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骆亦粟 《百年潮》2006,(2):41-47
王炳南同志是新中国外交界的元老之一。他生逢乱世,献身革命,怀一颗赤子之心,不求闻达,鞠躬尽瘁,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许多非常人所能为的业绩。他为人宽厚坦诚,重情谊,严于律己,生前人们多以“炳公”称呼,以示亲切,是值得敬爱和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外交战略的演变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一外交战略演变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制定和调整中国外交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大局,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60年代,从“利用外援发展核武器”到“独立自主、优先发展”,中共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核武器的英明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处于决策和执行的核心地位,他的高瞻远瞩和极力坚持对中国发展核武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中国核战略的有效实施,周恩来亲自主持、倡导并执行了中国的核外交,他所提出的中国核外交战略是中国核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莉  ;宋晓芹 《沧桑》2014,(5):63-65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同盟的建立,不仅为结束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屈辱历史和打破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创造了条件,而且为避免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和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苏结盟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在原则方面的坚定性和策略方面的灵活性,既坚持了新中国外交独立平等的基本原则,又保证了中国对苏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作为建国初期比较成功的一次外交实践,中苏结盟是新中国外交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5.
潘正祥  李宇征 《安徽史学》2003,2(5):62-64,52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的大转变。促使这种大转变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其中国际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汉密尔顿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相信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性,认同并顺从欧洲主导的国际关系原则,把国际关系视为国家间争夺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排斥理想主义者所倡导的道德与伦理因素。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该追求权力与商业利益,使美国成为英法那样强大的帝国。汉密尔顿的思想是美国外交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起源,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密尔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糅合了美国例外论和使命观,这一点构成汉密尔顿主义与欧洲大陆现实主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孟雪萍  李娟 《神州》2014,(2):180+228
毛泽东主席于上世纪7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外交战略划分。该理论的提出,成为当时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它对打破当时僵死的"两个阵营"世界格局,对我国国际地位的跃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分析"三个世界"外交战略划分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入手,着重探讨它对当时新的世界格局的促成和中国国际地位跃升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冀民 《百年潮》2010,(11):51-56
2010年7月,我对几位八九十岁的老外交家和夫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阎宝航在外交部工作的情况。阎宝航不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名“无名英雄”,在新中国外交战线上也是默默耕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新中国外交礼仪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9.
宫力 《史志研究》2000,(4):45-48
1982年,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邓小平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逐步提出和制定了新时期的中国对美对外战略,从而使中国外交把握住了历史的主动权,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个有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进行建交谈判的国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同印度建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次重要实践,它不仅确立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先谈判后建交的外交原则,还赋予了"一边倒"更丰富的内涵,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以选民范围急剧扩大为主要的直接由来,中、西欧国家政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普遍转变为现代大众政治。与此相伴,公众舆论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变得显和频繁;各类(特别是殖民、经济和军事三类)利益集团积极干预甚至操纵对外政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大众非理性情感、并且多半由大众传媒表述和助长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则构成欧洲及世界政治中的一大恶性力量。总之,现代大众政治的兴起是欧洲传统外交和国际政治变更的一项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注重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由此形成改革开放的战略思路,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建立。1992年,开发浦东的战略开始实施。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新区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加快了中国同世界潮流融合的速度,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利益基础越来越坚实。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在改革开放中与国际社会互相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面对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和苏东剧变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手段 ,打破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 ;冷静分析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局势 ,积极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面改善和调整大国关系 ,谋求面向 2 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实施积极主动参与和趋利避害相结合的国际战略方针 ,积极倡导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将一个生机勃勃、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社会主义中国带进了新世界的门槛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主导下的新中国外交,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革命性。革命总是有其强大的惯性。新中国既然诞生于毛泽东领导的阶级革命之中,这一阶级革命的动力、观念、经验自然也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阶级斗争及其统战经验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新中国内政对它的外交的影响,以及传统的革命理念、革命经验与现代外交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种种?格与冲突。它旨在说明了毛时代的外交为什么会一直保持着很强的革命色彩,而且会越来越激进,以至于发展到"文革"初期那种四面树敌的严重地步。  相似文献   

15.
日内瓦会议作为新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也是新中国开展多边外交实践的初步尝试 ,其成就主要体现为推动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搭建中美沟通的桥梁和改进中英关系。尽管由于冷战格局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制约和影响 ,日内瓦会议作为多边外交实践的作用和功能无法和今天意义上的多边外交相提并论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仍然不失为一次比较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从国际侨汇新动向看我国侨汇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近 3 0多年来 ,国际侨汇的数量急剧增长 ,侨汇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国际基金组织 2 0 0 0年度国际收支报告 ,目前全球侨汇总额已超过 1 0 0 0亿美元 ,约为 3 0年前的 5 0倍 ,其中60 %流向发展中国家。印度侨汇每年多达 1 0 0亿美元 ,高居榜首 ,紧跟其后的是墨西哥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值得注意的是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侨汇发展经济的时候 ,中国对侨汇工作却由于外资输入的不断增加而有所忽视。中国 1 982 1 999年 1 8年的侨汇收入总额只有 1 1 0亿美元 ,仅相当于印度1 999年一年的侨汇收入。笔者认为 ,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关注侨汇工作 ,充分认识侨汇资源的重要意义 ,采取有效措施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72  
研究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旅游业虽具有某些优势,但现有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同时,作认为研究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应具有多相测度。  相似文献   

18.
国际权势格局的当今变动与相关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出于几方面的基本原因,“ 9·11”事件以来美国的权势有了最新的更进一步增长,其霸权性优势的支配或严重影响范围出现了新的跃进式扩展,无论就地理范围还是就问题领域来说都是如此。这一事态以差不多空前的尖锐程度,提出了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可以明确预见的一个未来时期里,能否在世界政治总体及其各主要局部上真正成功地制衡美国的过大优势和强权政治?历史实例考察和理论分析都提示,答案是否定的。在此情况下,中国不要“当头”,不要冒失,而需要认真考虑、试验、采纳和优化总体制衡以外的大战略选择。与此同时,中国必须发展改革,加强国力,后一方面特别包括下决心全面和大幅度地改善和建设军事力量。我们在这两方面需要做的一切,除了其他根本性的目的以外,是为了准备迎接在较长远的未来必定会到来的总体制衡的大历史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