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对六朝时期太学与国学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看法。有六朝国学始于东吴孙休时说,有东吴无国学说。有人认为南朝的太学与国学是两所并列的学校,有时两者同置,有时一存一废;有南朝只有国学而无太学说等。事实上东吴并无太学或国学存在;西晋开始在太学之中设置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校舍分离,号称“二学”;东晋先设太学,后又增设国学,并将“二学”校舍合并;南朝“太学”与“国学”为一校二名,由于国学以上层贵族子弟为培养对象,国学的地位和名声高于太学,因此“国学”常常取代“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习惯通称。  相似文献   

2.
正位于赣西边陲莲花县闪石乡的复礼书院,是一所古老的学府,是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之所。在明清时期,其影响很大,乃人文胜地。复礼书院由明朝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刘元卿创办,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复礼书院的组建,完全是民间行为。假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随即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热,如西学热、国学热等,尤其是对国学的追捧,大有趋之若鹜之态。本文着重以国学典籍《论语》中孔子在做人与为学两方面的言行为依据,阐述阅读国学典籍能给我们带来的为人与为学的价值与作用。以启发世人应以一颗踏实之心态对待经典,对待学问,对待浮躁,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而不要盲目追风,因为学问是通过踏实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的。通过国学典籍的学习和研究,学会如何为学与为人,这是当代学习和研究国学经典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叙“国学”在辛亥革命前后兴起、发展之始末梗概,略涉章太炎与孙中山在革命初期的交谊,以及二人在“国学”宣扬推展中相辅相成的历史作用。嗣引入主旨,评述中山先生思想中蕴含的“国学理念”。述凡三端:一曰,孙中山国学理念之民族文化根柢;二曰,孙中山国学理念之人文精神本质;三曰,孙中山国学理念之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佚名 《文史博览》2010,(8):33-33
<正>近年来,"国学"越来越热,围绕其所展开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在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中,"国学"是"夷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个文化名词。在学制改革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  相似文献   

6.
清末,我们祖国国势趋弱,而列强猖狂,担当兴亡之责的学者苦寻兴国之途,在学术上或倡西化,或主张国学。有些时期,以外来学术为主之势力独领风骚,国学因而沉于民间;有些时期,国学得趁春风,古树枝叶茂盛。1950年至于现在,中国大陆国学有兴有衰,甚至曾有过被“大革命”的一段时期。可喜者,国学多年来已于坦途中发展,当前正处于文化兴盛期。国学或沉或浮,传统文化或兴或衰,道路坎坷,令人唏嘘。虽然历史不堪回首,但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却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7.
南晨 《湖南文史》2010,(8):33-33
近年来,“国学”越来越热,围绕其所展开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中,“国学”是“夷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个文化名词。在学制改革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教育名词。  相似文献   

8.
由桂林到蒙山,一路山水秀丽,驱车直进,也不过2小时的车程。蒙山乃一山城,古称永安洲,为太平天国军于金田村起义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洪秀全以此为据点,封杨秀清等为王,故又被武侠小说家梁羽生称作“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地”。这个蛰伏在万山之中的山城,却与香港的人们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梁羽生出身此地,太平天国研究家简又、国学大师饶宗颐等曾于抗战烽火中避难蒙山乡下。  相似文献   

9.
一民国年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柳诒徵先生主持排印的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前,有近人无想居士(王瀣,字伯谦)的一则题记:“大铖猾贼,事具《明史》本传,为世唾骂久矣。独其诗新逸可诵,比于严分宣、赵文华两集,似尚过之。乃知小人无不多才也。”由此而想起明末“马阮”并称中的另一位─—马士英。马士英与阮大铖一样,名声是早有定论的。也有持异说者,如近代的贵州安顺人姚大荣先生撰著《马阁老洗冤剥二卷为之解说,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排印本。此书一出,很快便有历史学家容肇祖先生的《〈马阁老洗冤录〉驳议》(载19…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孔老二的忠实信徒。他大肆宣扬孔孟之道,作为篡党夺权的反动思想武器。他和刘少奇一样,一贯尊儒反法,宣扬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和"有教无类"等反动教育思想,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北京国子监和监内的一些文物,为我们批林批孔,特别是批判林彪一伙所推行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从反面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例证。一、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封建王朝设置的"最高学府",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培养官吏的场所之一国子监即所谓太学,或称国学、国子学,是封建时代的中央政权设置的,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最高学府"。  相似文献   

