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入关后,为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维持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镇压持有不同政见的敌对分子以及劳动人民的反抗,自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始,陆续将各种不同的罪犯发往边疆要地及云贵烟瘴地区;分别充当奴婢服苦役,并严加管束,使他们从事耕地,效力赎罪,以表示对发遣罪犯的惩治。发往到东北的遣犯大致沿着由南到北,由近及远,由少积多的趋势发展。开始以盛京、尚阳堡、宁古塔地区为主,后来波及到船厂、伯都纳、三姓地方,最后扩大到齐齐哈尔、黑  相似文献   

2.
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底始,清政府陆续对贵州地区的卫所进行"州县化"裁撤归并。贵州卫所的裁撤,一方面促使军事卫所向地方府、州、县行政合流,从而影响了清代贵州行政区划的改制与重建;另一方面又涉及地方社会的诸多变动。在此过程中,屯田迁改、屯赋划一等问题的处置最为关键,体现出明清卫所民化问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本文重点探讨清代贵州卫所裁撤后的屯田处置问题,并对卫所屯田的赋额变动、屯田买卖以及国家应对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随着清代卫所屯田归并于州县,原本高额的屯赋却未能随着军田民地化的过程与地方州县赋税实现均等划一,屯赋数倍于民田科则的局面一直有所残存,屯田与民田、屯地与民地之间的差异引发的屯赋征收不合理成为困扰官民的一大难题。伴随着屯田买卖的出现与发展,虽然国家严厉禁止私下典售,但军屯土地私有逐步得到法律认可,屯田的真正"民化"之势已不可遏制。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黄恩锡(通“赐”)任宁夏中卫县令,至乾隆二十五年(1260),仅仅过了4年,便使“西戎即叙,军事已息”。边陲既定,百姓各安其业。于是开始巡察农耕和水利,“考栽物产”,准备纂修中卫地方志。不料却无意中发现:“每于乡田近城,见桑生殊茂,其叶肥大,有如鲁产;亦有植于田畔,生而蔓衍,所谓柔桑。  相似文献   

4.
尹子玉 《清史研究》2020,119(3):77-91
自发遣刑创设起,遣犯配所经不断调整,逐渐产生了外遣东北、西北与发往内地相结合的格局。嘉庆朝的遣犯改发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缓解管理压力的需求成为此时期改发遣犯的直接动力和主导因素,以新疆、内地为主要配所的新格局形成,东北作为外遣配所的功能大幅下降。此调整虽可维护东北秩序,却加重了新疆和内地的管理压力,也为发遣制度乃至清代流放体系的衰落埋下伏笔。这背后可能隐含着发遣制度瓶颈及其影响在嘉庆朝的扩大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1987年3月13日,金川县公安局干部何现孝等在县委宣传部保管室内,发现一枚清廷颁发的沃日安抚司印。印章铜质呈正方形,长宽各7.6匣米,厚约1.2厘米,印文为篆体,汉文和满文各占一半面积,汉文为“沃日安抚司印”,(图一)印侧刻有“乾字第一万一千八百八号”“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背面刻有“沃日安抚司印礼部造”。(图二)  相似文献   

6.
清前期的伊犁设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犁地处天山北路,从清代乾隆帝统一新疆到19世纪60年代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西北大片领土以前,它一直是清在新疆的行政重镇和清军驻防的重点地区。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着“东至额通古里岭,接喀喇沙尔界;西至塔拉斯河,接藩属右哈萨克界;南至沙图阿(?)军台,接阿克苏界;北至巴勒喀什池,接左哈萨克界;东南逾天山接库车界;东北至呼苏图布拉克军台,接库尔喀剌乌苏界;西南到英噶尔,接东布鲁特界;西北  相似文献   

7.
乾隆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府库充裕,为朝廷组织学术研究、图书编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乾隆年间官修书籍达200余种,其中具有镜鉴作用的史书编纂是最大部分,先后编纂了137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涉及领域之广泛,编纂体例之完备,资料价值之高,图书题材之拓展,编辑考订之全面,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8.
在吐鲁番市粮食局所属的老城路仓库中,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的粮仓,距今已有213年的历史。 吐鲁番修建粮仓,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在西州交河县(今吐鲁番市)广筑粮仓,称“常平仓”,以备粮荒。清代乾隆年间,在新筑广安城(今吐鲁番市老城)的同时,在县城东门附近修建  相似文献   

