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王攘夷与德川幕府谢跃1858年至1864年间发生的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史学界,人们对它的产生及其性质看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尊王攘夷运动是在日本封建制度发生危机并在外力作用的推动下产生的,是由代表日本反封建势力的下级武...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被迫开国后兴起的尊王攘夷运动是一场反对幕府的政治运动。它既是倒幕维新的政治、思想准备,成为推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环节,又对明治维新及此后的日本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日本发展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尊王攘夷运动是明治维新史和日本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后半期,位于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分别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运动。在这两场运动中,又分别提出了“尊王攘夷”与“扶清灭洋”两个含义基本相同的口号。本文仅试图对这两个口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粗浅的辨析,以对历史教学起些参考作用。我们先看一下它们的相同点: (一),字面意思基本相同。“尊王攘夷”是日本的倒幕派提出的口号,“尊王”意即尊重天皇,实  相似文献   

4.
尊王倒幕运动起于何时?谢跃一般的观点认为,1864年9月四国联合舰队攻打长州藩,以长州藩失败求和告终,在此之后,长州藩的尊王攘夷派即放弃攘夷而将矛头转向幕府。并且认为1865年3月15日,长州藩便建立了讨幕政权,而讨幕政权的建立意味着倒幕运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论戊辰战争     
开国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众所周知,开国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催生剂,它引起日本政治格局的骤变。新的政治格局主要由三种政治运动——封建主阶级中兴改革运动(亦称公武合体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亦称尊王攘夷运动)、农民市民起义(亦称世道改革运动)——构成。戊辰  相似文献   

6.
以1853年的黑船事件为发端,日本进入了思想转换的幕末维新期。这一时期的日本思想界以回应"西力东渐"的挑战为己任,在"锁国攘夷"与"开国攘夷"、"尊王攘夷"与"倒幕攘夷"的思想纠缠中,寻找适合日本的发展之路。其中,幕末思想家横井小楠的"开国论"与"攘夷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它最早发轫于远古中原“诸夏”与四夷的“华夷之辨”,形成内华夏、外夷狄的民族正统理念,“攘夷”是其主要表现。“攘夷”必须“尊王”,王不尊则夷难攘,尊王则要强调天命。于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王权正统成为正统观的核心内涵,表达君权神授天命观的“历数”、“正朔”等政治概念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尊王”旗号集中反映出这种正统意识。民族正统与政治正统理念必然反映到文化思想上来,也必然需要文化思想来支持和传承,维护民族正统与政治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由此应运而生。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包含民族正统、政治正统、文化正统三种内涵。  相似文献   

8.
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他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内推行各种改革,对外执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不仅使齐国国力大增,而且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称雄于一时,为后世树立起一块丰碑。他一生波澜诡谲,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南京后,因感蒙元统一南北不到一百年,在化上难以突破性的建树,但汉民族士大夫,对华夷之防的问题,多采取容忍的态度。这和北宋学强调严华夷之别、尊王以攘夷的观念的确有很大的分野。  相似文献   

10.
胡安国是两宋之际名的经学家、理学家,其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他一生不畏权贵.个性鲜明。其政治思想多秉承春秋大义,主张尊王攘夷、尊君抑臣;反对对金和议,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朋党,主张树立正常的用人风气;与秦桧一度关系密切,但贤奸迥异,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1.
对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1867年以前的“尊王”,实为不尊王,假尊王;在此以后的“尊王”,实际是“挟天了以令诸侯”。二、从表面上看来,洋学派与攘夷派似乎势不两立,实质上二者之间既有渗透,又有融合,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是二者思想融合的产物。三、萨摩藩的经验证明,改良主义道路在日本行不通,倒幕维新思想是经过革命与改良的多方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的。倒幕维新派敢于剪除反动的“神的子孙”——天皇,又按照自己的意愿制造一个新天皇来保护自己,借天皇的名义,贯彻自己的政治路线。这既是他们成功的策略,又是他们思想的局限性。他们残存的封建意识,一经与西方强权政治思想相结合,便迅速地恶性膨胀为民族沙文主义。明治政权建立后,日本随即逐步走上了侵略和掠夺弱小国家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朝鲜王朝臣服清朝后,为了彰显"春秋大义",恪守"尊王攘夷"儒家礼义,践行"崇明报恩"理念,国王正祖敕撰《尊周汇编》,纯祖年间完稿,乃朝鲜王朝所编修最重要的一部尊周史书。此书经李书九、成大中父子为代表的两代人员近三十年努力才编成,成海应最终定稿。该书在中朝关系史上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金东  牛通 《神州》2013,(27):20
过去,对秦穆公的认识着重是从大国争霸的角度,把他列为秦秋五霸之一,对霸主的作用又往往是从尊王攘夷、保卫华夏文化等方面去进行说明,这是有片面性的。如果我们把秦穆公的所作所为纳入秦国历史的长河中,纳入他所处的春秋社会大变革刚开始的环境中,就会发现他不仅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位有高才商的政治家,本文就秦穆公人生关键事件和人才观进行描述,说明其人才观对秦国及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秦桧与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炎、绍兴之际秦桧与洛学的关系 ,大体是以绍兴八年的宋金和议为界 ,经历了先亲后疏、先友后仇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其所以如此 ,就秦氏来说 ,是由其投机官僚的本性、由其个人政治利益所决定的 ,就洛学派官僚而言 ,则是其尊王、攘夷的政治理念及其独立学术操守使然。  相似文献   

