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清史学界,存在着一种比较流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工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而军机处的设立也使“君权得到极大提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有人甚至说因“清世宗找到了军机处这一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高度的君主专制能在清朝长期维持。”本文拟根据有关材料,以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并试图对与军机处和专制皇权密切相关的奏折制的起源问题作一简要分析。至于妥当与否,尚析方家指教。一、雍正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完善或方便是帝独裁,…  相似文献   

2.
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对内阁、军机处和皇权关系的再认识高翔研究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自然不能不涉及到内阁和军机处这两个关键机构。长期以来,清史学界存在着两个十分明显的倾向,一是将清初(乃至明朝)内阁和专制皇权对立起来,认为雍正设立军机处的主要目...  相似文献   

3.
军机处,是清代特有的政权机构。自雍正七年设立起,终清一代,军机处代皇帝撰拟谕旨,参与军国大政……对国家政治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军机处的设置与职能,以及军机处人员选用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论清代的内翻书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机处的内部机构如何设置,迄今不甚清楚。一般认为,内翻书房是其“兼管”或“隶属”机构之一。然而,关于内翻书房的性质、设立时间、职掌,以及与军机处的关系等等,所知尚少。本文依据清代满文档案和有关史书的记载,试陈管见,以期于内翻书房、军机处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是继明初朱元潭废丞相、皇帝综理六部事务之后,君主专制政体历史演变中又一重大事件。以往的研究者多以西北两路用兵需要探究军机处建立的原因,本文则准备通过奏折制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密谕的膻变,把军机处的出现纳入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清承明制,“内阁为机务要地,掌宣纶蟀,赞理庶政”①,为国家中枢机构。凡内外本章,阁臣票旨进呈御览,经裁定批红,令六科抄发;皇帝阅本有欲改签者,则折一角,积十数件,降旨御门,大学土面泰沂旨,乃缮入票签更进。渝旨、本章技如此程序运作,国家政治实无秘密可言,而…  相似文献   

6.
清代“议政处”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王朝从入关前至乾隆年间一个半世纪的期间内,曾有过一个重要的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于这一机构的非正规性,因而它与嘉庆以前的军机处一样,在按官衙分载典制的官修政书——《大清会典》中根本没有记述,其他政书如《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等的职官部分,也无记载。因此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它只是一种议政制度,而无衙署即办公处,不属国家机关,一般论著在提到它时,也多称之为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不象对内阁、军机处那样以机关名称称之。究竟有无衙署,不仅关系到对这一重要机构本身的性质,规制及其行政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清前期清廷中枢系统行政状况的研究,因而有必要对它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战时生产局,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在美国协助下,在重庆设立的一个直属行政院的控制战时工业生产的机构。它的建立,对国统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公私工矿企业的发展和解决战时军需和民用供给,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至今对这一机构的研究文章,仅有三篇,即翁文澋的《重庆战时生产局和美国经济援华政策》,李安庆、孙文范的  相似文献   

8.
清朝专制制度中的核心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内阁沿袭明制,又颇具特色。所谓"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执宰"。"居六卿之首","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雍正年间创设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内阁和军机处关系非比寻常。其后,军国大计由军机大臣面奉皇帝训示,拟旨缮发。而寻常政务,仍由内阁票拟。大学士随之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值军机处的内中堂权力要比顺康时期的大学士大为提高,留守内阁的内中堂的权力明显削弱。军机大臣的"首揆"往往是内阁大学士,这就使军机大臣身兼数职,正确处理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分权,往往也是军机大臣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1月,恭亲王奕诉、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请成立替皇帝和洋人打交道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取代礼部和理藩院所掌的对外事务。总理衙门仿照军机处设置,由一名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首席大臣只有恭亲王奕诉和庆亲王奕劻两任。晚清40年,清政府面对  相似文献   

10.
北京清代故宫分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举行大典礼和办理政务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及后妃等起居之所,大臣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外朝,而不同等级的官活动范围攻也有区别.十八世纪初期雍正皇帝改变了这一制度,办理国事由外朝文华、武英等殿改移到内廷寝宫,外朝大臣因之可以进入内廷.在外朝三大殿之后、广场正北有乾清门,门内就是内廷.与乾清门相并行的尚有二小门,西边的为内右门,东边的为内左门.在左、右门的两旁备有联檐通脊的小房,东边的是散秩大臣的值房,又称九卿房;西边的是军机大臣值房,也就是清代最高政府机关"办理军机处".虽然房小,格局卑隘,但是从清雍正七年(1729)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止,这里是清代统治者一百八十多年中发号施令的所在.原来,清代初年一切政治制度,多仿照明代,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建设已逾封建社会历朝之首,显示出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绝对化高峰的特征。在中枢机关的设置上,军政大权的掌握由顺治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转至内阁,又移为康熙时的南书房,再至雍正时的军机处。随着中枢机构权力的递变,其机构本身便愈来愈成为皇帝弄权的御用衙门和驯服工具,促成了君主集权政体的形成。对于中国广大地方区域的统治,除少数地区设立将军和大臣抚治以外,清代实行以总督、巡抚统辖各省的地方管理制度。山西地处京畿附近,为清廷直接统辖之直省,是清代设置总督最早的一个省份。清顺治元年(1644…  相似文献   

