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严可均所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研究先唐政治、经济、文化重要文献总集,论文对严辑南北朝文未收部分文献进行了辑考,希望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关于《春秋榖梁传》的作者和成书过程,两千多年迄无定论。弄清楚其作者和时代,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对该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前人关于《榖梁传》作者的纷扰关于《榖梁传》的作者,一直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只是说:榖梁子,鲁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3页)颜师古《注》中说榖梁子名喜。桓谭《新论》(朱谦之辑校:《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  相似文献   

3.
此辑佚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续编>、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三卷之<魏子>、<任子>和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为参照文本,辑佚包括三类内容:上述五人辑本未见且今人未辑者、辑佚误入者、辑文相异较大者.  相似文献   

4.
南朝宋邓德明《南康记》,是成书较早的江西地志,应撰于刘宋元嘉中期,大约亡佚于宋元之交或元代。今《南康记》辑本有涵芬楼《说郛》本、宛委山堂《说郛》本、《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及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本。4种辑本,或不著作者,或未明出处,或误辑、漏辑。今存邓德明《南康记》佚文32则,其中所载南康地区之山川地貌、物产资源,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所蕴含道教思想的内容、民间传说以及山水描写,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5.
九隆神话是滇中流传较广,影响较深,同时是最早见录于记载的神话。在《风俗通》、《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诸书中,皆有纪述;只是今本《风俗通》中九隆神话已亡佚,严可均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举《后汉书》所纪如次:“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按《华阳国志》、《蛮书》并作‘沙壶’),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姙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  相似文献   

6.
刘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家,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大师。关于他对《春秋》学的研治,班固《汉书》说他早年即受汉宣帝之命,习《谷梁传》,并始终持《谷梁》义;桓谭《新论》则说他同儿子刘歆一样,“尤珍重《左氏》”。本世纪初,章太炎作《刘子政左氏说》,提出“不应信《汉书》,疑《新论》”,又从刘向著述中抽绎出《左传》事义数十条,以证《左传》为刘向所宗。章氏的观点失之偏颇,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汉书》的说法。但刘向到底在哪些方面受到《谷梁传》的影响,自来语焉不详。本文欲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汉晋春秋》在史学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晋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起汉光武帝,终于西晋愍帝,编述了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的历史。此书卷数,各书所述歧异。《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四十七卷,《晋书》本传及《两唐志》记载为五十四卷,今已亡佚。清代学者辑本,常见的有黄爽辑一卷本,收入《汉学堂丛书》及《黄氏逸书考》;汤球辑三卷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另有王仁俊辑一卷本,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未刊印,流传不广,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198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众家编年体晋史》所收《汉晋春秋》,即以汤球辑本予以整理校注,而将黄奭辑本中尚有的汤球辑本昕漏略的内容摘出,作为补遗录入,但未与王仁俊  相似文献   

8.
子思学派是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但体现其主要思想之著述——《子思》却亡佚了.本文首先对《子思》之结集、流传与亡佚情况作了梳理,认为《子思》最初结集时称《中庸》,流传过程中或称《子思》,或称《子思子》,这表明它们的史料来源是各不相同的.其次,对现存《子思》的七个辑本作了对比研究,发现诸辑本各有优劣,皆非善本.最后,认为有必要对《子思》进行重辑,并提出了重辑《子思》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0,(4)
<正>《世本》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史籍,史料宝贵,价值巨大,可惜南宋以后原书就已亡佚不存,今仅有辑本行世。现存辑本咸出清人之手,共计十一种。1957年商务印书馆取其中八种合编排印,冠名《世本八种》。《世本集览》是《世本八种》所收辑本之一,但仅有原起、提纲、条例、目录和通论,并无正文,难称全豹。原书稿本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本文拟对其基本内容、版本特徵和传播源流作一描述,以揭橥此稿本在研究《世本》和上古历史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越志》是六朝时期重要的地志作品,为南朝宋沈怀远坐事徙广州后所撰,大约亡佚于元代。该书现有陶宗仪《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陶栋《辑佚丛刊》、叶昌炽《觳淡庐丛稿》、吴曾祺《旧小说》、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骆伟《岭南古代方志辑佚》等辑本,但以上辑本尚有遗漏待补。现存佚文涉及地理沿革、山水名胜、物产风俗、历史内容、传说故事,甚至具有小说化书写内容等多方面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浓重的文学性质。  相似文献   

