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小军 《南京史志》2014,(12):43-45
世间美丽的词语千千万万,最美丽的一个也许属于“青春”。一首题为《致青春》的小诗里,就有这样的句子:“我曾在远方看见过你向我招手,可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了!”是啊,青春人人都会有,可有的人只能畅想,有的人只能怀念。每个人都会有青春,但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如夏花般绚丽。透过这些青春岁月里的故事,你或许会思考:我的青春之花该在哪里绽放呢?  相似文献   

2.
<正>唐代白居易自編一部類書,被稱爲《白氏經史事類》,又名《六帖》1,後世稱爲《白氏六帖》;孔子後裔、宋代孔傳依《六帖》體例續撰《六帖新書》,初刊時題名《孔氏六帖》。南宋末季,時人將二書合併刊刻,名爲《唐宋白孔六帖》2,也簡稱《白孔六帖》。自此,世間通行合刊本《白孔六帖》,而單行本《白氏六帖》、特别是《孔氏六帖》則難以尋覓。有關《白氏六帖》、《孔氏六帖》、《白孔六帖》(以下分别簡稱《白帖》、《孔帖》、《白孔帖》)的編纂、傳承、體例、版本及其價值等,胡道静先生《中國古代類書》均有論述3,本文主要考察單行本《白帖》、《孔帖》以及校補《白孔帖》的幾個具體問題。  相似文献   

3.
《墨池堂选帖》为明代著名刻帖。该帖原石拓本流传甚少,翻刻杂乱,前人评说多有矛盾。本文通过对故宫藏明拓原石本及两种翻刻本的研究、对比,考证了是帖的镌刻卷数、成帖年月,论证了镌刻人章藻的父亲章简甫并未参与该帖的摹刻等问题。研究中还发现容庚先生《丛帖目》中所录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中的一部《墨池堂选帖》系故宫所藏,特将该拓本的题跋重录于此,以补《丛帖目》所阙。  相似文献   

4.
宅女杨子姗     
“唱《红日》我喝了点酒,鼓足勇气上去耍二。我知道那一幕很多人都哭了,我的朋友也哭了,她说看到我冲上台的样子很傻也很勇敢,那是我们再也不敢想的东西了,不是表演和唱歌,而是那种恿让青春了高潮”。 杨子珊和郑微一点都不像。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著小说中,对于女主角郑微的外貌,有过这样一句描写:“林静曾说郑微在不讲话的时候还足相当有迷惑性的,称得上静若处子。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官私刻帖成风,《快雪堂法书》帖,虽卷数不多,却是当时诸多汇帖中颇为重要的一部,由于后来拓本较少,流传不是很广,所以一些人并不太了解此帖,以致有在报刊介绍者竟称之曰“北海北岸有王羲之书法碑”!解放前只影印过一种,还是缩印的“内府拓”本,已是很普通之物。近日又有印本,更是新拓本。至于帖中所摹各帖的真伪优劣及流传情况,虽前辈名家多有论述,则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21,(8)
正上海博物馆藏《道祖帖》为米芾中年所书,受信人为北宋著名书家、鉴藏家薛绍彭,二人交谊深受,世人称二人为"米薛"。米芾尝作诗戏云:"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与兄弟。"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曾著录,该帖原与《章侯帖》、苏轼《刘锡敕》《功甫帖》同装一卷。是书神采奕奕,有龙跳虎卧之势,为其成熟期佳构。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9,(2)
唐释怀索,字藏真,俗家姓钱,湖南长沙人,是中唐时期的优秀书法家,毕生致力于草书的学习和创作。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自叙帖》(图一、二)、《圣母帖》,《草书千字文》、《藏真帖》、《律公帖》、《论书帖》、《苦筍帖》、《食鱼帖》等十数种。最近在青岛发现的古摹本《食鱼帖》(图版陆,柒),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  相似文献   

8.
于硕 《文物》1965,(10)
(一)五六十年前,有两位姓姚的贵州学者,一位是姚华字芒父,另一位是姚大荣字俪桓。他们两人也都怀疑《兰亭序帖》。姚华有《广武将军张产碑跋》,作于一九一六年。其略云:"近欲攻《禊帖》之伪,因收  相似文献   

9.
阿英 《文物》1965,(10)
王羲之《兰亭序》是否出于伪托,这个问题提出来已经很久。从清陈庆镛《唐刻禊帖考》(《籀经堂类稿》卷十五)所说"今人多疑右军书禊帖无隶书遗意"一语,就可以想见过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刻帖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北宋雕刻、造纸、制墨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刻帖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淳化阁帖》、《大观帖》的刊刻,正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科技的巨大发展。《淳化阁帖》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亦称《阁帖》、《淳化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赵佶命蔡京主其事,更定编次《阁帖》而重刻于太清楼下,史称《大观帖》。《大观帖》在《阁帖》每卷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了编次,纠正了一些错误,在雕刻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南宋,官私刻帖规模越来越大,遍布全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官方刻帖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代晋世子朱奇源集刻于太原的《宝贤堂集古法帖》(简称《宝贤堂帖》)与宋刻《绛帖》关系至为密切。从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序》可知,《宝贤堂帖》的书法渊源不是来自一家,而是博采《阁》、《绛》、《大观》诸帖之长,融为已有,《绛帖》是《宝贤堂帖》的祖本之一。清代以来,傅山先生在《补镌宝贤堂帖跋》中进一步提出主要钩摹于《绛帖》的论断。为了弄清这两套法帖的渊源关系,兹从四方面记述如下:一、关于《绛帖》。二、《宝贤堂帖》从《绛帖》中吸取了什么?三、《宝贤堂》石刻中的两块《绛帖》石刻。四、小结。 一、关于《绛帖》  相似文献   

