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古代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是一种由炊具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最早的铜鼓就是煮饭的铜釜,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将铜釜改进,作为专用乐器。早期的铜鼓面部较小,胸部突出,腰部较细,足部展开,没有纹饰或有较简单的纹饰;后来鼓面加大,腰部增粗,纹饰逐渐精美,出现写实图案。由于流传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使用民族众多,铜鼓的形制和纹饰不断发展变化,出现各种不同的类型,形成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铜鼓除了用于娱乐还有祭祀的用途。在古代,铜鼓曾作为一些民族统冶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用来指挥军阵和传递信息。在这些民族中,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拥有铜鼓越多,权力越大,越是富有,甚至“得鼓二三,便可潜号称王”。他们相信,铜鼓有神,可以与神灵沟通,所以在某些祭祀场合,一定要有铜鼓。因而对铜鼓敬畏有加,不能随便触动,启用和收藏都有很多繁缛礼仪,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明古国。中华民族对自己创造的灿烂化十分珍惜,很早就知道重视和珍藏物。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商代保藏典册的府库。以后的太庙、祖庙、孔庙,和历代宫室、武库,都是收藏和陈设祭器、法器及奇珍异宝的地方,很象近世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世纪潮的全球涌动,实施海洋经济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而横跨中越两国边境的北部湾海洋经济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出行东盟国家的必经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价值,所以已经纳入海洋区域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安排。为此,考察北部湾海洋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挥区域内核心城市的引擎功能,促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区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依据西部大开发政策打造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使之成长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跨国境商贸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信息交流中心,应当从研讨课题推进到合作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4.
“铜鼓文化”是构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基本上都能发现铜鼓的踪迹。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之间频繁的往来,使得贵州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明清之后大量的汉族移民的涌入,丰富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内涵。“铜鼓”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客观上成为汉文化、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与其相毗邻的滇文化中的异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大量田野考古资料表明,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两者互为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逐渐从多源一体走向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统格局。  相似文献   

6.
7.
韦姗杉 《文物春秋》2009,(2):20-23,55
作为古代壮族青铜文化代表的铜鼓在2000多年的时间中,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和衰落几大发展阶段。这种演变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古代壮族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不同类型铜鼓的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两方面对古代壮族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8.
以整个欧亚草原为视角,对比资料相对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东南部、萨彦-阿尔泰地区和黑海北岸三个地区畜牧向游牧转变期的材料,对早期游牧起源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研究表明,公元前8世纪以前这三个地区都存在自身特色明显、畜牧业发达的遗存,但其中只有萨彦-阿尔泰地区可能已经转变成游牧经济,而内蒙古东南部和黑海地区在同时期可能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游牧社会。欧亚草原地区各地早期游牧的起源不是同步的,也不是一条直线发展的,最早的游牧很有可能出现在远离发达农业文明且畜牧业发达的草原地带,而与发达农业文明毗邻且与之关系密切的地区游牧则产生的晚一些。  相似文献   

9.
王雪芳 《旅游科学》2008,22(1):67-71
环北部湾经济圈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点,但雷州半岛地区目前并未主动融入其中。本文分析了雷州半岛区域旅游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的竞合态势及竞争优势,并提出其参与环北部湾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篦纹是裴李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的产生、发展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是考古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篦纹在中国的时空分布,其渊源应当是裴李岗文化。它随着裴李岗文化的衰亡而在中原消失,却在中国的南、北方的广大地区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距中原愈远则时代也愈晚。  相似文献   

11.
王勇 《文物世界》2008,(4):11-13
近年来,我们把文物勘探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古代文化遗存较丰富的晋南地区,这就需要对这一区域的古文化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对史前时期的遗存进行梳理和研究。在收集和整理考古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时期的晋南地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谨将其中的部分认识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12.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之根。古往今来,无数炎黄子孙敬畏生命,追求长寿。寿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样,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传承的各个阶段,呈现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影响深远的整体特征。通过对寿文化各个阶段的梳理,在准确断代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探析了各个阶段寿文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很高兴参加“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这几天看了上海、浙江和江苏的发掘资料,听取了浙江和上海参与发掘整理的朋友对钱山漾及广富林遗址的介绍和与会朋友的讨论,感受颇深,对整个会议有几点基本印象:一是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都是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4.
石家河文化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light of Shijia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e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ure from the center to the border, probing two aspects on this question, one is the boundar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ure, the other is the regional cultural types. Tn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orthem boundary of Shijiahe culture used to reach the center of the Nanyang basin while the southern scope of the culture used to included the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There are six regional types in Shijiahe culture, i. e. Shijiahe type, Qinlongquan type,Xihuayuan type,Jijiahu type, Yaojialin type and Daiziping type.  相似文献   