12.
封建时代的皇帝,虽位高权重,至尊至贵,但在职业身份之外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所以,他们设立个专门的机构,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或者娱乐与游戏提供方便,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3.
满文月折包是清代军机处按一定秩序打包保存的满文公文档案的总称。满文月折包内文件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均居军机处其他满文档案之首,具有重要的利用研究价值。只因种种原因,至今鲜为世人所知。本文现就军机处满文月折包的形成、特点、内容及整理编目状况,作一概述。一、满文月折包的形成及其特点军机处是清代办理军机事务处之简称,雍正8年(1792)设立,宣统3年(1911)撤  相似文献   

14.
<正>在清代,专门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及其图样、模型制作的匠役被称做"样子匠",清代样子匠的职业大致相当于皇家建筑师,以雷氏一族最为著名,即所谓"样式雷"世家。从1689年康熙帝钦赐雷金玉为钦工处样式房掌案,到1915年雷献彩、雷献祥完成光绪皇帝的崇陵设计与施工,两百多年间,样式雷世家赓续八代,执掌皇家建筑设计机构"钦工处样式房"的掌案职务,如同今天的国家级建筑大师。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在对外关系领域,不仅在事实上确曾存在着传统与近代两种不同体制外交关系共存的客观现象,而且在制度层面负责处理对西方国家近代条约关系之新型机构与主管对周边朝贡国家关系事务的传统对外关系机构,也曾至少共存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在朝贡关系体制的边缘亦即周边朝贡国家如近代朝鲜,也曾出现极为类似的所谓"两截体制"局面与制度."一个外交两种体制"在晚清时期不仅是在朝贡关系体制的中心与边缘普遍存在的一个客观现象和事实,而且也是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对外关系制度层面非制度性地因应上述客观变化的结果,本质上则可以说是晚清对外关系近代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过渡性现象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之乱后,清政府陆续在西藏西南的济咙、聂拉木、绒辖等处划定边界,设立鄂博。本文以《清史稿》、《清实录》等史料为据,对发现于定日县绒辖乡的界碑藏、汉文文字进行初步考释,并对西藏西南边陲各地鄂博设立时间与地点也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发现的一处商代居住与铸造铜器遗址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五六年二月郑州市郊紫金山以北河南饭店扩建工程中又发现规模巨大的商代人类居住与炼铜遗址一处。在面积约275平方米内发现房基四座,均南北向。房与房前后相距在10—11米之间,似有一定规律。其中有两座房一般保存尚好,为长方形,结构和现在的土房近似。每座房中间有界墙相隔。分为近于方形的东西两室。中有一门相通。房间均向南,都偏在南壁的东端,有的只一室有门,有的  相似文献   

18.
“抚局”辨     
“抚局”辨黄士芳许多论著都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曾在北京设立过“抚局”或“抚夷局”,此即总理衙门的前身①。记载此事最为详尽的要数邓之诚的《骨董琐记全编》,其中说:“咸丰十年,设抚夷局于嘉兴寺。奏准于内阁部院军机处各司员章京内,满汉各挑取八员,轮...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3,(2):94-94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中期,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以收藏图书的形式出现。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私人设立,作为隐居读书、聚徒教学的场所。到了元、明、清时期,书院越来越受到朝廷直接控制,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班”。  相似文献   

20.
(一) 我国的侨务机构,早在清朝就已设立。当时清政府鉴于我国侨胞在海外人数激剧增长及其在经营工商、农矿等业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在广州、厦门、天津、宁波等地设立出洋问询局,但它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清朝设立的领事馆,对保护侨胞也产生了一定作用。1912年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即饬令外交部,妥拟拒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同时由约法产生的参议院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参议员要有华侨选出的议员六人参加,这是海外选出中央民意代表的开始。但由于民国政权很快被袁世凯夺取,因而民初侨务政策和机构就形成了南北两系统。即以袁世凯及其死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