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理测试量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学实验,归纳,演绎推理,行为意象图,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从游客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文化行为切入,研究中国热点城市日韩、北美、东南亚、欧洲客源市场游客的行为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构建主要群体入境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发现了入境外国游客旅游选择偏好、时空动态规律;探讨旅游决策的主导模式、范式和影响决策的可控因素;研究"文化边际域"中的跨文化冲突特征和旅游认知预期衰减效应模式;揭示了旅游意愿评价、旅游感知评价数量模型和四种不同群体游客文化交互模式。并提出了适应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粤西游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简介徐霞客身世及其一生的游历之后,举《徐霞客游记》中有关广西的事例说明其在地理学上和游记文学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扼要介绍明代广西的一些自然、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3.
王鑫  吴晋峰  李蕾  郭峰 《人文地理》2012,27(5):128-133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满意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均值比较法,探索性地研究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感知形象。对外国游客认可的中国独特形象、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认知形象的主导因素、不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认知形象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三点建议:塑造鲜明国家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改善交通接待设施,着力优化旅游环境;更新换代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本研究可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设计和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游记是旅游者思想的载体,是旅游者自身的"感知地图".在游记研究中,决不能忽略主体的行为地理差异.元代是东西方交通非常繁盛的时期,不少人由于政治、宗教、贸易和个人志趣等原因往来于亚洲、欧洲、非洲之间,流下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本文通过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游记(<马可·波罗行记>和<长春真人西游记>),分析了当时旅行者行为特征与地理视野的差异性.从文化地理背景看,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是道教徒;从旅游动机看,有商业利益和政治传道的不同目的,在风俗感受方面,一个是猎奇,一个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本文还通过这一典型案例,提出中国古代游记研究的三点启示即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空间视角,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空间视野,群体与个人行为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5.
在你的自驾游经验中.你最想对从事自驾游的人说的是什么? 廖:自驾旅行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我认为与其他任何旅行、探险相同.自驾车旅行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而后才是享受或者挑战。在今后的一个阶段,你有什么新的自驾游的目标或者计划吗? 廖:我常常问自己.旅行有终点吗?对我而言.  相似文献   

6.
游客感知研究成果丰富,但在红色旅游研究领域,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红色旅游游客感知研究较少。本文利用ROST CM 6.0软件对游记文本数据进行词频分析,以期探讨游客对于江西省井冈山市红色旅游的感知情况。结果如下:①游客易从多维感知途径进行红色旅游感知;②红色教育对游客红色旅游精神感知影响较为突出;③游客的红色旅游氛围感知途径体现出不平衡的特征;④外地游客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感知的主体,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游客感知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书讯     
正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巫鸿著、肖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定价:98元。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家5A级景区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为研究案例,以马蜂窝旅游网的游客游记和在线评论为样本,借助ROST CM6软件,运用该软件的词频统计功能提取评论及游记中游客感知以及旅游者行为相关的高频词汇,分析旅游者行为特征.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游客对白云山的感知主要是门票亲民、适合全家出游、风景优美、城市肺部等;服务有待提高、车位较...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线游记文本成为重要的旅游研究资料,为小尺度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选择北京国子监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分析多个平台的游客游记文本,形成以历史文化背景为特征、以祈福为特点、以地方特色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旅游感知形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交通是旅游业发生的首要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游记作为游客记录旅游过程、旅游体验的方式,能反映游客的心理和偏好。本文利用ROSET CM6爬取携程网上提及武汉市2009-2018年的游记,借助扎根理论分析游客对武汉市交通感知情况。研究发现:游客普遍认为武汉市公共交通十分便捷,同时来武汉市乘坐最多的是火车,但随时间不断下降;其他交通方式排列第二,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大部分游客在景区内步行参观,但因景区公共交通工具的增设而不断下降,同时自驾出游随时间不断上升;地铁随时间的变化十分明显;对公共交通的费用关注逐渐下降,但认为武汉市交通拥堵情况越来越严重。黄鹤楼是提及最多的,但在2011年大幅度下降,其次是武汉大学。昙华林和楚河汉街提及次数随时间不断上升,户部巷随时间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1.
