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天,好朋友李娇的女儿小心经常说自己耳鸣、听不清楚,到五官科检查,却没发现耳道有什么损伤。李娇十分着急,想让我帮忙查找一下原因。当我星期天见到小心时,只见她坐在沙发上,双目微闭,两耳挂着耳机,双脚正有节奏地点地打着节拍,连我的到来也没有发觉。李娇叫了她两声,想让她和我打声招呼,她也没有反应,李娇只得走上前大声叫:“小心!”小心这才猛地一抬头,顺手摘下一个耳机,看着我笑着问候道:“阿姨,你来了。”我问:“你听什么呢?”小心说:“听音乐呢。”我说:“能让阿姨也听听吗?”小心把耳机递给我。耳机还没挨着耳朵,里面的声音就扑…  相似文献   

2.
在你的自驾游经验中.你最想对从事自驾游的人说的是什么? 廖:自驾旅行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我认为与其他任何旅行、探险相同.自驾车旅行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而后才是享受或者挑战。在今后的一个阶段,你有什么新的自驾游的目标或者计划吗? 廖:我常常问自己.旅行有终点吗?对我而言.  相似文献   

3.
放暑假了,女儿告诉我她们班上许多同学都去工人文化宫学游泳,她也想去。我没有吭声。我和妻子下岗多年,一直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每个学期结束,女儿下学期的学杂费就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头,哪里还有钱供她学游泳。女儿噘着小嘴不高兴,她说:“我总也要学点什么吧?”我开玩笑地说:“你就跟爸爸学摆地摊吧!”她想了想居然答应了。我是一家家政公司的搬运工,摆地摊是我的第二职业。吃过晚饭我背着一大袋子玩具出门时,女儿  相似文献   

4.
正如最近很火的真人秀《花儿与少年》中说的一样:人类先发明了旅行,然后又不停地追问,旅行的意义.旅行,现在已经是国人热捧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当朋友将她在海滩拍的几百张照片让我一一观赏的时候,每当朋友圈中充斥着旅行的豪华宾馆与美食的时候,每当相亲节目中男主角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心爱的她环游世界;我总在想,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相似文献   

5.
挖洞     
正我是一个在美国底特律出生,现住在波士顿的中国孩子,但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常想:中国是什么样子呢?面积有多大?比波士顿大多少?离美国有多远?比波士顿到底特律还要远吗?从我懂事起,就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在中国时的故事。他们还告诉我,美国的晚上正好是中国的白天,中国的晚上是美国的白天。我非常想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6.
雪蓝:你好!有个问题想向你咨询一下,我的女儿刚上初中,可是平时她注意力很不集中,每次刚学习了一会就想着做别的事情,有电话就跑过去接,把时间全浪费了,我有时说她一下,她就很生气回嘴,还说脏话,我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想问下雪蓝有什么办法?徐女士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呢?我认为主要应如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情趣—实现心理目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情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显得自信,学习才会积极主动.从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存在着家长或者老师“要我学”的心态的学生比较突出.要使学生具有“我要学”的心态,教师就应该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怡 《南京史志》2010,(5):24-24
记得,我曾经完成过这样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 “干什么不行,偏要洗脚?哪怕让我洗衣服,洗一天我都愿意!”我不停地嘟嚷着。不是我不愿洗,有那么点不好意思,还有我妈妈,她不可能同意,她只想让我好好学习。没办法,谁让我想当个好学生呢?好学生就得听老师的话,于是,星期六回家我决定先给妈打个招呼,也好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吧!  相似文献   

9.
第一个得知     
《南方人物周刊》2010,(7):60-60
亲爱的木木:昨天我遇见了那个想忘记却从未忘记的女孩。她和我说的第二句话是“我要结婚了”,第一句是“Hi”。她刚说完,我半个身子都麻了,思维完全乱掉,说话声音都变了。我以为我会失眠、痛哭,但我睡着了,眼泪也只是流了几滴而已。我没以前那样爱她了?还是我已经麻木,心变硬了?又或者我内心早已接受这样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故事下饭     
故事也能下饭?是的,我家小女每天吃饭,不给她讲一两个故事,还真的就吃不下去。她呀,即使不吃菜,故事却不能不听。用她的话说,爸爸的故事,是她最好的下饭菜。当然这事怪我,还在摇篮里时,就给她讲故事,迫切地想提高她的智力发育水平,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哪天临睡前不给她讲些《小红帽》、《哪吒闹海》、《拇指姑娘》之类的故事呀?这不,才五岁的小丫头,语言表达能力明显高出同龄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前两天让她背唐诗,她愣是不好好背,老是东张西望,精神不集中,一首五言绝句,背了一个小时,还结结巴巴地要我提示。我一生气在她后脑勺上拍了一…  相似文献   

