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期寄语     
正本期是向刘家和先生致敬专辑,所刊10篇文章中,有7篇是由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从不同侧面就研读刘家和先生论著、受教于先生,或者先生学行往事所撰写的文章。刘家和先生研究中外历史已历数十寒暑,通贯古今,纵横中西,在中国传统经学、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外史学史及史学理论、历史哲学、世界历史比较研究等领域皆有专深独到建树,今虽年愈九旬,笔耕不辍,门下弟子亦成就斐然。先生学术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历程中有独到地位,此辑所刊,远不足呈现先生学术境界贡献之全貌,谨志敬意,期待学界同仁继续钻研。  相似文献   

2.
本期寄语     
正本期"理论与思想"栏刊出于殿利的《通则透透则明明则智智则用——刘家和先生治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探微》。文章就刘家和先生通古今、贯中西、跨学科的学术境界及其心路做了详细介绍和评论,认为所有这些都彰显了刘家和先生学术报国、关爱民族与人类的人文情怀,对后学具有启迪意义。"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的王俊娜《乌尔第三王朝旮尔沙那的职能探析》认为,地处温马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旅美人文学者邵东方博士回顾我国著名史学家刘家和先生与著名美籍华裔史学家杨联陞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一段学术交往的文字。邵东方早年师从刘家和先生,近年从事《竹书记年》研究。文中所述往事,展现老一代历史学家坦诚笃实的学者境界和同道相惜的胸襟情谊,也是中美学术交流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4.
刘家和先生是现今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以通古今、贯中西和跨学科著名。本文试图探析先生为什么要走学问之路;为什么选择历史学,在史学领域又为什么选择中国史、世界史和古代史,为什么选择史学理论,为什么选择回应世界性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为什么选择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选择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古今互鉴的研究方法,选择比较研究方法;先生作为学者的胸襟以及对学问价值与本质的看法。所有这一切,都彰显了先生"学术报国"的治学思想,以及关爱民族、人类和自然的人文精神,对今天的学人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期寄语     
本期"理论与思想"栏刊登出两篇文章。世界史著名学者刘家和先生为最近编辑出版的《日知文集》所写的序言,以真挚流畅的笔触讲述了他从学于林志纯先生并与之多年交游、合作的经历,从中既可了解林志纯先生治学的成就与宏阔胸襟,也可以看到刘家和先生自己笃实高远的境界。故该序虽已见诸《日知文集》卷首,仍刊于此,以飨多士。地方志专家王熹的《口述历史资料与澳门方志纂修刍议》讨论了口述史资料对编纂澳门地方志的特殊意义,并就采纳口述史资料于澳门地方志纂修工程的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若干  相似文献   

6.
刘家和先生治史有着一以贯之的理论追求,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其一,"两个菲罗",指的是语言文献之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其关于先秦儒家仁礼学说的辩证发展、中国重视通史与西洋重视普世史的史学传统特点之不同、黑格尔否定"以史为鉴"可能性的观点的研究等,可以作为例证。其二,矛盾分析,对矛盾是事物最深层的本质、中西矛盾观的异同,有着深刻的体认,其关于公羊学"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学说,以及《左传》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的含义及关系等,都采用此法,在历史和逻辑的往复中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其三,"入室操戈",认识到要想实现突破,一方面要从传统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在传统中寻找到突破的"缝隙",其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批判,对黑格尔否定"以史为鉴"可能性的分析,是迄今对于西方学者在历史领域中提出的理论挑战做出的最有力的理论回应,已然成为学习传统、突破传统的经典之作。刘家和先生治史的理论追求,表明中国学者完全可以在理论的高度上,与西方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开展平等对话,从而把人类思想和学术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历代以经学研究为职志者不乏其人。林庆彰先生以其丰厚而严谨的著述、执着而笃实的学风,为当代中国的经史研究领域贡献良多。正值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以加强之时,经学研究也定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而林氏的经学史研究成就及其学术奉献精神,也将会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经学与中国现代史学的演进中,顾颉刚是一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人物,他对经学史、经学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论。他批评汉代经学以通经致用为目的不惜造伪,在推崇宋代疑经辨伪的同时也批评宋儒"舍传求经"的弊病,肯定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今文经学家的辨伪之功。在治经理念和方法上,他总结了传统经学研究盲从门户、忽视原始经典文本、恪守"考信于六艺"等不足。顾颉刚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经学史的演变,经学态度也由激进趋于温和,并试图建立现代经学研究的新范式,其目的是修正传统经学中的种种流弊与缺失,更好地为现代史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9.
皮锡瑞在其《经学历史》中称唐代为"经学统一时代",称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唐代经学在"统一"的主要状况下,逐渐生出反动。唐代早期,刘知几已经开始怀疑传统经学,元澹又非《礼记》并难郑玄注,而中唐新经学之兴起最为引人注目。中唐新经学与古文运动在思想和人脉上都有密切交往,古文运动鄙弃传统章句注疏之学,主张直接把握经学大义,支持学者对经学作出新解释,部分士人并尝试亲自重解经学。这种对传统经学的反动,逐渐发展至于疑经。经学变古这一萌生于唐代的伏流,最终发展至于宋代而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0.
<正>在现代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者与所谓的西化派及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对孔子、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视域的关注。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刘大年先生亦不例外,他的晚年著作《评近代经学》,对近代经学进行了宏阔、深邃、缜密、独到及精辟的思考和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典范。但迄今为止,其近代经学研究在学界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儒学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探讨以及当前对于中  相似文献   