11.
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曾从《永乐大典》中辑集宋元及明以前亡佚和世所罕见古籍,.或收入《四库》,或列于“存目”,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统称为“永乐大典本”.然辑得的数量,自《四库》问世二百多年来众说纷云,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2.
姚华是中国近代史上鲜受关注的一位人物,然其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戏曲、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方面皆有突出成就,门生王伯群将姚华一生作品大部辑入《弗堂类稿》.然除《弗堂类稿》所辑作品之外,其他作品散佚者甚夥.其中,《说文三例表》已亡佚;《金石系》《古盲词搜存》《笔山讲录》《佩文韵注》等未见刊行;尚有《书适》(含《黔语》《小学答问》)《菉漪室曲话》等刊行于世.笔者在近代期刊资料中发现部分姚华佚作,于全面研究姚华其人其作弥足珍贵.现将所发现资料一一考索,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姚华著述整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明末山西镇总兵周遇吉死于李自成攻取山西宁武关之役。传世文献记载周遇吉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即南明朝廷认可的"力战而死"说和山西宁武当地传诵的"缒城而亡"说。考核史料可知,后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清代官方出于树立榜样、褒扬"忠烈"的目的,在《明史·周遇吉传》中选择了前一种说法,因为"力战而死"说可以将"忠烈"形象塑造得更为完美。《明史》颁布之后,"力战而死"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缒城而亡"说进行了覆盖,将之排斥于宁武地方文献之外。  相似文献   

14.
《鲁国先贤传》为史志著录杂传一种,作者为西晋人白褒。是书亡佚较早,今人有三种辑本,皆不算精善,兹重新辑校佚文十三则,并对其文字和内容进行考辨。《鲁国先贤传》作为地方人物传记,可与正史互证互补;而且白褒对传主的记述,颇有魏晋品评人物的风格。故其虽存吉光片羽,对于我们研究汉魏六朝杂传、小说以及历史文化等,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文化载体──浩如烟海的古籍,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损失,遭致多次劫难,散佚极为严重。今存十余万种古籍中有相当部分属于辑佚本。例如五代以前的集部文献大多是后人的辑本,清代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都是从许多散佚文献中搜辑唐以前作家三千四百多人的作品,为古代文学和史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重要资料。因此,辑佚古书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学问,又是整理研究古籍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是多年来,古籍研究多侧重校勘训诂、目录版本方面…  相似文献   

16.
《师旷》辑本在先秦小说辑佚方面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辑录有关文献可谓网罗殆尽,但也有一些缺憾:一是将一些杂占文字也辑入,且并无分别,因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类和《兵书略》“兵阴阳”均有《师旷》,本为二书,且后人所编杂占一类情节也与先秦小说无关.二是在拟题、录文、校理、注释和附录上还有些不够科学或严谨的地方.三是正文和附录材料方面均有缺漏.  相似文献   

17.
<正>《先秦亡佚子书辑考》是笔者2013年开始主持承担的一个教育部社科项目,目前已经进行了两年。兹仅就项目的有关情况介绍日下,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先秦诸子产生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激烈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1,他们对社会变革发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古代乐器有琴、筝、箜篌、钟、磬、鼓、琵琶、箫、笙、笳等,论问世之早,琴可能是最古老的。而在众乐器中,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八音(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之中,唯絃为最,而琴为之首"(桓谭《新论》)。而琴之用,则与君王治身治国有关。故古有琴制始于伏羲而成于黄帝、琴音调而天下治之说。蔡邕《琴操》即谓"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桓谭《新论》有谓"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于是始削  相似文献   

19.
邹容东渡日本的时间至今无一确证。在近几十年来的有关论著中,大都沿用冯自由在《<革命军>作者邹容》(《革命逸史》第二辑)一文中的说法,把邹容到达日本的时间定为1902年春天,而此说有重新研究的必要。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从考察1974年9月发现的邹容两封家书入手(见《人物》1980年第二辑)。  相似文献   

20.
王重民先生据敦煌残卷校补《全唐诗》的工作,曾花过二十多年的心血。他所留给我们的,主要有《补全唐诗》(载《全唐诗外编》)和《<补全唐诗>拾遗》(载《敦煌遗书论文集》)两种。这两种辑本,是王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同时也凝聚了许多学者的集体智慧。前者在编辑过程中,曾请王仲闻、俞平伯、刘盼遂等先生校阅;后者则采取了王尧、舒学、项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并经阴法鲁先生等校阅。所以这两种辑本校勘的精审,在敦煌文献的整理中是第一流的。但由于敦煌遗书整理校勘特殊的复杂性,这两种辑本的校勘也还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