12.
王元军 《收藏家》2004,(2):17-22
米芾曾称王羲之两件作品为“天下第一法书”,一是《兰亭序》,另一件是《王略帖》(又名《桓温破羌帖》)。米芾尤其推重《王略帖》,说:“吾阅书一世,老矣,信天下第一帖也。”并认为王羲之草书除《王略帖》之外,其他都是伪帖。可见老米对《王略帖》崇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8)
墨拓唐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及宋米芾四家法书散页,汇装一册,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帖前有题签二:一为"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明莫云卿藏本顾光旭书籤";一为"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明莫云卿藏本试砚斋收",下钤"王文治"一印。帖后有明人钱德孚嘉靖三年(1524年)、钟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莫云卿、董其昌、陆树声(存斋)以及清人毕泷(竹癡)、王文治、褚德彝等人题跋、观款数则和收藏印记若干。帖中收有颜真卿书《祭伯文稿》、《祭侄文稿》、《鹿脯》及《寒食》诸帖,柳公权书《泥甚》帖,白居易书尺牍及《春游》诗一首,米芾书尺牍  相似文献   

14.
《墨缘汇观》法书下卷,元·赵孟頫行书《德俊茂才帖》、《进之帖》、《次山总管帖》(图一)、《明远提举帖》、《子方帖》、《静心帖》等六札合装为一册。后从安岐家转归乾隆内府,又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四,称为“赵孟頫尺牍六帖”;亦刻入《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一册。  相似文献   

15.
继南宋末叶学者桑世昌之《兰亭考》一书后,俞松的《兰亭续考》又是一部关于《兰亭帖》鉴藏和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将《兰亭续考》一书所著录的面貌各异的《兰亭帖》本子一一析出。这些《兰亭帖》多属俞松个人收藏,亦偶有他人收藏之物,并留下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诸多题识,以此可以大致梳理出某一禊帖的流传鉴考情况。惜书中所涉《兰亭帖》实物多不存于世,使得后世研究者无法窥其真实的图像面目,遂形成文献意义上的"兰亭帖"。此外,俞松不仅是一位古书画收藏家,也是一位鉴赏家,他对古代法书多有鉴评,本文亦适当录出,进而对书中所涉猎的古代法书的鉴定方法进行初步探究,以管窥南宋时期的收藏家们对《兰亭序帖》的鉴定和收藏之概貌。  相似文献   

16.
文献与刻帖所见的《出师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述了古帖《出师颂》宣和本的相关著录与题跋,并叙述了见于刻帖的9件《出师颂》刻本。说明一件古法帖在历史上会有多种摹本、临本和刻帖本并传。同时校勘了《出师颂》法帖与《文选》本(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间的文字异同。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16,(8)
正故宫博物院藏有遂安詹氏旧藏《先贤遗墨》一宗,包含《宋贤四帖》手札(藏品号新00202350)等文物~([1])。《宋贤四帖》卷首有朱熹后人朱家溍题签(图一),后有跋:"先文公朱子手书《春雨帖》真迹与张宣公手书《新祺》、《佳雪》、《桑梓》三帖真迹,共裱一卷,为遂安詹氏所藏。自南宋以降,至今经数百年,洵可贵也。余得展卷伏读,深感庆幸。"(图二)引首为明代中书舍  相似文献   

18.
小托 《南方人物周刊》2013,(14):102-102
有一种幸福属于成年后的我们——我们从未突然决定爱上一个人.为他跳上舞台,勇敢地唱一首歌,于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永远错过了什么,这其实也是种幸福,只可惜这种幸福偶尔会被《致青春》这类电影戳破:影片行至40分钟,  相似文献   

19.
《潭帖》,又名《长沙帖》,以刊刻地点得名。曹士冕《法帖谱系·杂说上》称:“丞相刘公沆帅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师模刻于石,置之郡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说:“《淳化阁帖》既颁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谓之《潭帖》。余尝见其初本,当与旧《绛帖》雁行。至庆历八年,永州僧希白重摹,东坡犹嘉其有晋人风度。建炎金骑至长沙,守城者以为炮石,无一存者。绍兴初,第三次重摹,失真远矣。”由于原石及各种翻刻均告毁佚,可靠拓本又长期未见,当四川省华泰新系统设计研究所出资赞助、陈滞冬先生任学术总监、四川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20.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