11.
蒙文通的古史研究在民国学界破旧立新的古史运动中有意无意地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古史甄微》中打破上古一元的古史三系说,也暗合了当时"新史学"所高举的"古史多元观",蒙文通由此而日益受到民国学界的重视。但若回到蒙文通自身的学术脉络,不难发现,《古史甄微》旨在"羽翼经学":通过追溯三皇五帝说的起源,以地理、民族、文化的视角创立古史三系说,重建上古国史,澄清经史关系,以史证经,申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先生天赋过人,成就卓然,在中国古汉语、音韵学、文献学、哲学、经济学、数学、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古典学、印度学、汉学等不同领域有极高的造诣。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中取得不凡的成就。借用凯恩斯1922年评价英国杰出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话,刘家和先生可被誉为中国史学园林中"一只极为珍稀的鸟"。  相似文献   

13.
刘家和先生的序文原为《日知文集》而作。他以弟子的视角讲述与林志纯先生交游、从学、合作中的见闻。其中可见林先生治学追求真知、不惮自我否定,又能兼收并蓄,不存偏见。为纪念林志纯先生、弘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以自勉、勉人,本刊特将刘先生的序文重刊。  相似文献   

14.
比较史学侧重于跨时空的历史对照研究,是一个晚近新兴的历史研究领域。刘家和先生为构建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比较史学,将"同"与"异"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基础,以可比性为中心建立比较类型,在对史料进行考证批判的前提下就比较对象进行深入剖析,抓住其异同的本质,提炼出更高层次的比较类型,从而把握比较对象的本质。刘先生的比较史学实践具有方法论层面的示范意义,显示出独具一格的理论旨趣,将比较史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些理论和方法建立在大量具体的中外、中西史学比较成果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性,为解答比较史学在实践中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面临改革大潮 历史学怎么办?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8月29日,本刊主编陈启能先生访问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家和先生。两人就面临改革大潮,历史学研究当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陈:今年我们杂志组织了一次关于面临改革大潮,历史学研究应该怎么办的讨论。当前国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大潮来势迅猛,历史学受到冲击,史学工作者面临很大的心理冲击和艰难的选择。我们组织这次讨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集思广益来  相似文献   

16.
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凝重的思考中求索—读刘家和先生的《古代中国与世界》吴怀祺读完刘家和先生的《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后,使人想起一句话:风格即人。他在中外古史研究中,思考历史,也思考史学。这部书处处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书的副题是:“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  相似文献   

18.
盐亭蒙文通先生,以经学与古史研究知名於时。其治经学也,以经世致用为归,承乃师廖季平之说而更进一步,别开新境。要而言之,约有三端。一曰上古中国文化,有海岱、河洛、江汉三方民族之异,周秦学术因之而判分。二曰两汉经学不同於周秦儒学,一为经生之学,一为儒士之业。三曰秦汉之际新儒家最为卓越,立新法,创新制,旨在民治、平等;贵贱贫富之悬绝,欲一举而夷平之,非孔、孟“从周”之见所能范围。然揆之以孔孟“为兆民”之意,则可谓一脉相承。文通表彰秦汉间新儒家,其意殆在斯乎。“论古之事,原以衡今”;“无事非究古义,亦无事非究将来”;“先哲之术,岂苟为涂泽耳目之具哉”:是谓文通经学研究之结穴。  相似文献   

19.
"春秋笔法"是《春秋》学的重要内容,建国之后,随着新的学术视角的介入,"春秋笔法"研究在继承传统经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春秋》笔法有无、《春秋》义例和文化成因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探讨,同时越出经学研究视野,在春秋笔法对史学、文学的影响研究,以及跨学科及综合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开拓和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态势。目前,"春秋笔法"研究在理论构建和关联研究等方面还亟待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进行中西方史学比较研究以及在新的世界史背景下认识中国史学传统,是当今中国历史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海内外学人倍加关注。刘家和先生长期从事希腊、印度与中国的古史研究,近些年来开始从思想的层面检视中西方史学,因为有着深厚的古史研究基础与通贯中西的理论修为,刘先生总能见人所不能见,于中西史学颇多新识,尤其是在方法上多能予人以启导。当然,由于中西方语文背景与思想进路的迥然不同,双方史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西方的逻辑理性与中国的历史思维如何对接与融通,仍然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