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博士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出版。本书是作者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上海金融地位与旧中国政府》的最终成果。作者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所藏有关银行档案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 ,至 1 937年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爆发这 1 0年间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本书的研究结果表明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战略决策起了决定性作用。全书 33 1万字 ,可看作是作者主持撰著的多卷本《近代上海金融通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金融业与国…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初期,在增加财政开支的同时,却无力开辟财源,只能单方面地求助于提高税额或增添税种,从而使农民实际田赋负担远远高于"法定"田赋负担;而临时摊派和征收过程的积弊造成的额外负担,使得农民负担更趋沉重;此外农民缴纳的税费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是不等价的。这些情形表明,1927~1937年农民的田赋负担沉重且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李月翠  孙海涛 《沧桑》2008,(6):24-25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制度的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档案资料的逐步公开,外国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入,学者研究视野的开阔,该领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学术进展。尤其是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变化,国民政府政治制度的研究得以真正建立、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为美国帕克斯·M·小科布尔所著,1980年初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初版时即引起史学界的重视。本书主要研究了1927—1937年期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及其政策,作者利用了大量的经济史料研究国民党政权,分析国民党政权特质的形成,说明江浙财阀与国民党政府不仅有着共同利害关系,而且存在着政治和经济的冲突,甚至发展成紧张与敌对关系,这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作者利用美国  相似文献   

7.
8.
1927-1937年中国的学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道炫  钟建安 《史学月刊》2001,2(2):131-136
1927-1937年是中国近代学术研究发展较快的十年,出现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及中国西部科学院等一批近代意义上的科研机构,各高校学术研究水平也有较大进展.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对此后学术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作出了一番努力,试图挽救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使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呈现出曲折发展之势。本文拟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工业政策进行初步探讨,并作出简要评价,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在这十年中,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工业部门中还未充分发展,据统计其所占比重不过10%,因而可以认为,这十年中,国民政府工业政策主要是针对民族资本经营的民族工业的。  相似文献   

10.
胡适生活在中华民族新旧交替、风云激变的年代。面对着剧烈动荡的形势,他从探讨文化问题出发,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设计了一条西化的道路。特别是在1927~1937年这一时期内,他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本文力图对胡适西化观的产生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胡适的政治性格、思想信仰和西化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1927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淑萍 《民国档案》1999,(3):96-102
田赋整理是1927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复兴农村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其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侧重指谪田赋的苛繁,对南京国民政府接收的田赋历史遗产、田赋整理过程和失败原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分析,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一田赋是以土地的纯收入为税源,而课之于土地永续收益人的一种租税,即土地税。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我国田赋弊窦丛生,南京国民政府所接收的田赋遗产是一个真正的乱摊子。下面撮要略述一二,以窥其一斑。地籍紊乱,课失所凭。田赋征收对象是土地,须有地籍册为根据…  相似文献   

12.
1927—1937年间的中国民族工业是近代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建国后,最先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汪敬虞先生,吴承明先生也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近几年,虽然相继有不少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论文,但仍有不少地方尚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这11年间民族工业的问题很多,本文所论仅限于一个基本的问题—一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试析1927—1937年国民政府内债发行的社会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良芹 《民国档案》2004,11(4):87-94
本试就学界研究较少的有关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内债发行、运作及投向的社会经济效应作一分析。认为:巨额内债的发行,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生存、统一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国民政府国家资本发展的过程中,它起到了奠基和筹资的双重功效,这对于1936年以后中国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并顺利地转入抗战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种效用是有限的。内债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被用于内战、剿共的军费开支上,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因内债发行不当派生出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银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现象所造成的资本“挤出效应”;财政与金融的“相依为命”引发通胀的可能等,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14.
试论1927—1937年南京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腹地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经济史的研究,在整个民国史的研究中是一个急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作为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南京,其城市经济发展,亦应引起我们重视。1927—1937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对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这个时期南京城市经济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迄今为止,尚未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大多数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其物质生活条件主要仰赖广大农村供给。到近代,中国经济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作为国民党政府时期全国政治中心南京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腹地的关系如何,是研究民国时期政治城市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典型。本文试图对1927—1937年南京城市经济与农村腹地经济联系的形成条件、特征及其联系的渠道和范围,以及这种联系对南京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一初步剖析。由于水平和史料的限制,文中不当之处,敬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不过,相对于政治、外交和军事关系而言,学者对这一时期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关注仍然有限。近年来,学界逐渐注意到这种状况,并出现了不少成果。对此,已有学者进行过总结和述评,但侧重点似有不同。①目前学界尚无对抗战时期中美经济关系研究作过专题评述。本文拟对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进展进行评述,以期推动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界对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史料收集和整理取得进展,在深化阶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理论工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立体透视。概括起来,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政策失败原因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在土地改革方面的"不愿"、"无暇"和"无力"。  相似文献   

17.
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27—1937年间,由于历史的积累,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现继续恶化态势。1932年农业恐慌大爆发,最终导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破产。1935年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但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仍未恢复到农业恐慌前的水平。因为自然灾害频繁,损失惨重,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1931—1937年的农业产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马鞍形。1934年是鞍底,1932、1936年为鞍峰。但最高年份为1932年,而非通常说的193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既大大低于清代前期的水平,也比20世纪20年代减少了将近一成。所有这些。都无法证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灾害频繁发生,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劳工立法,建立了劳动灾害赔偿制度,覆盖工厂、矿场、铁路、交通等行业。从制度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其赔偿资金由雇主负担,属于雇主责任制模式;其行政管理机构为各部门的劳工管理机关,属于分类管理模式。和国际劳工标准相比,制度覆盖面窄,待遇水平总体较低。该项制度虽然在铁路交通系统得到较好实施,但并未在工矿企业中得到普遍执行。不过,总体而言,它的建立顺应了劳动灾害赔偿制度现代化的国际潮流,是中国工伤社会保障制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9.
公文是国家政权及其行政机关施政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对政府的行政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文研究进行专门的学术梳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以期对南京国民时期公文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陈光甫(1880—1976),名辉德,字光甫,江苏镇江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总经理,民国时期著名的银行家。宋子文(1894—1971),广东文昌(今海南省)人,民国时期有名的理财能手,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民国时期,银行为财政垫款,财政给银行以厚利,二者合二为一,互惠互利,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惯例。所以,当时人们都说:“陈光市是宋子文须臾不能离开的人。”但实际上,他们两人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1927—1937年间,尤为突出。 矛盾的产生 陈光甫得罪宋子文主要有两件事: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