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刘毅 《东南文化》2016,(1):6-14
现代"文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籍中的"文物"有着与今日不同的内涵,最初是指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传统礼乐文明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后来在有些语境下也包含了典章制度的物化表现形式,有时还指文明或文化。现代"文物"的概念在古代则用"古器物"、"古物"、"骨董"、"古玩"等名辞来表述;民国时期的官方文件一般用"古物"来表述,涵盖了一切有文化价值的古代遗物。民国时期重新使用的"文物"一词,与今日之"文物"有相通之处,奠定了现代"文物"内涵的基础。1950年后,"文物"成为正式的官方表述名称,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一切有价值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
河南新密市人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出患有"尘肺",但由于这些医院不是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所以诊断"无用"。因原单位拒开证明,张海超无法拿到法定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最终只能以"开胸验肺"的方式为自己证明。  相似文献   

3.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现在的儿童节是6月1日,而民国时期的中国儿童节却是4月4日。1931年3月7日,"中华慈幼协会"建议,将每年的4月4日确立为儿童节。1935年此建议获国民政府批准,4月4日儿童节被定为法定节日,又称"双四节"。因为这时是春暖花开、朝气蓬勃的春天,且正值植树节之际,非常契合儿童茁壮成长的寓意。学界泰斗蔡元培巧妙地注释"四四节":衣、食、住、行,是我们的四个基本生活;智、体、德、美,是我们培养儿童的四个基本教育。  相似文献   

6.
"二刘大战"是民国时期四川地区所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这次战争彻底改变了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的军事格局,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形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民国时期总统府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初年,这里曾为明朝的汉王府,清朝的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府、国民政府及总统府。如此“风水宝地”虽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由于战事频繁,政权多变,几度重建,至今得以保留下来的却只有清末和民国时期近130年的历史建筑。而在这些遗存中,又以民国时期的居多,其中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好,也让人别有兴趣的就是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风格并存、交融在一起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9年到戊戌维新之前,是其"新中国"构想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的"新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开辟新地域。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主要体现为大力宣扬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变清王朝为君主立宪国。这是他"新中国"构想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康有为开始从国家体制着手,他构想的"新中国"是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民国时期,康有为多次使用"新中国"一词,拟定新中国政府议章和新中国宪法草案。这一时期,他的"新中国"构想主要是倡导虚君共和制,明确政府职责及宪法。康有为"新中国"构想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救亡"始终是其"新中国"构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每一阶段"新中国"构想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正民国时期文人学者与知识女性的情感经历,常为人津津乐道,如沈从文与张兆和、鲁迅与许广平、徐志摩与陆小曼等。然而,一个苦涩的事实是:相当多的知识女性并非以文人学者为理想的伴侣。卞之琳之于张充和,是他"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看风景的张充和在望着别人;郁达夫之于王映霞,是"愁听灯前儿辈语"。"功名富贵"为《儒林外史》一书主旨,又何尝不是横亘在民国才子情感世界里的大山。提出"感情的型"的李长之(1910-1978)也有周  相似文献   

10.
扬州"青溪旧屋"刘氏家族是自清嘉庆至民国时期数代相传的书香世家,其学术影响贯通中外。最近,古城扬州发现的数十通民国时期书信,内容涉及刘氏家族著作的出版发行情况,为研究其著作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鲜为人知的资料,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的图书出版事业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一个公民不是一下子成年的,得经过3次"成人仪式"。第一次是16岁半,申请汽车驾驶执照的"预备仪式";第二次是18岁,获得公民投票权;第三次是21岁时有了法定"可以喝酒"的权利。18岁左右刚进大学的学生们,对喝酒年龄限制意见最大,认  相似文献   

12.
释“明医”     
"明医"一词较早见于南北朝时的佛经中,但不是佛教术语,只是译经者借用本土养生论中"明"医的涵义意译而来的概念。宋至明清,"明医"概念脱离宗教传统,进入儒家评价体系,其内涵也随之变化,由启发人心智、提倡内心修养的圣贤转而指称精研医学经典的专业医家,"儒医"则取代了其在医家统绪中的榜样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主张将来中国所实现的"大同"和将来世界所实现的"大同"在思想来源和内涵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国内一些学者的说法,亦即:孙中山主张,先是中国实现"大同",然后将中国的"大同"理想"推广"到全世界,最终在全世界实现这种"大同",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在研究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时,总体上应将孙中山一生中所谓的将来中国"大同"看成是其民生主义内容,将其所谓的"世界大同"看成是其对外思想或民族主义内容。当然,这两者中的"大同"存在若干共同点,如都"不得为私",都实行平等和互助的原则,等等。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平泉县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凭帖取钱"模具,是清末民国时期平泉私家商号所发的一种有价证券,其使用时间虽然很短,且仅限于平泉州,但它却反映了当时作为北粮南货集散地的平泉的经济繁荣情况,也折射出民国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15.
"东亚"既是一个空间性概念——即地理性、地域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即历史性的和意识形态的概念。现代性的介入,使得"东亚"成为一个需要不断重新界定和检验的概念。区域东亚是知识"东亚"的理解和阐释对象,知识"东亚"是区域东亚在理论和知识上的抽象和提升。区域东亚在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多元性的特征,在功能上又具有流变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知识"东亚"的命题集中反映了知识界的"中心-边缘"结构、各种知识背后的意识形态竞争和权力诉求。现代性和东亚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冲击-回应"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建构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旦政策收紧或者有变,这台中国概念的"印钞机"就会在海外投资客眼中失去往日光彩如果不是一块绊脚的小石子,2008年对江南春来说,又是另一段星夜兼程的路程。  相似文献   

17.
概念梳理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法律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范围大体对应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建筑(群)、遗址等,这与概念产生的背景因素相关——正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公共遗产"的关注,注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在所广泛运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则在《公约》等文献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时而拥蒋反共,时而反蒋拥共,真不愧急中"生智"。民国时期,湖南一带有一支人称"佛教军"的奇特军队,全军两万余名官兵同时受戒向佛,佩戴圆形"佛"字胸章。这支部队的首领就是"佛教将军"唐生智。他率领这支军队南征北战,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9.
赵晶  杨洁 《文博》2010,(4):39-42
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长安区发现一处汤房庙,当地人称为"西镜池",其山墙上保存至今的壁画别具一格。本文首先对西镜池壁画进行详细介绍;其次,论述了壁画的特点:其一是关中八景的内容。其二是中西合璧的画风,通过对壁画特点的说明,阐述"关中八景"这种民俗文化在该地的流行、民国时期西洋画风在此处的传播;通过壁画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民国时期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0.
历代传承的寺观坛庙是我国建筑遗产的重要一类。本文以此观察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保护现象,孔庙建筑的维护是具体案例。民国时期,这些历史建筑成为文物法规的保护对象,也形成了新的公共空间。社会以之为精神文化象征而关注其物质保存,并通过保护和使用方式发挥了教育功能。"不改变原状"原则在20世纪30年代的修复实例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