9.
酒醋房是明洪武时期所设内廷供应机构之一,掌宫中各处所需酒醋酱菜等项承办事务。清承明制,隶内务府,并次第完善。至乾隆时期,酒醋房弊病丛生,各项传用成例渐失。乾隆二十四年发生的玉泉酒案促使乾隆开始整顿酒醋房事务并制定《酒醋房用度奏销定例》。四十三年,清廷将宫中年使用酒醋酱菜等物货币化,并制定《钦定宫中玉泉酒用项定例》。乾隆帝两次整顿酒醋房,意在撙节内廷用度、完善内廷管理,体现了其法祖"以俭治国"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0.
清前期发遣吉林地区的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巩固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将内地的各种罪犯,发配边远省区,以及烟瘴之地。这种遣犯,历史上称为流人。本文就清前期,一般流人发遣吉林的情况,他们对边疆开发所起的历史作用,略加叙述。  相似文献   

11.
<正>京旗文化,顾名思义应该是"京都的旗人文化",但它的主体不在京城却出现在距京城数千里的塞外,所以京旗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一种移民文化,而这种移民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历史上著名的京都旗人移驻现象密切相关的。目前,京旗文化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且对其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依据史料来研究京旗移驻这个重大历史现象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阐述清代乾隆年间京旗移驻现象产生的背景、移驻过程及结果,从而为人们更深切的理解京旗文化,以及开发和利用京旗文化,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京旗文化,顾名思义应该是“京都的旗人文化”,但它的主体不在京城却出现在距京城数千里的塞外,所以京旗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一种移民文化,而这种移民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历史上著名的京都旗人移驻现象密切相关的。目前,京旗文化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且对其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依据史料来研究京旗移驻这个重大历史现象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阐述清代乾隆年间京旗移驻现象产生的背景、移驻过程及结果,从而为人们更深切的理解京旗文化,以及开发和利用京旗文化,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一般认为,自命中华之国的清国,对视为蛮夷的外国,特别是对欧洲诸国派遣外交使节事时在19世纪后半叶以后。去年出版的今西春秋的《校注异域录》一书与加恩关于“1730年(雍正八年)对俄国新皇帝派遣的中国使节”的论述相反,认为虽然是年新皇帝安娜女皇即位是事实,但从雍正时代的对俄关系看,中国对俄国女皇派遣使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的。今西氏说,因为中国对此没有留下任何纪录,所以加恩所言实际并不存在。正如今西所说,清实录中的确没有雍正遣俄使节的记载,清史里也未述及此事。因此,对这一史实持有疑问不无道  相似文献   

14.
西汉的屯田     
一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部落。大概在商代,我国就已经受到匈奴族的侵扰。到了秦代,匈奴族占领了现在我国的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广大草原,并且南踰阴山,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当时,匈奴族已进入家长奴役制阶段,他们侵入中国以后,掳掠人民畜产,使边境人民受到灾害。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案始皇于统一中国后,曾发兵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又发动四方的“罪人”去充实和守戍边境,即史记匈奴传所谓“徙适  相似文献   

15.
16.
元代屯田是我国屯田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它具有范围广、规模大、成效显著和管理完善等特点,为前代所不及。本文仅就元代北方屯田的概况、管理和作用问题,略加阐述。一、屯田的概况(一)中书省腹里地区屯田腹里境内的屯田,分属于4个系统:枢密院所辖;大司农司所辖;宣徽院所辖;腹里所辖军民屯田。  相似文献   

17.
戍守边地的将领开始躬身侍弄土地,茹毛饮血的刀箭开始柔情培育生命。鼓角连连的沙场开始逸出乎和恬淡的人间清烟——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唐代在西城屯田,始于630年,到791年吐蕃攻占西域时停止,历经161年,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唐在西域共兴建了11个屯田区,7个屯田区处于战略要地,疏勒屯田区就是其中的一个。 疏勒,即今喀什东北28公里的汗诺依古城遗址。公元648至685年,唐朝中央政府两度在此设立 沙都督府。虽然唐军于648年即开始在疏勒垦荒屯田,但由于西突厥勾结疏勒王发动叛乱,疏勒屯田被迫中止。公元673年,唐军平定叛乱后,于675年改原设的 沙都督府为疏勒都督府,府下设十五州。随着疏勒局势的稳定,唐军再次在疏勒开展屯田,并得到…  相似文献   

19.
<正> 两汉都有屯田,西汉是在驱逐匈奴后,于其游牧地区开垦种植,进行屯田,分布在边陲各郡。东汉虽有内地屯田,主要也是边地屯田。在两汉屯田的基础上,魏、蜀、吴三国屯田的地理分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