铸行时间较长、铸量较多的钱币;从其样式方面而言,它也是有清一代云南制钱中较为独特的品种。顺治十年(1653)七月,"廷议疏通钱法,以(顺治)八年增重一钱二分五厘为定式,幕左汉文‘一厘’二字,右宝泉铸一字曰‘户’,宝源曰‘工’,各省、镇并铸开局地名一  相似文献   

20.
更正     
《炎黄春秋》2013,(2):52
2013年第1期第2页左栏倒数第15行"胜利后"应为"胜利前";第8页左栏第19行"业务教育"应为"义务教育";第16页左栏倒数第二行"因类"应为"四类";第17页右栏第7行"三人同志"应为"三人同时";第49页插图有误;第88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