方泽华  冯晋 《旅游》2010,(3):94-94
——自助自驾“配套”走强 旅游已进入散客时代,当大量的自驾游涌入京郊“安营扎寨”,当执着的“驴友”沉醉在山野的攻略中,2009年,两项服务自驾游和“驴友”的配套措施也出台。一是在高速公路通往各郊区县的出口处建立了10个旅游咨询站。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人们的旅游出行方式将在疫情后出现变化。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过后,扎堆凑热闹型的出游方式将会暂时减少,大规模团队游将会放缓,而自驾游、自由行人群将会大幅增加。同时,常年人流量集中的景区也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淡季,而小众些的冷门的旅游线路将被更多地开发出来。在本期的发现中国栏目,我们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国内自驾游旅程,有皖南川藏自驾、北疆公路旅行、河北唐山自驾和江西三清山自由行等,为读者们的春季出游计划作个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网络游记研究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通过各类旅游网站搜集记述登封旅游的网络游记、网友点评、图片,按照一定条件筛选后得到了50篇游记、1 055条网友负面评论和575张图片,采用ROST CM6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游客对登封市旅游形象的感知。此外,研究还发现,登封市还未曾深入发掘其潜在的其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4.
元明时期的云南游历资料建构了完整的"多重镜像"边地形象,体现着边地认知的推进。"相似镜像"边地形象的形成是游历资料以客观的精神和态度书写边地的结果,反映着边地认知方式的转变和华夏空间的延伸。"相反镜像"边地形象则是游历资料受复杂情景影响和"想象的真实"塑造的产物,渗透着王朝国家边地治理和伦理建构需求。"多重镜像"边地形象及其知识生产,体现了游历资料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意蕴。  相似文献   

15.
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以2004年7月10日-8月28日,对西安外国游客所作的1005份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在李克特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感知的框架模式和量化评价模型,并以西安为实证,把外国游客按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对西安旅游服务感知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探讨外国游客对西安的旅游服务感知量化评价,从中揭示出当前西安旅游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女性学与民俗学的交叉学科,女性民俗研究拥有"关于妇女"与"为了妇女"的双重使命,但以往的研究因将女性民俗实践者抽象成普遍意义上的"妇女"而导致了女性民俗实践者在研究中的缺席/失语。"以女性民俗实践者为中心的情境研究"将女性民俗研究置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下,通过对中国民俗学整体研究观的借鉴与反思,同时借助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情境化知识"概念以及现象社会学的相关理念,尝试构拟一种个体的女性民俗实践者及其视线在场,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察具体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女性民俗实践者与女性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女性民俗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游客感知研究成果丰富,但在红色旅游研究领域,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红色旅游游客感知研究较少。本文利用ROST CM 6.0软件对游记文本数据进行词频分析,以期探讨游客对于江西省井冈山市红色旅游的感知情况。结果如下:(1)游客易从多维感知途径进行红色旅游感知;(2)红色教育对游客红色旅游精神感知影响较为突出;(3)游客的红色旅游氛围感知途径体现出不平衡的特征;(4)外地游客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感知的主体,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游客感知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玉 《旅游纵览》2015,(1):33-34,36
准确且高质量的旅游景区的翻译,不但可以起到吸引外国游客游览兴趣的作用,同时更能透过旅游景区的游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外国游客看到旅游景区介绍的英文翻译,能够增加对景区的了解和向往,在游览景区过程中也能够根据介绍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无限魅力,从而加深外国游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最终达到中国文化传播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旅游景区翻译体现"跨语言、跨地域、跨文化"的多重特征,做到准确、高质量的翻译,从而满足外国游客需求,真正的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文章以我国一些著名景区的翻译为例,找出翻译中存在的错误,分析其对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娜 《东南文化》2023,(4):157-163
现象学倡导的具身认知理论更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科技馆科普展示的“策划—设计—参观—教育”的展教生命周期,也呈现为“抽象—具象—具身—体验—感知—认知”的感官化叙事过程。科技馆科普展示具有感官的缺席、在场与超越三类形态,其中在场形态可分为元感官、原感官、他感官、多感官四种。梳理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方法及案例,可以建构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模式,探索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形态及观众的“感知—认知”机制,同时将具身认知理论纳入科技馆感官化叙事视域,研究相应科普展示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旅游"模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游客会在结束旅程后在互联网上分享旅游体验.本文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挖掘分析与湛江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游记文本数据,以期为湛江市旅游形象感知提供重要支持.首先采用八爪鱼爬虫软件爬取样本游记进行文本挖掘,其次基于Python利用jieba对文本数据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