11.
我的自白书     
大家好!真不好意思,春节快到了,我的身价又上升了,不禁有些飘飘然了,我就很想说故事,说我自己的故事给大家听。我的名字叫做“面子”,说清楚点儿,我是我小主人的“面子”。我的小主人可真棒,不仅成绩好,而且人品又好——为什么说人品好?很简单,他很宠我呗!怎么?不相信?告诉你们,“人要脸树要皮”,我受小主人的宠爱是天经地义!不像什么“英语传播机”李阳,还说什么“学英语,我不要脸”,哎哟哟受不了了。好了,罗嗦了一大堆,还是来说说我的故事吧!一天,小主人的妈妈正在洗衣服,那又破又旧的洗衣机呀,我见了都心烦,小  相似文献   

12.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朋友曾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一天,她到当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那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等女儿走了之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说:“我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了她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13.
《人物》2018,(8):4-4
可以很直接地说,春夏是我采访过的所有素人和名人中,最敏感和最有同理心的。在见到她之前,她的外形、眼神、修饰、经历、演技、文字、角色似乎都指向“野生”这两个字。我听说过许多也经历过一些野生和任性程度不同的演员和创作者在和记者面对面聊起来时,异常艰难、敏感、戒备甚至富有攻击性的故事。所以在见她之前,我想过很多现场预案。  相似文献   

14.
可悲的奖励     
甜甜小的时候总是淘气,这点不太像女孩子。她妈妈有时正在做饭,小甜甜也跑过来跟着添乱,又是撩水又是拿菜刀,吓得她妈妈冒一头冷汗。后来她妈妈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奖励。在甜甜再淘气的时候,她妈妈会告诉她:“小甜甜,去沙发上坐着,要是你乖的话,呆一会儿妈妈给你一瓶娃哈哈喝。”过了一会儿,妈妈出来一瞧,见小甜甜正乖乖地在沙发上坐着呢,脸绷着,胖胖的小手也背在身后,那模样一下子把妈妈逗笑了。妈妈没有食言,奖励了她一瓶娃哈哈。我下班回来以后,她妈妈给我讲了小甜甜的事,我也觉得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5.
我就是我,我就是樊子奇 带子奇从幼儿园回家,路上问他:“子奇,你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呀?”子奇回答道:“我将来长大就种种菜,种种米(经妈妈纠正后改为种种水稻),养养花,给花浇浇水,弹弹琴.就好了.”妈妈说:“哇、你这是想当小陶渊明呀!”子奇回答:“我不要当陶渊明,就要当樊子奇.”妈妈的话:子奇一周岁时说长大了要当画家.两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当诗人.三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做大事.四周岁说自己长大后要做自己.而期间的生活姿态从入世到出世.从三周岁开始思考:“我是谁?”到四周岁时忽然发现:“我就是我.我就要做我自己.”妈妈的话:小子奇真厉害!  相似文献   

16.
且看下面的故事:儿子上学了,爸爸妈妈说:“学习最重要,要争取考北大清华!”于是孩子的一切父母都包下来,作业与补习班成为儿子最重要的日程。每次大考小考,爸爸妈妈都为孩子准备了奖励或者惩罚。父母想:没办法,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呀。  相似文献   

17.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她说——  相似文献   

18.
我的提问不属于任务范畴“太好了!终于轮到我说话了。”这是马楠的第一句话。马楠想说的分别是:她没有责问过克林顿;没有痛斥过美国的人权状况;确实是嫁给了美国人,但并没有去美国留学;她的老公也不是性无能,否则两个孩子从哪儿蹦出来的呢?!她说,网上流传的那个帖子,她和她老公看到时“都快笑翻了”。马楠说的帖子,是指《北大反美姑娘马楠的近况》,发在2005年8月13日的“大家论坛”上:  相似文献   

19.
董明珠名列《财富》“201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榜首。她最担忧的是如何找到“合格”的接班人。这个女人太狠了。如果中国的工业“教父”是华为任正非的话,“教母”一定是董明珠,或者董明珠这样的女人。  相似文献   

20.
◆楼主方舟今天看到一件事,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孩哭着跑来告诉他妈妈,说自己被某某欺负了。他妈妈当即拉着小孩气势汹汹地说:"走,妈妈带你去打他。"我想做家长的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想请大家探讨一下,我们该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较妥当呢? ◆醉笑西风瘦我记得我的孩子刚上2年级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我儿子说:“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我打不过。”我当时问儿子:“准备怎么办?”儿子说:“学跆拳道,打倒他们。”我说:“力量不在拳头,而在头脑。你动动脑筋,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儿子说:“那我只有告诉老师。”我说:“可以,还有吗?”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