15.
The book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Jades:A Study and Album of XinglongwaCulture Jades jointly compiled and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ASS,and the Center for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describes all the jades round 8000BP unearthed from the Xinglongwa site and expounds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s of their studies.Itmakes a multi-angle discussion on related problems,such as the origin and diffusion,the use and usingmanner and the making technology of jad...  相似文献   

16.
沈浩注 《沧桑》2011,(5):66-67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然而关于西周建国以前的先公世系却是有脱节的,且关于武王灭商以前的文化面貌、性质以及内容等方面在学术界均有不同看法。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参考学术界对于先周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认为周人是起源于陕西、具有羌人血统的周部族。  相似文献   

17.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建 《南方文物》2006,(4):9-11
本文所指的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按时间先后为良渚文化晚期、以鱼鳍足鼎及细颈鬶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和广富林文化。自1999年末以来,这一阶段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首先是基本确立了该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因其首先在上海松江的广富林遗址被辨识出来所以命名为广  相似文献   

18.
从凌家滩文化看中国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朔知 《安徽史学》2000,(3):12-15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早在20世纪初,由于“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中国的史学工作者便开始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之路。经过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文化整体"的方法论来讨论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并最终得出太极拳起源于陈家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支夏商时期文化,然而对其起源问题,学界一直争论较大。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浙西南和闽北的肩头弄文化大量北上涌入太湖地区是马桥文化形成的主要来源,其数量甚至超过了马桥文化中的良渚文化因素。当然马桥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多少接受了中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定影响。总之,马桥文化是从浙西南和闽北地区移民来的文化观点似已趋于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年来《南方文物》先后收到两篇有关马桥文化探源的论作,它们各自对上述较公认的观点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现一并予以刊载,期盼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论马桥文化的起源》一文所持观点,不仅与前述学界一般所公认的观点截然不同,与《试谈马桥文化的泥质红褐印纹陶》中的观点也判然有别。此文在分别对马桥文化和肩头弄文化的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的文化特征、年代逐一进行介绍和分析后,特别详细介绍了近十余年来闽北地区的一些重要考古新发现材料,如光泽马岭遗址、武夷山市的葫芦山遗址、邵武斗米山遗址和浦城猫耳山遗址等,指出这些考古学遗存除有的下层有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外,其出土器物与浙西南肩头弄第一至第三单元的基本一致,表明它们属于时代相近的同一类文化遗存。这类遗存有着自身的文化发展系列,福建有的考古学者将其称为"马头类型",焦天龙则认为,考虑到武夷山市的葫芦山遗址发掘时间最早、发掘规模最大、获取资料又较丰富,建议将其统一称为"葫芦山文化"。此文在对分布于浙西南和闽北地区的葫芦山文化与太湖和杭州湾地区马桥文化进行比较后,认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过去将肩头弄的所谓"第一单元"陶器群作为马桥文化的祖先文化带有很强的假设性,缺乏系统考古材料的支持。根据碳-14测年数据,两者的年代范围基本是重合的,葫芦山文化的主体年代应在距今3500年至4000年之间,马桥文化的年代则为距今3200年至3900年,所以不存在两者有前后传承关系。从陶器和石器群特征看差别更是巨大,最明显之处就是葫芦山文化根本不见鼎、甗等三足器和觯、觚等饮器,而鼎、甗、觯、觚等则是马桥文化主要器物。即便是两地均有的罐类器,除共有凹底特征外,其他在陶质、陶色和装饰纹样等方面,均差异很大。葫芦山文化的陶器群绝大多数都通体施加黑衣,但黑衣陶在马桥文化中只占少数。在石器特征上,两者的差异更大。葫芦山文化根本不见马桥文化的有段石锛和斜柄石刀。到目前为止,葫芦山文化仍未发现任何青铜器,很有可能仍处于新石器阶段,这也与马桥文化有很大不同。为此,作者认为马桥文化的主体不是发源于浙西南和闽北地区,而是另有来源。由于目前对处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的广富林文化的认识还很不全面,马桥文化是否是广富林文化的延续目前还无法作出判断。所以,从现有材料分析,马桥文化很可能主要是外来北方文化因素与环太湖地区原有的文化的混合变化体,在文化形成过程中,也接受了来自南方的一些影响(如鸭形壶、凹底罐等)。对焦天龙先生所持马桥文化之源的上述观点,当然我们尚可深入探讨,但文中特别重视和引证福建闽北地区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材料确是很有意义的事,我想,随着今后浙西南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即早期文明的面貌必将日趋清晰。对马桥文化之源的探索,我不曾深入研究,但有一点笔者认为必须特别关注的是,即焦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介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的广富林文化。近年来,上海考古学者对松江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众多的考古遗迹和大批文化遗物,随着今后资料的公布,相信对探索马桥文化之源会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