15.
熊剑平 《文史天地》2011,(10):52-54
管仲是遇贤友后遇明君,故而能成就功业。其人品虽不足道,但比之无德又无才的掌权者来,他还是要好得多。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军事谋略,帮助齐桓公做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在春秋乱世,他实行"尊王攘夷"的战略,很好地保卫了华夏文明,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这个缘故,他更是饱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是幕末民族危亡时期日本社会的权力重组和权威重构。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不仅直接诱发了日本社会的尊王攘夷浪潮,也深刻激化了国内政治矛盾,严重冲击了幕藩体制和幕府权威。围绕开国还是攘夷、佐幕还是倒幕等重大问题,幕府、朝廷、地方实力派大名、下级武士等四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波诡云谲,最终形成了以尊王倒幕为核心的强藩联合,并通过"王政复古"政变逼迫德川幕府退出历史舞台。明治新政府内部的近代派与守旧派、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之间经过长期权力角逐,逐步实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重置、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构建和社会阶级基础的根本再造,加之法律制度上和精神上的权威形塑,确立了以近代天皇制为载体的绝对权威。明治维新中权威的解构与重构,是在国家权力重构的显在主线和以"顺天应人"为依据的权威这一制约权力重构的潜在主线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通过政治路线上明确治国理政的方针和途径,组织路线上"纯化"寡头政治的构成,最后以立法形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许晓光 《历史研究》2022,(1):163-184+223-224
近世日本朱子学和国学在继承了古代“记纪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神化皇权的理论,强调天皇为神的后裔,本应拥有“神圣至尊”的地位和权力。德川幕府末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日本思想界祭起“皇权主义”大旗,深入论证并广泛传播天皇及皇权“神圣至尊”的思想,使天皇成为凝聚民心、发动“尊王攘夷”运动的精神领袖。与此同时,日本思想界还出现了“尊皇扩张”的政治主张。明治维新后,皇权主义思想继续演进并被推向极致,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日本近代化的障碍,但也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大源头,其褒贬书法通过一定的义例蕴含大义,开后世史书褒贬先河.宋代史书褒贬深受<春秋>书法影响.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形式上多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纪年"冠王于正"、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等;另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思想上也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尊王"、"攘夷"和"正统"等.  相似文献   

19.
正周襄王,姓姬,名郑,周惠王之子,东周第六位君主,在位时期,天子势衰,无力号令天下;诸侯争霸,礼乐征伐出自侯伯。诸侯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征伐,而周王室不能制止,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此时兴起,其实际权力已经凌驾于周王室之上,周襄王虽然心中愤懑,但也只能听之任之。因为周襄王一生都被自己的亲弟弟所困扰,祸起萧墙,王室内讧,根本无力与大国诸侯一争长短,反而还要借  相似文献   

20.
《日本政记》是一部汉文编年日本通史,1845年初刊,是江户时代后期汉学家、史学家赖山阳晚年的主要著作,其议论皆系山阳亲笔,叙事则与门人分担。作为《日本外史》的姊妹篇,《日本政记》体裁严谨,记事简约,夹叙夹议,论古格今,直笔批判,有很强的经世意义,既是赖山阳史论的集大成之作,也可视为日本近世史论的最高峰。其儒家的政治论和诸如"养民造士"、"富国强兵"等主张引领了当时日本的时代潮流,对幕末的尊王攘夷与倒幕维新,以及近代天皇制国家的诸多设施,都有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