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魏晋墓壁画色彩褪变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笔者认为壁画色彩褪变的原因是参观人群呼出的水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他们带入的细菌附着在砖壁画上,形成配位化合物,使其发生霉变,而潜移默化,逐渐褪色。  相似文献   

2.
嘉峪关市魏晋砖壁画墓位于距离市区18公里的新城乡,四周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在这戈壁滩上坐落着千余座古墓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魏晋砖壁画墓发现于1972年,1972-1973年,共发掘古墓18座,所发掘的这些墓葬,结构多为三室叠造砖墓,且装饰有三至五层,或  相似文献   

3.
稀世罕见的地下画廊宋廷华在嘉峪关市东二十公里处新城乡的茫茫戈壁滩上,有一个方圆十公里、散布着1800多座坟的魏晋古墓葬群。在发掘的13座墓中有8座古墓壁上有700多幅新颖独特的彩绘砖壁画,被中外专家、学者称誉为稀世罕见的"地下画廊"。这些彩绘砖壁画是...  相似文献   

4.
2002年9月14日至29日,嘉峪关物部门抢救性清理发掘了新城乡魏晋墓群南墓区一座晋墓。嘉峪关市与酒泉交接处的新城乡境内的戈壁滩上散布着千余座汉、魏晋时期的古墓葬。20世纪70年代曾对该墓区进行过一定规模的发掘,发现8座砖壁画古墓葬。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群墓室内留存了大量的砖壁画,日积月累,一些壁画出现了盐害、表面霉菌、起甲脱落等病害。根据魏晋墓七号墓室内近三年的温湿度和气象数据,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阐明了七号墓室砖壁画保存的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墓室内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墓室内温度随其径深增加而增高,且温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相对湿度随墓室的径深增加逐渐降低;受到降水、墓室外环境和地下水渗漏等影响,相对湿度会显著上升。同时,探索了墓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关联性:除入口处,前、中、后墓室内平均气温为12℃,相对湿度75%,且各点二者变量呈正相关;通过比对近三年墓室砖壁画照片得出,目前墓室内温湿度相对适宜,没有造成墓室内砖壁画病害进一步发育,为今后研究砖壁画的病害机理和采取预防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魏晋墓壁画砖以生动、鲜明的墓室壁画,表现了魏晋时期的美学概念,是魏晋时期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依据.文章从果园墓群魏晋墓壁画砖形成的文化环境为切入点,研究魏晋时期酒泉地区附近河西走廊的文化环境及墓室壁画形成的原因,深入分析了果园墓群为祭墓壁画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病害是会宁丁沟康湾墓画像砖的主要病害之一,微生物腐蚀降解以及排泄所造成的霉斑也严重影响壁画的视觉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造成会宁沟康湾墓画像砖腐蚀的真菌类群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样品DNA提取,目标片段扩增以及克隆文库构建,序列测定比对得出,魏晋墓腐蚀砖壁画真菌序列主要隶属于曲霉属、铰链孢霉属。由于壁画墓画像砖已被多次搬迁,常受人为扰动,画像砖的真菌多样性下降,其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2013年1—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发掘了两座南朝大型砖室墓。两墓东西并列,东南距狮子冲石刻约400米。两墓规模庞大,墓室砖壁上均发现了拼接整齐的砖印壁画,尤其是1号墓西壁上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在全国范围内皆属罕见。两墓各出土一块纪年砖,为判断两墓的埋葬时代及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嘉峪关等地发现的魏晋墓中,有为数不少的墓画。这些墓画造型简练、生动、传神,线条凝练、奔放、富有动感,色彩热烈、明快、和谐,构图精细、质朴、惟妙惟肖。河西魏晋墓画于稚拙中蕴含浪漫,既是河西魏晋时代的风俗画,也是河西魏晋时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0.
新城魏晋砖壁画博物馆建立于1988年,位于嘉峪关市东北15公里处的魏晋墓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为大屋顶式仿古建筑。博物馆大门内照壁上画有大型魏晋时期墓葬砖壁画《出巡图》,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11.
西安长安区韩家湾M29墓,由斜坡墓道、壁龛、天井、过洞、甬道、砖券墓室组成。墓道口与甬道之间,绘有青龙,白虎,侍者等,壁画的内容及表现方式丰富了对唐代中晚期墓葬壁画的认识。为对其进行保护,用XRD、SEM-EDX、Micro-Raman等技术对该壁画结构和颜料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壁画进行了现场清理及保护。结果表明该墓室壁画的制作是在墓道两壁上先抹一层草拌泥地仗,再于其上刷一层白灰后绘制,绘制壁画的颜料主要为黑色,黑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炭黑。  相似文献   

