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物》1978年5期"文博简讯"中发表的郢太府铜量,是一件很重要的楚国量器。国家标准计量局的同志曾对几件战国楚量器作过综合研究,认为郢太府铜量是五升量(楚量可能较大于秦量,所以此器每升容量稍大于200毫升)。器上铭文跟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互相印证。简讯作者已经指出铭  相似文献   

2.
新见秦代诏书铭文残器,应属附于量器上的诏版,其形制向所未见。经计算复原,原器应为环形,其周长约118厘米,可箍于直径约37.5厘米的量器器身。推测与之相对应者,应正是久所湮没的秦桶量。桶,即《史记》所载商鞅变法时"平斗桶、权衡、丈尺"中之"桶"量,亦即睡虎地秦简中之"甬",其容十斗,朱剑心谓,"甬之器,不传于今"。参考残箍数据以及桶量容值等,则可大致复原出秦桶量之形制。这也是近世首次复原出秦桶量,进而填补了秦制"桶-斗-升"序列中桶量形制的空白。复原秦桶量之形制、尺寸,又与汉斛大致相合,故可印证郑玄对于"桶"与"斛"同器异名的判断,也揭示了度量衡领域汉承秦制的一面。而"桶""斛"名称的变化,当属王莽复古改制的产物,在"石"这一单位业已混乱的背景下,实际指向了秦汉度量衡制度的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3.
秦汉政府计量粮食是有一套系统的。量稻、量粟、量麦皆有各自的专用大量,量米则用标准量器。稻量、粟量、麦量等专用大量与标准量器均以石、斗、升为计量单位,均采用十进制,但其计量标准更高。稻量石、斗、升之容积为标准量器石、斗、升容积的2倍,粟量石、斗、升之容积为标准量器石、斗、升容积的5/3倍,麦量石、斗、升的容积为标准量器石、斗、升容积的1.5倍。它们总体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粮食计量体系。这三大一小的粮食计量体系本为秦代制度,汉承其制而用之,直至东汉初年犹未变革。  相似文献   

4.
苏辉 《文博》2013,(1):36-41
本文通过对海外回流的一件新莽地皇二年铜量进行分析,从拓片、铭文、器物特征等方面论证本器就是著录在《簠斋吉金录》等书的陈介祺旧藏。铭文中的"上次士"为常乐卫士属下的轮值宿守士兵,"饭帻"为"饭渍"之借,指的是铜量的用途为分配佐餐的酱羹。由器的容量"八升少"可以推算当时一升的数值约相当于今200ml,与以前其他新莽量器的推算数值一致,进而暗示每晚宿卫士兵人数可能是25的倍数。本器的重新出现,弥补了前人只见拓片却无缘目睹原器的遗憾,为进一步研究新莽时期的度量衡制度和宫廷宿值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半灷量器上的铭文重新考释,认为量铭"半灷"当读为"半寸",半寸即半立方寸,为此量的容积。  相似文献   

6.
五年琱生尊(甲、乙同铭)与五年琱生■(简称为"五年尊"、"五年■")系琱生在同一年为记载同一件僕墉土田纠纷处理情况而作的器  相似文献   

7.
商鞅方升和战国量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博物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为了继续贯彻执行党的文物保护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文物保护工作。1966年征集到著名历史文物商鞅方升(图一),以后,又获得了一批珍贵的秦汉量器。像商鞅方升有如此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和秦汉的一批量器能够得  相似文献   

8.
■■盉出于山西,应为西周穆恭时期器。此器铭之"■■"应是器主。《左传.昭公十五年》说,诸侯受封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薦彝器于王之礼,由本铭可以得到验证。"■"字应释为"盘"字,此铭文为盉亦可以称为"尊般(盘)盉"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9.
一著录木工册鼎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颁赐孔庙之后多有著录,较早的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曲阜县志》、嘉庆九年(1804)《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及道光四年(1824)《金石索》。其中乾隆本《曲阜县志》对乾隆帝颁赐"商周十供"有较详细的描述:乾隆三十六年,皇上临幸释奠,特降圣谕:前岁修葺太学告成,因念阙里庙堂设有牺象诸尊,爰择镌藏周范铜鼎、尊等十事陈之大成殿,用备礼器。兹临幸曲阜,祗谒先师,阅视所列各器不过后汉时所造,且色泽亦不能甚古。  相似文献   

10.
一.本文利用进行多年的《两周金文大系续编》断代基础,与已搜集的大量器形类比,做出结论:(1)单叔鬲9件以"(?)"为"器",与逨器不同代。(2)天盂断为西周晚期,为逨母家助丧之器;(3)单五父壶与叔五父匜祭祀时配用,与幽王三年史颂匜、颂壶和周末邿国墓葬M方壶最近,应断为西周末,壶铭称"作皇考尊壶"就是逨死后其子所作。二.本文利用苏钟研究结果解决逨鼎不合历,认为:(1)宣王纪年必须后退一年,四十三年鼎合天合历全同苏钟;(2)四十二年鼎不合历,和四十三年日次干支相差10天,乙卯干支必误。  相似文献   