11.
经学研究是钱穆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经学的今古问题。《国学概论》是钱氏早期经学研究的代表作。今敢就钱氏《国学概论》中所涉“今”“古”概念之运用提一商榷。钱氏今古观之误莫不在于固守先秦诸子晚出今之论;《概论》之弊,要不出“泛化”亦即混淆今古之争。究其原委,思想渊源系出于他对先秦诸子学的社会性质之认识,即先秦时“字已有古今,而实贵族、平民间一大分野也。”此说虽新意可喜,然不切历史事实之真相也。  相似文献   

12.
台静农与刘半农相识于1925年的秋天。 当时,刘半农结束了长达5年的留欧生活,携妻小回到祖国,重返北京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台静农虽说只是国学门的一名青年学子,但他在国学门“风俗调查会”兼任事务员(亦称管理人)之职,所以与国学门的诸位导师有着较为密切的接触。国学门下设“歌  相似文献   

13.
张小芳 《神州》2014,(3):23-23
中华文化包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当我们的胸怀里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淡定从容、高雅脱俗。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如何引导高中生读悟国学经典,以一己之思践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咸炘乃近代四川国学大师,对蜀地之历史满怀深情。刘氏治史强调"察势观风",对方志尤为关注。刘氏虽未实际参与相关方志之撰修,但撰有《双流足征录》《蜀诵》《通志私议》以阐述其主张。前两者为刘氏撰修方志的具体尝试,后者则更为其撰修方志的总体设想。刘氏为家乡史地之学术努力有着空间上由近及远,主题上由小及大的特点。刘氏上述3部著述及其所展现的学术思想,在其史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进一步探究方志的编纂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学兴起及其演化,与经学逐级退出学制乃至整个知识体系时间上高度重叠。国学既然为新旧过渡时期的将就兼容,便具有两面性,在中西新旧的缠绕下,倡导国学者取向迥异,国学形态下经学究竟有无立足存身之地,一直聚讼纷纭。守成者竭力维系经学的一统地位,趋新者则希望化解为不同分科。国学之下经学与诸子、史学、文学的纠葛,使得经学日益丧失既有地位。可是经学在中国,同时体现为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对内支撑道德伦理,对外显示国性。如何不依傍古人又能取信于广大,建构当下的道德机制,为世界体系的重构提供重要选项,是考验国人智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祁秀红 《神州》2013,(23):135-135
近几年来,国学教育受到学界、舆论界、商界等领域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作为国学教育之重要途径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长春版五年级小学语文的古诗文为例,从古诗文的韵律美,内涵美,情感美,国学美出发,对古诗文进行审美化教学探究。  相似文献   

17.
近代学人为后学开设国学书目者甚众,但以大学生为对象拟定国学读书书目的并不多,其中较有名者有吴汝纶、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三人为大学生所拟国学书目虽各异其趣,却有诸多相通之处:一是所拟书目均以传承国学为宗旨;二是所拟国学均有学习程度上的层级划分,以适应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所拟书目基本上是按传统图书四部分类法分类筛选,这种书目筛选法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所拟国学书目能系统、完整地传承国学。他们关于国学范围的界定、国学书目的筛选、国学书目的分级与分类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今中国大学的国学教育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译为"勇"《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勇将即baturuhaha。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勇士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巴图鲁"一词源于蒙语。蒙语与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语属于蒙古语族。满语则属于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因此在语言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元史》中有很多"人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①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在蒙语中大部分作为人名。如《元史》中有《拔都儿》传②、《答失八都鲁》传等等。再有《杭忽思》传…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国学教育受到学界、舆论界、商界等领域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作为国学教育之重要途径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长春版五年级小学语文的古诗文为例,从古诗文的韵律美,内涵美,情感美,国学美出发,对古诗文进行审美化教学探究.  相似文献   

20.
来俊臣,死后被人们抢着剜眼、掏心、割肉、捧血,抢着什么就吃什么,一副白骨,也被马踏为齑粉。人们何以对他如此恨之入骨?因其乃为一政治怪胎之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