12.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配合西安南郊曲江新区翠竹园小区的基建工作中,发掘西汉时期墓葬4座,其中一号墓规模较大,为斜坡墓道竖穴土圹砖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组成。墓室内有彩绘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及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此墓的年代应在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3.
山西壶关县上好牢村宋金时期墓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林中  王进先  畅红霞  王伟  李永杰 《考古》2012,(4):48-55,109,102,108
2010年5月,有关单位对山西省壶关县上好牢村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墓室均有精致的仿木结构。两墓室内都经过粉饰并绘有色彩和种类丰富的彩画,墓室四壁都绘有不同题材的壁画。从仿木结构和壁画题材等分析,两座墓的时代应在宋代晚期或金代初期。  相似文献   

14.
宋金时期陇山地区流行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室砖雕内容有孝子故事、家居活动与动植物等,在墓葬形制、砖雕装饰与丧葬习俗方面与其他地区既有相似性,又有地域特点。部分砖雕的异域风格表现了宋金时期陇山地区居民在墓葬文化上的兼容并包。陇山地区的宋金砖墓为研究本地区宋金时期丧葬文化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地域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壁画墓的编年在学界长期存在分歧,通过对墓室壁画中轺车图像演变的研究,推定了通沟12号墓、高山洞7号墓与药水里壁画墓的时代,并以此为基础,修正集安地区相关高句丽壁画墓的编年,探讨其谱系,进而提出高句丽积石墓向封土石室墓的过渡约在5世纪前叶展开,封土石室墓的出现存在本地积石墓自然过渡与外地成熟封土墓直接导入两大渊源。  相似文献   

16.
<正>目次一地面封土与陵园建筑二墓道及过洞天井三墓室结构四随葬品组合五墓主身份六结语北魏由拓跋鲜卑建立,墓葬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随着考古材料不断积累,纪年墓的资料日渐丰富,为探讨北魏中后期墓葬等级、丧葬制度提供了直接证据。目前发现的北魏墓葬近两千座,经考古发掘的不到一半,其中纪年墓信息较完整者有七十四座(附表)。纪年墓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地区,墓葬年代则集中于北魏中晚期,其中最早的为太延元年(435年)破多罗太夫人墓,最晚是永熙三年(534年)李仲胤夫妇墓。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地面封土、墓道规模、墓室结构、随葬品组合、墓主身份等反映的文化因素讨论北魏中后期墓葬的等级规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北周墓葬形制、随葬品布局、壁画内容和布局等资料的整理和总结,明确了北周墓葬地下空间与设施的特点。论文重点讨论了北周墓葬形制中最具特色的前后双室墓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壁龛设置的非制度性,壁画的象征意境,以及田弘墓的特殊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发掘的沙石岗孙吴天册元年墓距1979年发掘的城土盖村棱角山天册元年墓仅约百米,亦为平面呈双凸字形的前、后室砖室结构,出土青瓷器、铜器等精美文物20余件。此二墓墓砖上模印的花纹和铭文完全相同,证明墓主可能均与兒(倪)侯有关呈谔觳嵩昴故歉玫?区发现的第4座孙吴晚期大型砖室墓,对研究该地区高等级孙吴贵族墓葬的分布及孙吴时期丧葬礼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故事绘画而展开论述。孔子问礼图是汉墓画像中比较典型的历史人物故事题材之一,在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等广大地域的汉代石阙、祠堂、墓葬画像石中均有发现。考古发现的彩绘墓葬壁画孔子问礼图却并不多见,从近年发现并公布的几座汉墓壁画来看,无论壁画配置与绘制技法,抑或构图样式与绘画艺术,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霍邱县三桥古墓葬均为中小型墓,分为土坑墓、砖室墓两种,清理古墓葬21座,出土各类器物计160余件。这次发掘对研究西汉古墓葬分布规律和丧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