11.
平都犁斛是天津市文管处入藏的一件传世文物。这是一件铜制量器,呈瓢状。高6.5厘米。器口作椭圆形,口内径18.5×9厘米。短柄中空,柄上有相对的四个小穿孔(图一)。器外有小篆铭刻。一侧以较大字刻: "元年十月甲午」平都戌丞纠仓」亥佐葵(?)斛"。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论述清代瓷器,往往从康熙朝开始。因为明末清初之际,战乱四起,使清初顺治朝的瓷业生产遭到挫折。《景德镇陶录》卷二"国朝":"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面径三尺五寸,墙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经饶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阔二尺五寸,高三尺,厚五寸。经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十七年,巡抚张朝璘疏请停止"。这说明顺治朝的官窑器的烧造是并不成功的。目前从全国来看,顺治朝无论是官窑器还是民窑瓷,传世都极少,而有年号可考者则更是可贵了。上海博物馆藏有一  相似文献   

13.
1965年陕西长安县沣西公社大原村的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两件铜器,一为父癸尊,一为子尊。同年为西安市文管会征集入藏。现将二器分别介绍如下: 父癸尊侈口,长颈,微鼓腹,高圈足(图一)。三道扉棱依颈、腹、足分为三段。通体以雷纹为地,主体花纹可分作三组:颈部为蕉叶形蝉纹,下横蚕纹一周;腹部为兽面纹两组;圈足亦饰兽面纹两组(图二)。此尊  相似文献   

14.
<正>"传瓶"类型与造型来源记载传瓶的文献出处,最早见于唐代釋道宣《續高僧傳》:"遂講湼槃傳瓶不失于兹"(1)。由此,传瓶也为唐代佛教所使用的宗教器具。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传瓶,器腹有文字:"□保□□、□□全上着、□待龙一龙三、谁不□对虎凤一保、答还一母在凰虎客、一乡去家"。也证明传瓶应当是保佑灵魂的明器。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白釉双龙柄尊(图一)底部有墨书款识,"此传瓶,有并",与李静训墓葬所出土的传瓶(图二)器形较为一  相似文献   

15.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道光十六年(1836)初,六舟经吴廷康引荐,与程木庵相识于杭州。同年二月,应邀赴新安传拓程氏铜鼓斋藏历代金石器。此后,六舟分别在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1842~1844)数度赴徽州,为程木庵传拓古器物,数量颇可观,其中就有一件"周伯山豆"。一、"周伯山豆"及定名见于《钟鼎插花图轴》(图1),纸本,纵103、横32厘米。钱镜塘旧藏,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画面为"周伯山豆"拓片,上绘设色菊花、折枝梅花。其下题跋:"周伯山豆,是器藏新安程氏,款字倒制,其文曰‘伯山父作尊豆万年宝用’十字,乃器中之仅见者。道光丁未清明节,  相似文献   

17.
“右里”二量真伪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铸器工匠文化水平有限 ,铭文中出现错字的现象是存在的。量器非玺印 ,使用方格不能成为伪器的证据。近年临淄出土的四件铜量证明中国历史博物馆博所藏“右里”量器为真品  相似文献   

18.
重农抑商是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个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是商鞅。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抑商的前提是重农,确定以农业为立国基础的"农本论";"事本"还须"抑末",提出"轻金重粟论"。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粮食储备,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虽然变法在实行过程中也产生了某些负面效应,但总的来看应是瑜暇互见。  相似文献   

19.
在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的铜器内.有一组“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的铭文。对于这一铭文的考释,目前是有着如下三种看法: 陈贤一同志云: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有四件鼎,器铭为‘公大□□姬?乍器’、‘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公大史□姬宝□□’,这四件方鼎,是公大史为其夫人作器”。  相似文献   

20.
在《吐鲁番晋—唐墓葬出土文书概述》(以下简称《概述》)一文里,我们曾提及"有的酒帐上甚至在斛之上还有一种叫做‘姓’的量器",并举出帐内"五亩六十步的葡萄园,就得酒‘十一姓又一百十二斛’"为例。当时所据文书,现已收入《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册50—55页,题为《高昌张武顺等葡萄园南数及租酒帐》(以下简称"租酒帐")。最近细读这件文书,深感将"姓"字释为量器不妥。至于所引"十一姓又一百四十二斛",原文乃是"拾壹姓有壹佰肆拾贰"(下残),其下可补"(百升)(斛)"字。引文除将数字全改为小写,补字未作补注文符号而直接写作"斛"字外,又将"有"字迳释为"又",有违原义。这是由于我们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